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这是一篇跨越了一位伟大长者生死之界的文章。起笔时,他还活着,可以亲近,可以通信,可以交谈;而未待终篇,他已安然逝去,音容只能在记忆中相闻相见了。我不想改动已将成文的文字,就让它顺着我的思绪、我的情感,呈现给世间,敬献在羡林叔叔和我双亲的灵前。

  • 标签: 父亲 季羡林 母亲 父母 友谊 情感
  • 简介:在第十三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大众汽车携蘑《下多款车型惊艳亮相本次车展,11月均日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大众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详细阐述了电动汽车和SUV车型的战略规划。大众汽车将继续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关注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

  • 标签: 大众汽车集团 汽车发展 教授 国际汽车展览会 董事会成员 集团管理
  • 简介:'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这是维吾尔族民间艺人佧伍力·麦麦提最投入、最动情的一次演奏《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南疆小院里,维吾尔族传统乐器艾捷克悠扬婉转,深情诉说,打动了专注聆听的习近平总书记。演奏过后,总书记祝福乡亲们的生活就像这乐曲表达的意境一样美好。2014年4月28日,天山南北春意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新疆考察,行程第一站就来到南

  • 标签: 乡村重访 干村 新疆疏附县
  • 简介:阿兰·邓迪斯与理查德·鲍都是蜚声国际的美国民俗学家,都非常重视“民俗的意义”的阐释工作,然而,他们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他们之间关于“民俗的社会基础”、“情境”以及“宏大理论”的学术论争全面地反映了两种民俗学思想之间的分歧。形成了目前国际民俗学界两种竞争性的研究范式。

  • 标签: 民俗 分析 意义 描述 阐释
  • 简介:古典时代,提尼亚与泰该亚的关系经历了从对立到合作,再从合作到对立的转变。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前30年的对立中,两邦不仅发生了战争冲突,在处理同斯巴达关系时也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政策。流克特拉战役后,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提尼亚和泰该亚暂放隔阂,建立了阿卡狄亚历史上唯一一个地区性国家——阿卡狄亚同盟,并坚持反斯巴达政策。然而,随着斯巴达威胁的减弱和同盟内部矛盾的积聚,提尼亚和泰该亚再次对立,阿卡狄亚同盟走向分裂。

  • 标签: 曼提尼亚 泰该亚 斯巴达
  • 简介:八和会馆是广州历史文化建筑,一百多年来是粤剧界同人团结奋进的基地。清代建于黄沙的会馆房,毁于1938年8月26日的日机轰炸。1946年购置宁路会所,经2002年拆卸时考证,是清代多间古旧建筑综合而成,深逾30余米的羊城典型竹筒屋。前座1931年开马路时改建为3.5层钢筋三合土楼房,后座是清代砖瓦平房。

  • 标签: 八和会馆址 广州市 粤剧 历史建筑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对宁路事件的报道,探讨本土文化保育行动在广州的扩散,传统媒体推动下民间组织与政府建立的关系,以及民间行动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呈现广州本土文化保育组织重要组成——"新新人类"的文化保育观。

  • 标签: 文化保育 传统媒体 新新人类
  • 简介:按语:从2014年12月起,我们每周开一次闽南研究读书会。从读书会开办至2015年初的这一阶段,在王铭铭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先阅读了著名前辈学者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弗里德(MauriceFreedman,1920~1975)、王赓武(1930~)的相关著述。这些著述视野开阔,论述的主题是从东南沿海展望华夏与域外的关系。如王铭铭老师指出的,尽管这些海外论著不直接针对“闽南研究”这个领域,但它们在不少地方直接涉及中国东南地区与海外的关系,并开创了从这一区域性的关系展望中国与世界的学术视野,对于我们从区域的视角考察闽南,尤其从它与东南亚等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反观和理解闽南,由此而理解闽南研究应有的天下观,有着重要启迪。

  • 标签: 里德曼 施坚雅 王赓武 王铭铭 Skinner 东南沿海
  • 简介:迈克尔·W.朱克(MichaelW.Zuckerman)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美国文明史。他于196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早在1965年,朱克就在宾大历史系担任兼职讲师,开始教学生涯。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正式成为宾大历史系助理教授。朱克教授在宾大历史系工作近半个世纪,直到

  • 标签: 反思年代 史研究 年代美国
  • 简介:本文以墨江县联珠镇克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解读哈尼族碧约支系传统服饰的款式、色彩、饰物、纹样的文化意义及蕴含价值。作者认为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 标签: 服饰 款式 色彩 饰物 纹样 价值
  • 简介:作为一个中亚国家,土库斯坦在近代一度被中国知识界所忽视,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逐渐被国人所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既与土库斯坦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又与当时中国的现实需要有关。本文从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内报刊对土库斯坦的记述入手,分析中国土库斯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内在逻辑与影响因素,并以此探讨近代中国对于他者和自身的认识逐步完善的过程。

  • 标签: 中国 报刊 近代 土库曼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