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梅州籍华侨在客籍华侨华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有华侨华人开始,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梅州籍华侨都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客家精神,为祖(籍)国和住地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就以梅州籍华侨华人作为切入点,探讨梅州籍华侨华人身上体现出怎样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在海外是如何得到传承与发扬的;作为后人的我们从梅州籍华侨华人的身上又应该得到哪些启发。通过梳理和剖析,我们认为,客家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梅州籍华侨华人 贡献史 客家精神 传承与发扬 意义
  • 简介:香日德寺坐落在柴达木盆地东南缘,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的上柴开村。背倚巍巍昆仑雪山,面临滔滔柴达木河,佛天福地,环境幽美。青海在册的藏传佛教寺院660座中,香日德寺规模较小,但它蕴含的人文、宗教意义十分独特,影响深远,堪入青史。香日德寺与历代达赖班禅的渊源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游牧于新疆的准噶尔蒙古贵族策旺阿拉布坦率部攻占西藏,造成藏地的极大混乱。

  • 标签: 班禅 青海省海西州 柴达木盆地 因缘 春秋 藏传佛教寺院
  • 简介:关于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和刘向《新序·节士》所载屈原事迹,前人以为内容多相互矛盾,因而皆不足以取信。其实,二者虽详略不同,言辞稍异,但内容并无大的矛盾,完全可以相互补充。经过仔细条辩二者的内容,可以认为,屈原因上官大夫谗害被怀王所黜以后,事实上是流亡到齐国。因他取道汉北而去,在汉北又徘徊暂留,写了一些去国怀乡的诗篇,因而才带来后人理解上的纷争。

  • 标签: 怀王 上官大夫 汉北 自疏 令尹 史迁
  • 简介:清华简《系年》为探讨战国早期的古史提供了新材料,然而因文阙佚,许多问题并不容易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材料,进行综合研究。本文根据清华简《系年》与履羌钟铭文讨论了楚简王、楚声王的在位年代,得出了不同于古籍记载的结论,认为楚简王年代应该延长三年,楚声王在位只有四年而非六年。本文还讨论了新蔡葛陵楚简中的“大莫敖阳为、晋师战于长城”之事的年代问题。

  • 标签: 清华简 系年 葛陵简 ■羌钟
  • 简介:上海法租界开辟以后,路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法租界当局对街路命名“法兰西化”,其本质是对租界空间的殖民化。民初华界当局对路名的民族主义改造,形成了与租界地名的间接竞争。租界结束和接收后,汪伪当局和国民政府为了塑造自身的民族主义形象,竞相开展更名运动,但因其虚伪本质或过度政治化,路名变得不实用。民众则出于实用目的,习于对各种政治性路名进行“俗名化”改造。在政治性路名轮番登场、遽兴遽灭的同时,“俗名”却能经口耳相传而持久流传,呈现出城市政治文化中“自下而上”的演进力量。

  • 标签: 法租界 街路命名 殖民主义 民族主义 俗用地名
  • 简介:施培毅同志不是诗人,以前在社一起工作的时候也没见他写过诗,只知他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对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样样都欣赏,文化底蕴深厚,文史知识丰富,是个才华横溢的大脑袋才子.最近看了他在临终前几天出版的(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才知道他不仅是个老记(者)、老编(辑),而且还称得上是位诗人.

  • 标签: 生活经历 写作风格 诗人 思想感情 施培毅 《文革打油诗存》
  • 简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2511号敦煌写卷,首部残缺,尾部题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该残卷自发现之日起就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罗振玉根据伯希和提供的原卷,影写入《呜沙石室佚书》中,将之刊布流传,并在《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中据《新唐书.艺文志》部地理类所着录的“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

  • 标签: 地名 敦煌写本 《新唐书.艺文志》 史源 敦煌写卷 图书馆藏
  • 简介:《宋王长转念功德碑》,收入《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一书。据是书介绍,碑石长108厘米、宽46厘米。碑文14行,满行40字。正书。1987年四川省荣县富东乡王序村出土,现藏荣县文物管理所。为对比论述方便,兹将原书所录碑文转抄如下:

  • 标签: 功德碑 大藏经 札记 史料 出土墓志
  • 简介:台湾是一个海岛,其本身就是中国海洋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透过台湾岛的历史,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海洋主权形成发展历史的一扇窗口。

