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对音乐的哲学诠释中遵从着两个基本方向:其是强调音乐独有的内在自律性,其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出于不同的理由否定这独立性。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在'反映论'的旗帜下主要强调音乐艺术的社会条件,因此成为反对'纯'音乐理论的坚决支持者,但本文作者坚持认为这样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并且思考这问题的解决应该遵循布洛赫的思想,寻求在种宣言式意图之中的更高的综合('恒星的纯化',但同样真实地植根于'新的地球')。根据文本作者的观点,只有将音乐的自律性主题和社会制约性的主题和谐融合在起,音乐才可以从根本上决定人类的本质。

  • 标签: 音乐 自律性 社会限定性 反映论 综合
  • 简介: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术界针对《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发生了场争论。以切森为代表的方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而以施克列多夫为代表的方则认为,《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不是“简单商品生产”,而是“简单商品流通”。通过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对此问题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简单商品生产”的概念,并认为它是《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而在马克思那里,《资本论》第1卷的起点,是较低级抽象阶段上的简单商品流通。由于MEGA^2第2部分的出版,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有了新的文本基础。人们将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地讨论和研究《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 简单商品生产 简单商品流通
  • 简介:建国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出发,根据人民大众的特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的路径问题,开辟出了文本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思想改造、制度安排、组织推进等系列行之有效而又相互配套的具体路径。总结归纳这些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建国后十七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基本路径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解决的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看做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说,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来到了全面小康的大门口。站在这样个时间节点上,进步搞清楚什么是全面小康、怎样建成全面小康,以及实现全面小康之后,在对新的时代特征、新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判断和把握的基础上积极开启现代建设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十八届五中全会 全面小康社会 现代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由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部分构成,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的生成,随着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的理解和把握的逐步深入,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并且走向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规律性特征,即主体力量不断壮大,主体自觉性不断增强,主体间互动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体
  • 简介: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需要认真研究,以构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建立在唯物主义实践认识论基础上的文化本质观、建立在文明主体思想基础上的文化主体观以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政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中国、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是文化自觉的理论基石和文明发展的科学指南,也为现时提供了文化批判的理性维度和文化交往的伦理原则。

  • 标签: 文化认识论 文化本质论 文化发展论 文化理论体系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中有两个基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可能性;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是非得失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可能性的三种论点(中国人学到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不可能读懂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国会使马克思主义变形走样)在学理上和事实上都不能成立。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文本。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表明,以文本为检验标准必然导致教条主义,使主观与客观分裂、认识与实践脱离。但反对以文本为标准不是轻视文本和文本研究,对文本的误读也会造成恶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可能性 检验标准 文本 实践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上来以后,邓小平开始思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整体战略。在党的第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目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的设想,并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为框架,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布局的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 总体设计
  • 简介: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典范音容宛在作。"两论"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作了哲学上的论证;从深层次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文化的民族形式,实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通俗化开辟了道路。"两论"的历史局限性是暗含着轻视理论、轻视知识分子的狭隘经验论和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斗争哲学"的倾向。我们应当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把"价值"范畴引入《实践论》,解决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论",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把"和谐"范畴引入《矛盾论》,正确处理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扬弃"斗争哲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对辩证的统,二者之间相互融入、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进程中,只有把握好以人为本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使大众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大众的力量,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辨证关系
  • 简介: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史上的思想大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事业的历史元勋,在发展主体培育、本质内涵分析、根本原则揭示、科学方法制定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奠基和开拓作出了独创性贡献。创造性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次伟大结合并开启了第二次伟大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第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者、道路开拓者、实践先行者。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重大贡献 当代启示
  • 简介:方法般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它是解决问题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方法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所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毛泽东是讲求做事方式和方法的领导人,他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顿。”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 延安时期 方法论 行为方式 方法问题
  • 简介: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中国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般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发展过程,它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科学理论为解决科学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个高难度的课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商品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体制
  • 简介:肯定性的全球研究强调全球资本主义的积极方面,而批判的全球研究则使用'帝国'和'新帝国主义'之类的概念来分析全球经济的消极方面。然而,批判的全球研究总是缺乏精确的理论上的'帝国主义'概念。将'新帝国主义'概念与作为列宁权威性研究成果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最近几十年的经验数据研究表明,列宁的方法仍然是普遍正确的。这些方法对现实的适用性,巩固了最近全球资本主义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新帝国主义 列宁 经验数据 新变化
  • 简介:当前的贵州正处于工业加速、城乡关系深刻调整的进程之中。这就决定了贵州的改革实践是发达地区已完成的改革的集中再现,也是个多重关系叠加、时空深度压缩的典型,对观察改革、研究改革具有样本意义。本文深入解剖贵州改革实践中的“顶云经验”“湄潭经验”“塘约道路”“三变改革”等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改革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遵循改革辩证法,推动地方改革经验和改革经验地方化,实现地方改革与顶层设计的双重变奏的探索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进步统筹推动改革辩证法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展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汇聚起上下互济的改革动力流;要树牢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保护并引导好群众的改革热情;要充分重视改革辩证法“落实”的中间环节,推动蓝图变为现实;要把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有机结合,进步降低改革成本。

  • 标签: 改革辩证法 改革经验化 经验地方化 贵州
  • 简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以《1.关于费尔巴哈》为标题,匆匆写成的供进步研究用的笔记。理论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第部分批判了唯心主义、特别是旧唯物主义,明确提出'‘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新的实践观;第二部分运用新的实践观在批判分析中阐述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中的重大问题。包括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哲学的功能等基本原则等;第三部分论述了新唯物主义的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代表资产阶级的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巨大作用,只是这样或那样去解释世界;代表无产阶级的新唯物主义则以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世界'为使命。三个部分构建起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框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科学阐述的关于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中的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费尔巴哈 提纲 历史唯物主义 起源
  • 简介:冯契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42万字,观点新颖、资料翔实,逻辑严密,具有高度学术性和可读性。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全面地论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 标签: 中国近代哲学 冯契 革命进程 中国哲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