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汉语是一种孤立语,是分析型的语言,故语序在汉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曾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重视。我国古代尽管没有诞生语法学,但古人已注意到语序问题。《公羊传》和《谷梁传》中就有许多训解涉及语序问题,有的阐述很精辟,对于探明古人对汉语语序的认识,推动语序研究,均有极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一语序是指语言各级单位在组合中排列的次序,如单句中各个成分或各个语词的排列次序、复句中各个分句的排列次序等等。语序属于句法范畴,是一种语法手段。现代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语义、语用和句法。汉语的语序与语义关系、语用效果、句法结构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讲,语序变了,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及语用效果,或一项或两项
简介:魏孝文帝拓跋宏(亦即元宏),鲜卑族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一位非常有政治才能,又顺应历史发展,大胆进行改革的开明皇帝。他十分仰慕汉族文化,在位时实行了改复姓、定门第、改官制、互通婚、禁胡服、断胡语等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也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最能表现他对中原河洛文化无限向往和改革勇气决心的一桩壮举,就是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往河南洛阳,并将洛阳建成魏晋以来的最大都会。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硅定都平城后日益强大,到孝文帝时,已历经六位皇帝近百年的时间。尽管平城经几代皇帝苦心经营已颇具规模,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幽居偏僻边塞的平
简介:汉晋时“浮华”一词因使用场合不同而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奢靡,不守章句礼仪,有名无实及轻薄放纵的社会风气,也可以指朋党。魏明帝太和年间禁浮华则主要是从政治着眼,其真实意义在于严禁朋党。魏明帝本人虽口吃少言,却颇有大略,特好法理,习于军事,且又雄心勃勃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因此对于桀骜不驯、恃才傲物的当时名士颇为厌恶。太和二年的未遂政变,使明帝强烈感受到了叔父曹植的政治压力,由此直接导致了禁浮华的一系列举措。曹植在明帝继位时仍有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并且与当时名士在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极有可能结为朋党,成为政治隐患。因此,魏明帝禁浮华主要是针对曹植的,曹植死后,禁浮华也便由显著激烈而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