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是郭沫若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艺论文,他在论文中以大部分篇幅第一次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其“对于创作上的态度”,让该文成为我们考察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极为重要的参考材料。但是郭沫若在日后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相当大的修改,使得学界在对此论文进行研究或引用时,经常出现偏差,得出错误结论。通过对勘可知,郭沫若所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动因与翻译问题的论战并不相干,而是“感发”于“沈雁冰君《论文学的介绍的目的》一文”,通过分析郭沫若在日后的诸多修改,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艺“功利性”和“功利主义”创作观的表达非常谨慎,但对文艺作品“艺术性”和“功利性”的辩证却一直明确。
简介: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年出生在法国,1965年在法国去世,在他91岁的生命中写下了超过150部文学作品,尽管同法国有着不解之缘,但他却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现实主义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的英法两国,之后影响了整个欧洲,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流派。而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进化论对人们的冲击极大,受当时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学科和当时文学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然主义逐渐形成,同时也是现实主义发展到顶峰、求变之下的产物[1]。《人性的枷锁》是毛姆本人的半自传体小说,在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指引下,《人性的枷锁》还显现了毛姆深刻的自然主义倾向。
简介:刘震云是这个时代最具时代感和现实感的作家。自1987年他发表“新写实”系列小说以来,他目光所及,笔力所至,无不与当下生活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当下生活”,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折射出的世风世情和世道人心。一个作家反映了这样的生活,他就是这个时代生活的记录者。这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对作家创作的基本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刘震云是一位最坚定的现实主义作家。现实主义在不断建构过程中几乎完全被意识形态化的今天,对一个作家的评价,现实主义的标签似乎已经失效,起码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但是,当我们回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和鲁迅现实主义的时候,我们对现实主义的文学脉流和作家作品,仍然情有独钟。刘震云的小说创作,接续的是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和中国新文学启蒙的精神传统,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作家。
简介:近年来长篇小说盛行,每年都有三四千部出版,相形之下,短篇小说却较少受到青睐,虽然有识之士呼吁重视短篇小说,但在市场规则的运作下,短篇小说的境况却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善.在此种情形下,坚持短篇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界是一种逆潮流而动的行为,这不仅需要作家有自信、有见识、有韧性,更需要有独特的艺术追求.王祥夫便是一位这样的作家,他近年来的短篇小说渐趋炉火纯青,已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我在为其小说集《驶向北斗东路》作序时,认为他的创作方式可以说是“中国故事”的一种讲法,他的小说远承《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的世情传统,近承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诗”传统,又融入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的细致观察,写出了底层的喜怒哀乐与人间烟火,也写出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与心灵世界.在王祥夫的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性情、他的悲悯,也可以读到小说的艺术.他的新作《泣不成声》也是如此.
简介:“理论与研究”栏目里,今期除了继续刊登上期未登完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对粤剧面临新挑战的思考》一文的下半部分之外,着重选登了《粤剧的“顽疾”痊愈了吗?》、《从“小小红豆”看粤剧兴趣的培养》、《浅谈民间乐社的特性》三篇理论研究文章和《谈淡高胡在粤剧(曲)伴奏中的技巧运用》、《试论二胡在粤乐、粤曲乐队中之定位》、《声能达远槌槌关隋——浅谈粤剧打锣》、《移花接木果丰叶茂——浅谈如何将京剧锣鼓转化为粤剧锣鼓》、《小锣不小作用甚大》等五篇有关专业技巧的论文。这些文章前三篇从“一般”的社会现象来谈作者的看法,后五篇从“特殊”的专业技巧来提出作者的见解,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文中观点都对我们目前开展粤剧业务工作有所帮助,也值得读者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