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共计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60例患者,随机均分后分别行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腰椎JOA评分、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均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017年由同一手术组完成的300例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措施。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并发症(1)穿刺损伤;(2)骨水泥渗漏及神经功能损害;(3)骨水泥分布不均衡;(4)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较差;(5)术后肠麻痹;(6)术后慢性腰背部疼痛;(7)术后再次骨折;(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疗效,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较高,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适合的病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掌握好穿刺技术及骨水泥注入时机,术后适当的治疗及锻炼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表现差异,旨在为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入的50例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良恶性质分为良性组30例及恶性组20例,对两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MRI表现(椎体形态、椎体信号、椎弓根及附件形态、椎弓根及附件信号、椎间盘改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在椎体形态、椎体信号、椎弓根及附件形态、椎弓根及附件信号、椎间盘改变等MRI表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分析获取的MRI表现可为鉴别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椎体压缩性骨折伴出血的MRI影像特点。方法 取100例来自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伴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应用MRI影像检查以及X 线影像检查,并对比两组检查实施后所检查出的病灶部位及病灶数目、病灶部位检测准确率,同时分析 MRI 影像学特征。结果 MRI影像学检查所获得的检测数据较高,与X 线片检查相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性,统计学检验显示有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文检验可得出,将MRI 检测法应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伴出血患者的诊断,可从其清晰的影像图中准确的辨认出病灶的位置及数目,临床可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和MRI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作用。方法:将我院在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间收治的88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分析CT和MRI的诊断准确率及影像表现。结果:CT对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分别为78.26%、80.00%、88.57%,而MRI对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敏感性分别为91.30%、93.33%、94.29%,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较CT略高,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中可以结合二者作为诊断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指在比较CT和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疑似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检查。由两名资深放射科主治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独立评估,记录诊断结果,并计算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MR在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MR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椎体的细微结构和骨折线,对于早期诊断和准确评估骨折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而CT虽然在显示骨皮质和骨折碎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总体效果上稍逊于MR。结论:与CT相比,MR在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因此,在临床实践中,MR可作为更加理想、可靠的检查方案,有助于提高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准确诊断率。
简介:近年来,本院开展了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骨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骨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骨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骨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骨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骨水泥前缘渗漏、骨水泥黏度低、骨水泥弥散比小、骨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于椎体前1/3和前中2/3、骨水泥非靶向注射、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62例诊断为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住院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在其术前和术后1天、1月、6月分别了解患者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并了解患者术后12月内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结果62例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均成功完成。术前VAS疼痛评分为8.2±2.3,术后VAS疼痛评分逐渐下降,疼痛逐渐缓解;术前ODI功能评分为78.2±7.3,术后ODI功能评分逐渐减小,日常功能活动逐渐改善;术后共有8例患者出现椎体再发骨折,发生率为12.9%。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随机抽选本院2013年8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8例进行研究观察,并按单号、双号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bb角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保守常规疗法,治疗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VAS评分、下次活动时间等指标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指标结果分别是(1.67±0.03)分、(12.40±3.17)天以及(3.09±0.50)天,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后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更快的恢复健康。
简介:目的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18例25椎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国产球囊行PKP手术。其中男性6例9椎,女性12例16椎;年龄65~88岁,平均73.4岁;压缩椎体分布:T10椎体1椎,T11椎体5椎,T12椎体9椎,L1椎体7椎,L2椎体3椎。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变化,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均采用单侧穿刺。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观察:术后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明显(P〈0.05)。骨水泥充填满意。本组有5例6椎出现椎体前缘渗漏,4例4椎出现椎间隙少量渗漏,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1例1椎椎前及椎间隙渗漏,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3月,对21例跳跃型3节段以上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统计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X线投照次数、并发症、术后复查CT评价骨水泥分布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swestry残障指数(ODI)改善程度。结果4例患者7节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漏,渗漏率10.3%;手术时间平均57分钟、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2ml。X线投照次数28.37±6.79次。2例出现穿刺侧神经根刺激症状;随访6月内临椎再发骨折1例;术后CT评估伤椎内骨水泥充盈分布良好。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节点VAS评分、ODI残障指数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强化术治疗跳跃性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影像学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下,探究其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起到的临床效果,再行借鉴和推广。 方法 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经皮椎体成形术为治疗方式,以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恢复程度作为判定标准,进行本文的研究内容,流程为:选取 66 例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组,其中 33例命名为参照组, 其余 33 例 命名为实验组,前者实施保守治疗,后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 结果 本文判定的标准从三项入手 ,其中一项为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另一项为疼痛情况,最后一项为术后恢复情况。在这些对比上,统计出处理的结果均为(p<0.05),最终结果均为 实验组明显 优于参照组。结论 在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中,其疼痛程度、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优于实施保守治疗的患者,值得临床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