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摆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适应证、相关问题和成功经验。方法对我科22例松果体区肿瘤采取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与我们使用侧俯卧位和俯卧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17例结果相比较。结果所有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7~52岁,平均22.6岁。病理性质:生殖细胞瘤17例,胚胎癌4例,内皮窦瘤2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良性畸胎瘤8例,恶性畸胎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皮样囊肿2例。所有39例肿瘤主体均位于直窦延长线以下,上界不超过此线1cm,且肿瘤主体也位于中线,两侧偏离中线均小于3cm,适合选用幕下小脑上入路。选择俯卧位和侧俯卧位17例,骨窗大小为7cm×8cm类圆形,结果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脑室积血11例,小脑肿胀5例,昏迷3例,死亡3例。选择坐位手术22例,骨窗大小为4cm×5cm类椭圆形,结果全切21例,次全切1例;仅1例发生小脑肿胀,无脑室积血,无严重致残和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颅内积气2例;术中气栓1例,及时发现并经过适当处理得到缓解。术后存活患者根据病理性质选择放疗和(或)化疗。结论适合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松果体区肿瘤选择坐位有明显的优势,体位摆放、辅助办法和麻醉措施得当可以明显减少静脉气栓发生或得到及时缓解,同时可达到缩小了骨窗减少创伤的目的。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经动脉尿激酶(UK)溶栓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组,行超选择动脉溶栓及PTA治疗;取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行UK静脉溶栓治疗.复查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0%、95%和100%.PTA组6例中,ICA2例,椎基底动脉4例,均有血管再通.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语言功能障碍恢复、3个月后临床神经功能均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精巧细致的超滑导丝和球囊扩张等机械性作用显著弥补了单纯溶栓药物治疗的不足.
简介:目的:研究度洛西汀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本研究常规组患者配合度洛西汀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度洛西汀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HAMD评分,以及自杀意念评分。结果:经护理后,实验组HAMD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自杀意念评分结果差于实验组(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CA)A1优势征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及生长方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28例,其他部位的动脉瘤244例,其余非动脉瘤患者128例。比较各组间A1优势征发生率的差别;同时比较A1优势征与A1对称患者动脉瘤生长方向的区别。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显示A1优势征的发生率在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63.3%;其它部位动脉瘤患者为17.6%,非动脉瘤患者为20.3%。前交通动脉瘤中A1优势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A1优势征的前交通动脉瘤向前上生长者明显高于A1对称者,分别为53.1%和31.9%(P〈0.05);向后下、后上方的生长者总计少于A1对称者,分别为22.2%和42.6%(P〈0.05)。结论A1优势征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及生长方向密切相关。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选择5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即刻、第2、4、7、14、28天进行TCD动态检测分析,记录各血管频谱波形情况及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1)。结果入院即刻TCD检测发现异常率较高,且患侧VmMCA降低,VmACA升高,分别与自身健侧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VmMCA{66.51[56.64,71.43]cm/s}比较,主干闭塞组{23.45[7.55,38.72]cm/s}、深穿支闭塞组{52.53[45.56,66.93]cm/s}、皮层支闭塞组{38.44[31.67,52.45]cm/s}VmMCA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观察发现治疗后患侧VmMCA明显增高,均较人院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MCA值逐渐增高,与入院即刻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简介:口腔矫治器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其成本低、无创伤、便于摘戴、患者易于接受,是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但治疗过程中应有全面的追踪随访及监测措施,以减少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对近年来口腔矫治器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眼底照相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临床初筛中的应用价值,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小血管病患者36例(72眼)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60眼)同期同年龄层非脑小血管病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眼底血管改变和颈动脉斑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率(77.78%vs23.33%)、眼底血管改变总发生率(88.89%vs56.67%)、眼底动脉硬化3级比例(30.56%vs0)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03,P=0.00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ratio,OR)10.6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2.943~38.742,P〈0.001]。观察组中有眼底血管改变者32例,无眼底血管改变者4例,有眼底血管改变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均较无眼底血管改变者高(P=0.010,P=0.013)。结论本研究中半数以上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数字眼底照相技术或可作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常规手段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Rathke's囊肿物理性状与患者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104例垂体Rathke's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7例病人术后随访5~92个月,平均26.6个月。结果本组囊肿直径为8~30mm,平均(15.3±5.0)mm,其中〈10mm7例,10~20mm69例,≥20mm28例。囊液含结晶54例,无结晶50例;囊液清亮37例,囊液粘稠67例。术后3个月复查MRI示囊肿全切除85例,囊肿残留2例;全切率为97.7%。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3.4%。头晕患者囊液含结晶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头晕的患者(P〈0.05);垂体激素水平异常的患者囊液含结晶的比例明显高于垂激素正常的患者(P〈0.05);视力减退患者囊肿直径明显大于无视力减退者(P〈0.01)。结论垂体Rathke's囊肿囊内少量结晶与头晕有关,而大量结晶与垂体激素水平异常有关。手术治疗Rathke's囊肿的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术中处理好囊肿的分隔及囊内结晶是避免Rathke's囊肿残留与复发的关键。
简介:目的评价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微创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21.82%;x2=8.294,P=0.004).微创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63.03%,x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7%vs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简介: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CSVD)的范畴,不同类型CSV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是不同的,诸多研究显示,CMBs已成为影响卒中后出血转化、预后和复发、造成认知障碍以及年龄相关能力丧失的重要危险因素。CMBs与脑出血联系紧密,可作为某些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和出血预测指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CSVD的发生机制,对制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探讨CMBs发病机制(包括基因遗传学、组织病理学)、早期预警及干预的手段是解决上述医学难题的关键。本文重点对CMBs的定义及存在的争议、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CMBs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