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血液的瘀滞,血管内膜的损伤及血液的高凝状态。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是 DVT的高危人群。目的探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及其效果 。方法 将 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按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常规施护,对照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实施者定期培训,抬高患肢,肢体锻炼,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对照组无 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症。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简介:【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 ,是由于急性的脑循环障碍所导致局限的或全面的脑功能缺损的综合征。目的分析棉棒涂擦刺激法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2月~ 2018年 10月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 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棉棒涂擦刺激法护理),各 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误吸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误吸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个指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中,予以棉棒涂擦刺激法护理能避免患者误吸,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利于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基于信息化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10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分为个性组和对比组,将奇数编号的患者设置为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将偶数编号的患者设置为个性组,实施给予信息化延续护理模式,对此两组的各个评价指标。结果:个性组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给予信息化延续护理成效显著,尤其是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显著更加明显,建议临床在患者出院后积极采用信息化延续护理模式。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S100B、D-二聚体(D-dimer, D-D)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了济南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初诊患者54例作为脑卒组,并且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NIHSS)来评价神经损伤,按照NIHSS评分不同将其分为轻度组:25例,中重度组:29例。另取40例健康对照组,严格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各实验对象进行抽血和检测,采用ELISA测定血清S100B蛋白,D-二聚体及GFAP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作对比。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100B,D-二聚体,GFA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组S100B,D-二聚体,GFAP的表达水平较轻度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100B、D-二聚体、GFAP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且表达水平越高,脑卒中越严重;S100B、D-二聚体、GFAP三者均可作为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志物。
简介:【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 ,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目的 探讨电话随访式延续护理对出院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6年 2月至 2018年 12月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出院脑卒中患者 160例,将单日出院患者纳入观察组( 80例),双日出院患者纳入对照组( 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定期电话随访,比较 2组出院时和出院后 1、 2、 3个月时 ADL评分。结果 2组出院时、出院后 1个月时 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出院后 2、 3个月时 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的 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在各时间点的 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观察组 ADL评分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电话随访式延续护理可改善出院脑卒中患者 ADL,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功能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科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功能训练,采用SPSS24.0对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90例患者进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评定等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初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数据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的评分都有所改善,有显著的差别(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比对照组在治疗后完成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定、Holden步行功能量表评定的评分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