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开篇到结束,在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都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如何把握这种辩证关系,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理论依据。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具体环节、具体制度区别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哪些是应该改的,哪些是不能改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改革开放30多年,两种改革观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争论始终离不开对国有经济针锋相对的不同认识。这说明国有经济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废。否定国有经济也就不可能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复存在,更谈不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简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相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不会过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的堆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简介: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贡献莫过于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毛泽东,始于邓小平、成于邓小平。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规律作为根本依据,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基本规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人民作为主体力量,在实现人民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道路所鲜明体现的认识路线、思想方法和根本立场,对于我们今天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精髓和真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开拓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简介:2008年10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主持,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编审代表主办方致辞,说明举办本届论坛的重要意义。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作为常设主办单位,联合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共同举办的一个年度学术论坛。截至2008年,"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已经成功举办8届。本届论坛正式代表160多人,收集论文92篇,是该论坛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高水平学术盛会。本届论坛围绕如下主题展开讨论: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与近代以来中国遭遇现代性的现实图景,使得德里克研究毛泽东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合法性与可操作性。矛盾概念成为德里克分析毛泽东现代性思想的基本范式,并且这种分析是基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而进行的。中国在殖民主义现代性扩张下以被动姿态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生存境况,从根基上决定了毛泽东现代性思想发展的内在纹路,即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矛盾的综合体。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改造及其理想主义社会试验就是对这一矛盾的反映,其理论思索与实践布展过程也深刻彰显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矛盾性,并最终走向了豪情与悲壮的矛盾体。
简介: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于2018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120多名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共1100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的总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这一总主题,大会分成十个分论坛和四个高端论坛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