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肺结节患者进行诊断时,将螺旋CT与X线检查应用于其中的效果。方法: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进行研究,录入300名确诊为肺癌的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记录为肺癌组;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确诊为肺部良性结节的患者进行对照,记名为良性结节组;并按照要求开展治疗工作,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螺旋CT与X线诊断,分析患者诊断准确度。结果:在应用两种影像学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发现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相较于X线来说明显更高,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病情,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肺癌组和良性结节组的对比分析,螺旋CT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区分恶性和良性肺结节。这一优势使得螺旋CT成为临床中诊断肺结节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肺癌患者,提升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螺旋CT进行肺结节的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患者管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药物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对大鼠脾切手术后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老年大鼠48只,22个月龄,体重(350±50) g,随机分为4组:麻醉+未手术组(A组)、麻醉+手术组(B组)、麻醉+类过敏组(C组)、麻醉+手术+类过敏组(D组)。对每组大鼠编号,进行莫里斯(Morris)水迷宫实验性训练,将A、B、C、D各组中12只大鼠进行逃避潜伏期训练,当训练潜伏期在20 s左右时各选出6只大鼠编组为A1、B1、C1、D1,各组其余6只大鼠继续训练至逃避潜伏期在10 s左右并编组为A2、B2、C2、D2。之后进行全身麻醉(芬太尼20 μg/kg+氟哌利多500 μg/kg),进行第1次采血(颌下静脉采血)检测趋化因子11(CCL11)、组胺和补体激活片段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按照实验分组要求建立手术模型(脾脏切除术)和(或)类过敏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5%聚氧乙烯蓖麻油(CrEL)],最后对处于麻醉状态的大鼠进行第2次颌下静脉采血检测CCL11、组胺和补体SC5b-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表达水平,干预处理后第1、3、5天进行水迷宫实验,观察逃避潜伏期的时间变化。两两比较应用t检验,多组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组大鼠对应亚组训练水平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0、0.397,P>0.05);与对照组A1逃避潜伏期比较,B1干预后1、3、5 d逃避潜伏期[(22.8±3.1) s比(18.1±2.9)、(20.4±2.7) s比(16.7±2.1)、(16.7±2.8) s比(13.2±2.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2,P<0.05、t=2.649,P<0.05、t=2.407,P<0.05),C1干预后1、3、5 d逃避潜伏期[(24.7±5.1) s比(18.1±2.9)、(23.9±3.5) s比(16.7±2.1)、(17.7±3.9) s比(13.2±2.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5,P<0.05、t=4.321,P<0.01、t=2.462,P<0.05),D1干预后1、3、5 d逃避潜伏期[(26.4±3.4) s比(18.1±2.9)、(25.8±3.0) s比(16.7±2.1)、(24.1±3.8) s比(13.2±2.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9,P<0.01、t=5.239,P<0.01、t=6.081,P<0.01);与A2组比较,B2组在干预后第1、3天的逃避潜伏期(13.4±2.5比9.5±3.2、12.2±2.1比9.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P<0.05、t=2.365,P<0.05),干预后第5天逃避潜伏期(9.8±1.7比9.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7,P>0.05);C2组在干预后第1、3天逃避潜伏期(16.9±3.1比9.5±3.2、15.2±3.7比9.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8,P<0.01、t=3.378,P<0.01),干预后第5天逃避潜伏期(11.4±2.1比9.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5,P>0.05),D2干预后1、3、5 d逃避潜伏期[(18.9±3.3) s比(9.5±3.2)、(18.2±3.0) s比(9.4±2.0)、(15.1±2.9) s比(9.2±1.4)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9,P<0.01、t=5.978,P<0.01、t=4.488,P<0.01)。4组大鼠第1次采血CCL11、组胺和补体SC5b-9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1、1.087、0.826,P>0.05);干预后第2次采血检测结果,与对照组A组比较,B组[(135.87±19.74) ng/L比(125.76±19.18) ng/L、(1.90±0.23) mg/L比(1.88±0.17) mg/L、(30.07±4.25) μg/L比(28.55±3.74)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2,P>0.05、t=0.242,P>0.05、t=0.930,P>0.05),C组[(328.77±42.95) ng/L比(125.76±19.18) ng/L、(2.53±0.29) mg/L比(1.88±0.17) mg/L、(39.88±5.64) μg/L比(28.55±3.7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51,P<0.01、t=6.595,P<0.01、t=5.799,P<0.01),D组[(471.49±44.58) ng/L比(125.76±19.18) ng/L、(3.38±0.34) mg/L比(1.88±0.17) mg/L、(48.12±5.13) μg/L比(28.55±3.7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8,P<0.01、t=13.670,P<0.01、t=10.678,P<0.01),与C组比较,D组[(471.49±44.58) ng/L比(328.77±42.95) ng/L、(3.38±0.34) mg/L比(2.53±0.29) mg/L、(48.12±5.13) μg/L比(39.88±5.6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7,P<0.01、t=6.589,P<0.01、t=3.733,P<0.01)。结论大鼠手术过程中发生类过敏反应对大鼠术后短时记忆和稳定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CCL11相关。
简介:进一步评价瑞士球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地面力量训练对大学生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增进效益。核心力量训练组(n=13)采用瑞士球(GoFitSwissBall,75cm)上俯卧撑和瑞士球上仰卧起坐;传统力量训练组(n=7)采用地上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对照组受试者(n=8)不进行任何相关的专门性训练。力量训练组每周训练3次,每次60min,每个动作持续60s,节拍器控制节奏2s/拍,每种方式3组,共6组,组间间歇5min,训练周期为7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七周后进行Wingate无氧测试和最大吸氧量测试。对照组前后两次测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核心力量训练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中,七周后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以及相对值均呈现极显著性增加(P﹤0.01),最高无氧功率呈显著性增加(P﹤0.05);平均无氧功率在核心力量训练组呈极显著性增加(P﹤0.01),在传统力量训练组也呈显著性增加(P﹤0.05)。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的力量训练在提高人体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宫颈癌是全球发病率居第二位的妇女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首位1,其高发区连接成片,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2,成为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之一。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直接关系患者预后。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在早期即可发生,有文献报道,无淋巴结转移者五年生存率为82.2%,有淋巴结转移者五年生存率仅为5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