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女性主义艺术是自60年代末以来当代艺术史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是从文化分析和社会因素角度来定义的,千百年来,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下,女人总是被动的,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判断女人优劣的标准都是男人制定的,比如,贤惠、温柔、纯洁、顺从等;女人一直在男人的道德标准下生活着,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生存准则。这些标准对于一个人在独立的个性的意义上的人格是不做考虑的,

  • 标签: 女性主义艺术 图式 道德标准 社会因素 60年代 文化分析
  • 简介:作为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大大冲击了传统服装设计理念和方法,对整个服装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服装设计因此而呈现出了反常规、反规则、反秩序的另类特点。本文从服装的材料、色彩以及造型这三个方面,对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为服装设计者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服装设计 解构主义 造型 色彩 材料
  • 简介:  20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促使设计观念一时多举,诸如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似平将产业界弄得无所适从.其实不然,工业生产的现代尽管在设计思想上"百花齐放",但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人类所追求的设计目的.功能主义仍然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 标签: 中的延续 主义设计 延续发展
  • 简介:关汉卿元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生活在元初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这与她悲惨的生活遭际相呼应;同时,作品又突出表现了她顽强坚毅的品格,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的血泪控诉,表现窦娥以及关汉卿自身的英雄主义情结。窦娥的英雄主义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几次人生重大变故后逐渐定型,这更加突出了社会对人性的层层扭曲与摧残。

  • 标签: 矛盾变化 英雄主义 形象递变
  • 简介:异域情调通常代表着遥远和神秘,它有助于滋养一个人对另一种生存空间的想象。这一浪漫而诗意的想象激发着人们的向往和探索的欲望,艺术中的异域情调往往开始于此。从启蒙运动时期对中国事物的兴趣,到东方主义对《一千零一夜》故事的迷恋,均体现了艺术家对异域情调的追寻。

  • 标签: 浪漫主义音乐 情调 想象 《一千零一夜》 景象 印象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8-09
  • 简介:日本的浮世绘艺术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流入西方,浮世绘 印象主义 艺术革新 影响    浮世绘是产生于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间)的一种民间风俗画、版画,    二、浮世绘的市民题材触发了印象派画家的创作灵感    日本江户时代商品经济发达

  • 标签: 印象主义影响 日本浮世绘 浅析日本
  • 简介:1981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贝思·亨利的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书写特征。然而,国外学界在“贝思·亨利是否可以定义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义特色的南方戏剧家”这一命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以《贝思·亨利戏剧集I:1980—1989》中的五部剧作为文本基础,笔者认为,她的剧作遵循一显一隐两条共时性创作线索:规训、荒诞、荣耀、缺席构成的明线背后,对应隐藏着剧作家对女性无罪、毁损、逃离、无权的愤慨控诉;这种隐性对峙的创作手法,体现了贝思·亨利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由此,本文就四组隐性的对峙展开论述,详尽阐述具有贝思·亨利特色的女性主义书写。

  • 标签: 贝思·亨利 女性书写 隐性对峙 南方 荒诞 权力
  • 简介:唐朝是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也是如此.其时文学艺术奇才辈出.各挟盛世之气,尽人间之能事。其时的艺术都有着浪漫主义的气息,昂扬激越,生机勃勃,唐朝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可以想像。当时的各种艺术部是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而且与当时的盛唐相映衬的是浪漫主义艺术。这都是与唐朝的盛世相对应的。第一.政治上开明

  • 标签: 李贺 怀素 浪漫主义艺术 唐朝 书法艺术 艺术风格
  • 简介: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风起云涌,流派纷呈。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处于文化的震荡时期。实际上,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滥觞应该确定为19世纪末的后印象主义时期,20世纪是它的延续和发展。其中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艺术的主流。本专题拟从"名作赏析"的角度,以点带面地介绍这些艺术大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和风格特征,从而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使读者加深对当代西方艺术流派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西方现代主义 野兽 公众 颜料 20世纪 艺术流派
  • 简介:后现代主义雕塑,环境艺术和(以克里斯托为代表的)大地艺术都是西方当代艺术的重要现象,在实质上是属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在艺术观念和形态上表现出双重的特性,一方面是继承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的传统,向公认的价值准则挑战,带有浓厚的反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当代工业社会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人与艺术的关系,将艺术品从原来的空间占有方式中解放出来,成为西方当代文化的标志之一。为使读者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特地组织了三篇译文,以供参考。

