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西方人,我们总倾向于在传统逻辑的话语范围内描画各种不同的刺激因素,去迎合那种在自身经验中大量存在的,最终可浓缩为单一的或聚合的整体的,由无休止的事件、人物和影像构成的概念.在(2001)这部从首映之日起就令观众困惑不已的影片中,戴维·林奇成功地将连贯性逆转,通过服从于非逻辑的时空、心理和语言条件的"意义"(直觉的和情感的感知)营造出影片人物和超现实主义世界的传统"意义"(逻辑).尽管批评家就能否从中推导出逻辑的意义这一问题存有分歧,但意见对立的双方,在认真研究和反复观看影片时,不是无意忽略就是有意掩饰了林奇对未知领域以及对于语言结构的不信任所表现出的美学兴趣.这方面的缺失,使林奇及其影片损失巨大,事实是否如此尚可争辩.在观看时,考虑到林奇对于意义话语的美学原则是很重要的,这会为他如何将传统逻辑话语服从于非逻辑话语的过程提供一个缜密的解读.本文要仔细研究的是丽塔(劳拉·埃琳娜·哈林饰)这个人物以及作为延迟范例的寂静俱乐部场景.这些范例能使我们看到,只要领会了林奇的美学标准,就可以更充分地评价和理解中的超现实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关于"真实",是通过未知的一切--直觉和情感"话语"的流动和有节奏的推进--被"感知"(感觉和知道)的.这些可以被理解为矛盾或无意义,理解为象征语言的缺席--概念界线的模糊.
简介:当"追影""追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期待荧屏银幕上出现更精彩的故事,影视创作这门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必须以自我更新的姿态,构筑精神高地、寻求心灵净土。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如何推动影视创作更快更好地发展?本期《上海艺术评论》聚焦影视剧创作,通过近年来多部炙手可热的案例,探讨未来我国影视创作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方向.
简介: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由于立足于司法的视角考察《窦娥冤》,而不能以文学的眼光审视《窦娥冤》,以至于从根本上导致了对作为文学作品《窦娥冤》的错误解读:一是错误地将作为文学作品的《窦娥冤》当作司法案例来解读;二是对窦娥悲剧的性质及原因做出了表面化简单化的认定;三是对《窦娥冤》的戏剧结构、人物安排作了不符合元杂剧文体法式的解说。苏文对《窦娥冤》解读的这种偏离,主要是由于视角错位所致。我们从苏文这一因视角错位而导致解读错误的教训中,似乎应该重新明确这样一种认识;只有把文学还原为文学,把文学当作文学,以文学的眼光审视文学,才有可能获得对文学的正确解读。
简介:通过对冯文慈点注朱载埴《律学新说》理论要点的归纳和解读,论述朱载靖对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成果。朱栽靖《律学新说》是研究“同律度量衡”之作《律学四物谱》更名而成,并拓展研究范围,建立新法密律。我国自虞舜至周代以“璧羡之法”完成的早期“同律度量衡”改革,史称“周制”。朱载埴从律的本源是“律度”换算、汉人释璧两种形制造成学术界分歧、《史记·律数》与《汉书·律历志》记载律数不同的辨析以及采用新法密律进行“律度”演算等方面,论证了我国律学“以振动物体的长度表示律长”原理的科学性是在周制“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改革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简介:文章从已故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孟文涛的文选《成败集--孟文涛音乐文选》,谈到该文选所涉及的发生在中国当代的音乐史上的音乐争鸣活动和过去、当代一些音乐事件,并借此沉痛怀念孟文涛教授.
简介: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音乐形态的理论研究从“基础理论与教学”、“音乐技术形态”,“技术发展史”、“作曲家及作品个案”、“中国传统音乐内涵”五个方面进行了音乐形态研究的梳理,涉及的研究对象非常宽泛,除了基础理论的传统作曲技术外,还对音高体系、。旋律学、节奏学、电子音乐、技术发展史、作曲家个性化技术现象、综合音乐技术分析、中国音乐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规纳。本文的梳理目的在于了解近15年来国内作曲实践和技术理论形态研究发展的基本脉络、启发创作实践和音乐形态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