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触发方式、发生部位和发生频率,以了解阵发性房颤自行发作的机理.方法对31例自行发生PAF的病人采用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监测,并对记录到的287次PAF的触发方式、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频率和心率进行分析.结果264次PAF发作(92%)是由房性早搏触发,20次PAF发作(7%)是由典型心房扑动进展形成,3次PAF发作(1%)由房性心动过速转变形成.根据12导联心电图标准,触发PAF的房性早搏中有217次(82%)起源于左房,5次(2%)起源于右房,42次(16%)起源部位不明确.在22例(71%)反复PAF发作的病人中,有15例病人是由同一形态的房性早搏触发.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0.8次/min分别增加到4.0次/分和6.1次/min(P=0.029和P=0.016).有224次PAF(78%)是在正常窦性频率(60~100次/min)下发生的.结论大多数PAF自行发作是在正常窦性频率下,由起源于左房并且发生频率增加的房性早搏所触发.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简介:目的:分析在心血管患者中应用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于2017年3月-2022年03月,选取在我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实施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5例,实施脑钠肽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中,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临床效果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发生率为77.14%;观察组临床效果中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发生率为94.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指标中,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血管患者治疗中实施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心功能改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86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728~9.743,P<0.05);护理事件发生率3.23%明显低于对照组10.75%(x2=4.052,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独立程度等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674~10.214,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DFI规律复查的患者279例。记录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根据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进展为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分为进展组(40例)及非进展组[239例,进一步分为稳定组(210例)和改善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服用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mg/d)等对狭窄进展的影响。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颈动脉狭窄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展组24、36个月时狭窄病变的残余管径较稳定组和改善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狭窄处及其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改善组(均P〈0.05)。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OR=2.686,95%CI:1.120~6.442,P=0.027)和吸烟(OR=2.265,95%CI:1.081~4.746,P=0.030)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83,95%CI:0.178~0.827,P=0.01)。结论CDFI可以客观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进展。吸烟和高血压是加速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小儿支原体肺炎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一共有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儿采取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研究组对患儿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较低,使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一步缩短,进而有效促进病情恢复和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低龄高血压老年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电图的情况,为本病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各30例。采用德国美高仪Holter动态心电图仪和动态血压仪分析其24h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高龄组的24h的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均明显低于低龄组,但高龄组24h的平均脉压明显高于低龄组,差异显著(P<0.05);高龄组的24h平均心率略低于低龄组,高龄组窦性、房性、复杂性房性、复杂性室性心率失常患者比例均高于低龄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24h动态血压、心电图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容易损害靶器官,夜间舒张压越高,靶器官损害越重。
简介:我院自1993年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至2000年12月已完成CAG1850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发生室颤9例,占0.49%,现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