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电影》是法国思想家利奥塔最重要的电影美学篇章,利奥塔认为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出现的"电影"倾向,呈现为影像运动的两极状态,即绝对静止与急速运动,这构成了对"再现叙事电影"代表的力比多经济学的反抗。

  • 标签: 电影美学 利奥塔 思想家 经济学 力比多 运动
  • 简介:《侏罗纪公园》、《本能》等美国电影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非洲、亚洲获得票房上的胜利,但是在电影业相互交流的背后,谁也不难看出,美国电影大量输出,意味着文化侵略,因此,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乐于接受的.至少在有人认为有精致文化特点的欧洲共同体各国,对美国麦当劳式的电影文化就不能接受。欧共体各国人民心目中的电影大师不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而是罗西里尼。

  • 标签: 欧共体 电影业 文化入侵 美国电影 电影界 三姐妹
  • 简介:这是法国思想家福柯主题接近的三篇重要电影评论,他结合1970年代几部有轰动效应的"怀旧影片"和帕索里尼的纪录片,分析了电影在塑造大众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 标签: 电影评论 福柯 怀旧 轰动效应 70年代 记忆过程
  • 简介:全球智主义由来已久,即便是执发达国家之牛耳的美国也未能免俗,并且,美国文化领域中的智主义近年来更呈上升趋势,尤以娱乐产业为甚。无论是《美国的非理性时代》还是《美国生活中的智主义》都不无尖锐地指出了智主义的日益严重的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还处于崇智主义时代,而如今却已经时过境迁,智主义大行其道。

  • 标签: 科幻电影 娱乐产业 智性 四十年代 机器人智能 非理性
  • 简介:1976年,英国电视剧《少女星》(StarMaidens)向我们展示了由女人统治的美杜莎星球和地球之间的冲突。两个来自美杜莎星球的男人,亚当(皮埃尔·布赖斯饰)和希姆(加雷思·托马斯饰)希望能在崇尚男女“平等”的地球“福地”上避难。美杜莎的统治者是一些漂亮的女人,男人们则受雇为家仆或下等劳工。亚当的雇主富尔维娅(朱迪·吉森饰)认为叛逃的亚当并不是真的“爱她”。

  • 标签: 女权主义 好莱坞 男权 统治者 电视剧 托马斯
  • 简介:饥饿游戏”系列已经成为全球知名品牌,从书籍到电影再到周边等都深受粉丝喜爱。小说两部续集《饥饿游戏:星火燎原》与《饥饿游戏:嘲笑鸟》也都质量过硬。而大家对小说改编电影之后的期望也很大,相应地,身为终结篇“嘲笑鸟”导演的弗朗西斯·劳伦斯必然倍感压力。

  • 标签: 游戏 饥饿 小说改编 知名品牌 弗朗西斯 劳伦斯
  • 简介:《五十度灰》为全球影市提供了一个“噱头大于品质”的样本。它一面刷新着R级片的票房纪录,一面成为评论家口诛笔伐的对象。情色与虐恋的标签,被证明不过是一场玛丽苏的意淫。

  • 标签: 玛丽 虐恋 情事 评论家 意淫
  • 简介:许多学者称阿尔莫多瓦为“女性导演”,教材上也这么写。事实上,这是错误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女性,在精神上依赖男性,丧失了女性的主体性,充满肉欲的性消费,贬低了女性的人格。歌颂母亲为家庭尽义务,恰恰是男权文化的体现。女尊男卑的影像表现,导致了新的性别不平等。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是站在男性立场上“凝视”女性。其精神内核,不是女性主义,而是女性主义。

  • 标签: 凝视 女性主义 主体性 消费
  • 简介:1994年的《低俗小说》开启了美国新犯罪电影的时代。美国新犯罪电影通过跨类型的创作,完成了对黑色电影等传统犯罪类型的历史沿袭,在类型的多元化中呈现新老作者的不同风格。相应时期美国社会的文化变迁是美国新犯罪电影类型特征变化背后的本质原因。

  • 标签: 新犯罪电影 类型 作者风格 文化变迁
  • 简介:侦察英雄作为“十七年”时期特片中的重要类型人物,传递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在新中国英雄观的影响下,特片中的侦察英雄具有以下特征:一方面,侦察英雄比古代英雄更具有崇高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集体主义的观念;另一方面,在艺术自身规则的制约下,特片的英雄叙事又融入了中国传统英雄叙事中的若干手法,从而使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显现出“传奇化”的倾向.这种“一体化”与“传奇化”相结合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七年”时期中国艺术生产的复杂性.

  • 标签: “十七年” 反特片 侦察英雄 传奇化
  • 简介:如今大学校园里,活跃和流行的不再是过去的诗社或文学社团,而是以DV为主体的各种影像活动。不论是影视专业或非影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起DV,去拍摄属于自己的作品。并且各类赛事随之而起:首届大学生国际影像交流周、第二届华语大学生影视作品展、“DV新世代”中华青年影像大展、第十届大学生电影节DV作品大赛……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大学生们纷纷投身到DV的行列中,菁菁校园里,正在悄然涌起一场以DV为载体的“新电影运动”。DV,可译作数字摄像(DigitalVisual)或者是数字

  • 标签: 大学生 影视作品 新电影 艺术作品 大学校园 摄像机
  • 简介:德勒兹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本文主要围绕德勒兹的《电影1-运动影像》第一章“关于运动的诸命题——柏格森注解”,集中谈论德勒兹理论思路,井从与柏格森理论的分析比较中一窥德勒兹电影论中的最根本的理论出发点。

  • 标签: 德勒兹 运动 电影 影像 柏格森 哲学家
  • 简介:法国社会学家福柯将现代的起源追溯到19世纪。这个时期历史发生了显著的断裂,一个全新的社会首先诞生于欧洲,并逐渐扩张至全球。而众所周知,19世纪也是视觉文化兴起的世纪。无数视觉装置为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接连被发明出来。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摄影术和世纪末的电影,则是其中的代表。通过视觉文化来分析'现代性(Modernity)',无疑是有效的学术论题,已经产生出无数优秀的研究成果。

  • 标签: 电影影像 运动影像 摄影机
  • 简介: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纪录片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认识、理解、评价这些变化,不同研究者从各自角度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提出,纪录片理论应该回归作品、回归创作过程、回归观众的接受行为,即建设一种中国纪录片本体理论。具体论述中,本文将中国1990年代新纪录片的发展与同时期西方新纪录片的发展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借鉴西方纪录片理论的可能性、必要性,提出了当下中国学界广泛存在的对某些西方理论的误读,以及我们需要面对和清理的其它理论遗产。

  • 标签: 新纪录片 本体理论 真实性 怀斯曼神话 新纪录神话 美学维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新电影"的概念,相比长期以来使用的"第五代",更能准确地指代同一时期的电影艺术运动。重拾并反思"中国新电影"的命名方式与历史价值,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下对这一运动的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对电影本体的再认识、对自我主体性的再审视过程,进而能够有效地将"中国新电影"的艺术实践纳入到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建构之中。

  • 标签: 中国新电影 第五代 中国电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