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A、B、C三组。A组34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B组36例采用咪唑斯汀片口服;C组37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治疗36天后比较三组疗效。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另设健康人对照组30例,检测项目同上。结果:A、B、C三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降低,CD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CD4+/CD8+比值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与A、B组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91.89%,与A组(58.82%)、B组(7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可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其机制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患者的妊娠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169例(1.40%):RPR阳性/TPPA阴性4例,RPR阴性/TPPA阳性19例,RPR、TPPA均阳性146例;经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42例:RPR阳性/TPPA阴性2例。RPR阴性/TPPA阳性13例,RPR、TPPA均阳性27例。98例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成功怀孕,83例分娩出正常新生儿,16例在孕期;12例新生儿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经驱梅治疗后10月内均转阴性,所有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检出较高;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规范驱梅或实验性治疗后,可进行辅助生殖且娩出健康的新生儿。
简介:目的:了解痤疮患者血清IL-10的水平,分析其与痤疮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IL-10在痤疮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痤疮患者(按Pillsbury分为Ⅰ~Ⅳ级,每级15例,共4组)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无痤疮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人白介素10(IL-10)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五组血清的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血清IL-10水平与年龄及性别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研究组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研究组各组血清IL-10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痤疮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正常健康人高,IL-10可能参与了痤疮的发病机制但不能用来评价痤疮的病情严重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机理。方法选择雄性BXSB小鼠50只,分成空白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强的松)和实验组(双氢青蒿素),采用Macart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XSB小鼠尿蛋白,脾脏T细胞亚群和B细胞。结果BXSB小鼠尿蛋白量依次减低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低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的CD4T细胞的CD8T细胞高于空白组。P<0.01。B细胞降低顺序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P<0.01。结论双氢青蒿素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尤其是CD8T细胞增殖明显,减少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达到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
简介: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9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血清固定免疫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例)、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者(8例)及正常对照者(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9细胞比例。结果:血清固定组Th9细胞比例较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P〈0.001;Z=-3.40,P=0.001);血清转阴组Th9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稍高,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Z=-1.03,P=0.301)。结论:Th9细胞可能通过一系列免疫过程参与了血清固定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简介:背景:银屑病的治疗较复杂。尽管在过去10年间涌现出了许多药物治疗手段,但局部外用皮质激素仍是主要治疗方法。此外,各种联合用药及用药手段也被大力提倡。目的:试图对1990-2001年间银屑病医疗照护体系的不同模式及与这些模式相关的变化进行特征性描述。方法:采用“全国非卧床患者医疗护理调查”(在美国对医师诊治情况进行的一项典型调查)的数据,明确了银屑病患者的就诊情况。同时确认了1990-2001年间就诊银屑病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及药物治疗单。结果:12年间,银屑病患者就诊次数超过1350万次。尽管银屑病患者去皮肤病专科就诊的次数在比例上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整个研究期间仍然是皮肤科医师完成了大部分诊疗(82%)。作为一类药物,最常用的药物为局部外用皮质激素。最常用的单用药物为局部外用钙泊三醇。在非皮肤科医师中未发现局部使用非皮质激素。非皮肤科医师与皮肤科医师一样,习惯在每次诊疗中使用一种系统药物并将系统用药作为单一疗法。讨论:研究表明,银屑病首选的局部治疗方法仍是应用氯氟美松和钙泊三醇。皮肤科医师在银屑病诊疗中的作用下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部分与获得皮肤科行医执照困难有关。
简介:目的:探究与分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无产科合并症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妇检查结果与其意愿分为阴道分娩组(n=43)与剖宫产组(n=47),对比两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新生儿并发症。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新生儿体重低,新生儿1minApgar评分高,新生儿肺炎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产后24h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褥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相比于剖宫产更具有临床优势,在瘢痕子宫妊娠产妇符合适应症的前提下,应鼓励首选阴道分娩。
简介:2002年7月5日,一12岁男孩被发现在胸椎部位皮肤出现一个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的溃疡。溃疡出现前4d,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当时患儿母亲偶然发现其脊柱中部皮肤有一个小疖,周围有红斑水肿。随后小疖逐渐增大,直到检查前1d发生破溃,排出脓液。患儿有发热伴大量出汗。既往无咳嗽或咯痰、恶心和(或)呕吐。有肺部病变所致反复胸痛发作,过去4年间因反复胸部感染一直接受治疗。其父母也观察到患儿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患儿从未接种过Calmette-Guéfin杆菌(卡介苗)。其祖父曾患肺结核。患儿家的一个朋友(同时也是邻居)曾有结核病史。皮肤科检查可见背部皮肤表面-1.5cm×1.5Cm溃疡,有脓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