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对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明确其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适宜光照条件、适宜葡萄糖和蛋白胨浓度、适宜培养基,以便应用于尖顶羊肚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和工业发酵.结果表明: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6;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浓度分别为200g/L和10g/L;菌丝在黑暗环境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用胡萝卜酵母膏培养基振荡培养形成的菌丝球多,菌丝生长量大;菌丝球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可引起培养液pH值的上升或者下降;菌丝球可利用培养基内的氨基酸,使氨基酸降解,在胡萝卜酵母膏培养基中振荡培养8d的菌液总氨基酸含量较原液减少了36.71%,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
简介:为了解除虫菊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除虫菊(PyrethrumcinerariifoliumTrev.)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计128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出12个属:镰孢霉属(Fusariwn),毛壳菌属(Chaetomium),茎点霉属(Phoma),链格孢属(Altemaria),内多隔孢属(Endophragniell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腐殖霉属(Humicola),黑孢霉属(Nigrospora),韦氏孢属(Wiesneriomyces),色串孢属(Tortila),阜孢霉属(Papularia),丝核菌属(Rhizoctonia),其中镰孢菌属、链格孢属、腐殖霉属为优势种群。除虫菊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简介: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资料,对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Inocybesubgen.Inosperm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确认该亚属8个分类群在中国的分布,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包括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褐丝盖伞Inocybeneobrunnescens、淀粉味丝盖伞I.quietiodor、蜡盖丝盖伞I.lanatodisca。根据采集的材料对此3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并基于ITS序列,采用贝叶斯法分析了与之相近物种之间的系统学关系。基于nLSU序列重建了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我国该亚属物种与欧洲和北美的近缘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初步认为裂盖组为非单系群。
简介: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产紫杉醇内生真菌EFY-21的18SrDNA序列,通过同源性分析,初步确定该菌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有较高的同源性,相似性为99%。为了进一步了解EFY-21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分别选用PDA、PSA、查氏、玉米粉琼胶、牛肉膏蛋白胨5种培养基,按照常规方法培养,用十字法测量菌落直径;同时选用查氏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观察不同碳源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果糖、可溶性淀粉,不同氮源KNO3、Ca(N03)2、(NH4)2SO4、NH4N03、(NH4)2HPO4、蛋白胨、尿素,不同培养温度10,15,20,25,28,30,37℃,不同pH值4,5,6,7,8,9对内生真菌菌丝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EFY-21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生长状况最好;供试的碳氮源中,对EFY-21菌丝生长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葡萄糖〉甘露醇〉果糖〉麦芽糖〉可溶性淀粉;蛋白胨〉KNO3〉Ca(N03)2〉NH4N03〉(NH4)2HPO4〉(NH4)2SO4〉尿素;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最适pH为5~7。
简介:为了解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菌丝抗原物质的识别特征及其在菌丝上的分布,利用免疫酶染色法(Immunoenzymeassay,IEA)对两株抗羊肚菌单克隆抗体(W8C9,C6A8)在羊肚菌菌丝上对应的特异性结合靶点进行定位研究。初步确定了两株单克隆抗体对应的羊肚菌菌丝抗原在菌丝上的位置,并确定了W8C9、C6A8和兔多克隆抗体稀释后适合工作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0%、4.5%、4.0%。
简介:摘要:应用真菌特异性引物PCR测序、克隆测序和SNP质谱基因分型法,鉴定2株蝙蝠蛾幼虫活体肠道的真菌分离株(CHl和CH2)中的多种菌物。应用这2株分离株与中国被毛孢分生孢子联合侵染蝙蝠蛾幼虫,观察其协同侵染活性。结果表明这2株分离株呈现中国被毛孢的体外培养生长和显微形态特征。通用引物ITS4/5和蝙蝠蛾拟青霉特异性引物Pp4/5扩增子测序检出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ITS序列。扩增子克隆一测序和SNP基因分型法证实多种转换和颠换点突变基因型在2株分离株中共存。反复固体、液体培养证实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ITS序列共存,并非真菌间DNA片段漂移。应用子囊孢子或中国被毛孢侵染4~5龄蝙蝠蛾幼虫,幼虫染菌率为1.37%~3.52%,幼虫变僵时间为35~50d。应用2株分离株与中国被毛孢分生孢子联合侵染,幼虫变僵时间为5—8d,染菌率达55.2%(P〈0.001),侵染效能提高15~39倍。蝙蝠蛾拟青霉和多种点突变基因型冬虫夏草菌(包括中国被毛孢)在蝙蝠蛾幼虫肠道以天然真菌复合体形式共存;多种菌物组成的侵染源联合侵染蝙蝠蛾幼虫大幅度提高侵染效能,呈现多菌协同侵染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