  • 标签: 发展历史 海洋主权 台湾史 中国 脉络 解读
  • 简介:本人已就《黄金》一书也存在后人续作问题著有专文①。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罗卜桑丹津生活、写作时代和《黄金》一书的成书年代这一人言人殊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国内外专家。一研究《黄金》的成书年代问题,不能不首先确定作者罗卜桑丹津生活和著述的大体时代。我认为,罗卜桑丹津主要生活和著述于17世纪,因而他应是17世纪的人。现将理由阐述于下:为搞清楚罗卜桑丹津的生活和著述时代,首先必须解决罗卜桑丹津的师傅究竟是哪一位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的问题。W.海西希认为是卫拉特的纳木海嘉木措(1599-1662)。沙·比拉认为,应当是喀尔喀的罗卜桑普仁莱(1642-1715)。在以上两种说法中,究竟哪一种

  • 标签: 罗卜桑丹津 《黄金史》 成书年代 五台山 生活时代 17世纪
  • 简介:本文概括归纳了田余庆先生的《拓跋探》一书的学术贡献和治学方法,指出此书在探讨拓拔早期历史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最后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和补充的问题.

  • 标签: 《拓跋史探》 早期历史 重读 力作 阐释 治学方法
  • 简介:清代的喀喇沁部与玛公旗──读札记宝日吉根(Borjikin)一、清代的喀喇沁部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喀喇沁部落贵族姓乌梁罕氏(亦作兀良哈)。入清后,喀喇沁部隶属于卓索图盟。清朝政府向内蒙古东部地区,特别是向卓索图盟、哲里木盟...

  • 标签: 喀喇沁 《大清会典事例》 天聪汗 内蒙古东部地区 科尔沁部 察哈尔
  • 简介:邮电部的一些同志,在编写《华北交通邮政史料汇编》的时候,老朋友孙志平同志把他们已经编出的部分草稿送给我看了看,然后邀我去同他们谈谈。下面是1990年8月14日上午同他们谈话的提纲。我想,编写其他方面的史料,也可能遇到这些问题,特将那次谈话的提纲介绍在这里。

  • 标签: 专业史 地方志 中国 编纂工作 史料
  • 简介:1973年,一位学者撰文批评功能人类学,得出结论说:社会形式及其类型转变的历史学研究,及对帝国主义的有体系的研究,本应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而顺理成章,人类学本应是这门社会科学,但它一向未研究这些方面。

  • 标签: 人类学史 近代 社会科学 历史学研究 批评功能 社会形式
  • 简介:本文评介《贵阳邮政》一书在贵州史学著作中地位。对作者在叙述了贵阳邮政百年发展和运用历史资料中的方式方法以及编纂中的得与失。客观地指出不足和失误。并适当地进行介绍、推荐作者及其书。

  • 标签: 贵阳 邮政 发展 历史
  • 简介:本文通过晚清时期笔者的一位在京城有一定书法声名的族人(浙江昌化人)法云和尚故事的钩沉,对如何认识民间传说以及如何让微观和地方史研究走向总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民间的传说未必全然无据,而正式的文献记载也不见得全然可靠,传说或口述,固然不可尽信,但也一定不能忽视作为钩沉史实线索的意义。从地方的案例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生活的日常性,而且也可能藉由对社会的相关网络,也即日常生活舞台和背景的方方面面的探究,来分析概括出一个时代和地区中人们生活的“常识”,并从“常识”采透视和捕捉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的时代风貌和特性,使地方与微观史研究达致总体或全面的目的。

  • 标签: 法云 民间传说 日常生活 地方史 全面史
  • 简介: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与《北》被认为是"目前的最佳版本",但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本文仅就其点校方面的问题举20例予以辨正。

  • 标签: 《魏书》 《北史》 点校 商正
  • 简介:在明代中后期中国社会与早期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碰撞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交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态势。以往人们更多地关注到明代科技成就是如何的吸收西方先进的文明,而很少涉及中国文化也在这一国际碰撞的过程中向西方传播。明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两个层面与两种途径,即由西方传教士及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翻译介绍到欧洲的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由沿海商民迁移海外所传播过去的一般民众生活方式的基层文化,而由沿海商民迁移海外所传播过去的一般民众生活方式基层文化的传播途径,实际上成了18世纪以后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主流渠道。

  • 标签: 明代 文化交流 对外传播
  • 简介:<正>《呼和浩特蒙古文献资料汇编》共6辑。大约150万字。所编入的史料,时间上从1580年左右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给女真巴图尔汗的国书开始一直到解放前夕。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本书的编辑出版是对蒙古族文化遗

  • 标签: 呼和浩特 蒙古文 资料汇编 喇嘛印务处 阿勒坦汗 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