  • 标签: 西方现代主义 罗伯特·史密森 克里斯托 价值准则 当代工业 印象派绘画
  • 简介:19世纪法国的戏剧与绘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戏剧不仅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内容,更推动了绘画再现方式的转型。本文力图重构19世纪上半叶法国戏剧文学的繁荣景象,深入到画家与文学家的亲密生活之中,通过分析德拉克洛瓦等画家的作品,揭示在浪漫主义时期,戏剧在题材与叙事模式的双重层面对于绘画的巨大影响。

  • 标签: 戏剧 剧场 戏剧性 浪漫主义 题材 叙事模式
  • 简介:基于人文情怀的“后现代”主义,运用独特的风格、结合多元文化美学思想所形成的新的设计理念,不仅将设计品的简单功能性以及表象表达出来,更加深入探索的是艺术品所具有的人性以及内在精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注重以人为中心点,在承接历史的同时还要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突出精神层面与自我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多元的设计观。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设计艺术 人文理念
  • 简介:全球改变了地缘政治的格局,也改变了艺术生产系统乃至艺术言语的方式。当网络成为新的信息平台和话语机制的时候,艺术个体之间的边界不再清晰,认知的串联、形式的趋同抽掉了所谓原创的可能,并集体陷入了折中主义的危局……

  • 标签: 艺术言语 折中主义 生产系统 奥德 伊斯 地缘政治
  • 简介:马奈之于现代艺术史的转折意义,已经被讨论了很多。众多研究中公认的戛戛独造者,迈克尔·弗雷德的《马奈的现代主义,或1860年代绘画的面向问题》算一部。此书汇集了弗雷德1960年代至1990年代的研究成果,用一套新术语解释了马奈艺术的创新和困难,所关注论题较为广阔,所用材料堪称宏富,启人深思。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860年代的马奈还不是一位印象主义者;“印象主义之前的马奈”其实另有关切,他深深地卷入法国绘画传统,其开创性也当借此背景而重新认识。弗雷德用包括本书在内的“现代主义前史三部曲”,。抓住绘画与观者间的关系这个主轴,构建了一个从1750年代直到1860年代的法国绘画历史的别样叙事,马奈在这个历史叙事中地位独特一一他既是传统的终结者、转化者,也是绘画与观者之间新关系的开启者,从而成为最早的现代主义艺术家。

  • 标签: 现代主义 弗雷德 马奈 60年代 起源 历史叙事
  • 简介:这个展览的缘起,与策展人管郁达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长期观察和立场有关。他希望做到的是,某种片断式的艺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叙述,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事件记录。它首先是作者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微观写作的批评性陈述,这些“絮语”(Whisper)式的陈述涉及到叙事方式、

  • 标签: 生活史 艺术家 主义 中国当代 生活方式 艺术思想
  • 简介:  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歌曲之王"舒伯特曾经说过:"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的成功."像舒伯特这样深受当时流行的文学艺术的影响而结缘的作曲家又何止是他一个人呢?其他许多作曲家如韦伯、舒曼等人不仅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而且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尤其体现在艺术歌曲方面.因此有人甚至说,浪漫主义音乐就是直接承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而来的.……

  • 标签: 创作影响 文学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文学
  • 简介:当代大众文化在日益成为一种城市文化、消费文化和媒介文化的同时,也就让后现代主义色彩日益显著。以春晚为例,从世纪初的拼贴和解构到2011年以来的创意拼贴和后现代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但有利也有弊。我们一方面要发扬后现代主义的大胆突破边界,不断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要避免其解构精神和感性直观的浅薄,注重深度的挖掘。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春晚 拼贴 后现代文化景观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8-10
  • 简介:     二、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人文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的综合性,     (一)感性诗话的音乐   歌曲与诗歌分属两个不同的艺术形态

  • 标签: 人文演绎 时期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时期
  • 简介:艺术与人文主义有着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体现了明显的人文主义意蕴。他的主要器乐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等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对人进取精神的赞扬,以及对自由和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 标签: 贝多芬 人文主义 尊严 自由
  • 简介: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艺术再现是否准确为标准来衡量作品的优劣。最初的艺术史写作也源于这样一种认识,从而将艺术史书写成人类向视觉真实的进军。甚至列举艺术史的例证,以展示绘画的再现技术是如何从稚拙的草创期开始.并最终实现了完美的三度空间的幻觉呈现的。但今天.我们早已放弃了这种评判标准.美学理论也早已放弃了逼真的艺术再现的主张。“艺术欣赏课的教师通常要设法纠正的第一个偏见.就是认为艺术的高超在于它跟照相一样毫发不爽。”

  • 标签: 形式主义 艺术再现 艺术欣赏课 艺术史 视觉真实 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