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制保留寰枢椎各方向活动仿生人工寰齿关节,探讨其可行性。方法采集30例正常寰枢椎CT数据,用Mimcs15.0软件三维重建,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解剖数据设计保留寰枢椎各方向活动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在10具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关节置换术,X-ray及CT检查关节及螺钉位置。结果寰椎侧块中点间距离为(32.53±1.38)mm,侧块中点处高度为(13.48±1.60)mm,椎动脉孔内侧缘间距离为(51.12±2.31)mm,侧块横韧带结节间宽度为(16.23±1.01)mm,前结节至齿状突后缘间距离(18.48±1.77)mm;枢椎:齿状突高度(14.82±1.81)mm,基底部横径(9.53±0.65)mm,前后径(10.91±0.91)mm,椎体高度(19.33±1.77)mm,椎体宽度为(18.19±1.59)mm。人工关节由寰椎部件、枢椎部件及螺钉组成;钢板与骨质贴合好,脊髓未受压,螺钉方向准确;关节置换后寰枢椎屈伸、侧屈及旋转功能得以保留。结论依据解剖学数据设计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匹配性好;寰枢椎在关节置换后不仅能够维持稳定性,还能够保留各方向活动;此关节具有临床置换可行性。

  • 标签: 寰椎齿状突关节 人工关节 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腹膜内补片修补造口旁疝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5月12例造口旁疝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2岁。对其进行腹腔镜下腹膜内补片修补术。结果12例腹腔镜下修补成功,手术时间50-120min,平均手术时间82min。术后住院时间2-8d,平均住院时间5.1d,术后随访1-15个月,未见复发及远期并发症。结论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是安全可行,早期临床疗效理想。

  • 标签: 造口旁疝 腹腔镜 疝修补术
  • 简介:目的通过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影像质量对照,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螺旋扫描模式取代轴扫描模式可行性。方法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6岁。分别接受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模式扫描,轴扫描参数:140kV、170mA用于颅底部;120kV、150mA用于颅脑部,每周2s。螺旋扫描参数:120kV,150mA,每周0.6s。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2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颅底、脑灰-白质层面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测量评估。结果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描模式可有效去除颅底部伪影,并能减少扫描时间和扫描剂量(轴扫描模式与螺旋扫描模式对比,CTDI55.43mGy/37.80mGy;DLP662.10mGy.cm/498.28mGy.cm;扫描时间12.0s/7.2s)(P〈0.001)。结论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并可取代轴扫描模式。同时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还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并可进行影像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有利于提高微小病灶正确诊断率优越性。

  • 标签: 螺旋扫描CT 轴扫描CT 头部CT影像 辐射剂量
  • 简介:随着影像医学发展和各种造影药物改进更新,临床上造影检查项目不断增多,清洁肠道在影像科检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以往,我们采用甘露醇或番泻叶单方冲服液,经使用后发现这两种药物均存在很多缺陷。1997年3月,我们将行腹部平片、泌尿系造影检查1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复方清肠汤、番泻叶单方冲服液、甘露醇为口服肠道清洁剂,对其效果进行比较。复方清肠汤是与我院中医专家商磋,根据中药

  • 标签: 番泻叶 清肠汤 甘露醇 清洁肠道 造影检查 效果比较
  • 简介:本文从两方面跟踪观察了3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前、治疗1月、1年、2年后)连续高频节段(SHFCS)变化。(1)SHFCS数量变化,37例心肌炎患者初诊时,共有117个SHFCS(人均3.16±1.61),治疗1月后SHFCS减少到87(人均2.35±2.12),1年后人均2.00,2年后复查人均1.33。对照组24例正常女青年SHFCS数不变,基本保持稳定(P>0.05)。(2)按崔氏[1]提出sHFCS判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标准,初诊时,37例患者中有34例阳性(占91.8%),治疗1个月后,阳性人数为19(占51.35%)。由此可见,SHFCS有可能成为一个诊断心肌炎和评估药物疗效有效指标之一。

  • 标签: 连续高频段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正常人
  • 简介:据SamoG2012年1月9日(EurHeartJ,2012Jan9.)报道,与老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相比,新一代DE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风险明显较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SamoG博士及其同事在未经选择大规模真实世界人群中对不同类型新型DES性能进行了长达2年评价。该观察性队列研究的人群是2006年11月-2010年10月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所有瑞典患者,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安全性 支架内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支架 裸金属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纳米人工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可行性.方法随访分析了1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人工骨椎间植入融合结合前路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平均随访5.8+0.8月,采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颈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维持情况.结果纳米人工骨块融合率术后3月为81.4%、术后5月为100%;术后1周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9±1.4mm恢复至9.5±1.6mm、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前凸保持良好;术后1周JOA评分由术前8.6±1.5分提高至11.6±1.5分、末次随访时为13.8±1.4分;植骨块、钢板、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临床短期效果接近自体骨移植,避免了取髂骨各种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纳米人工骨是一种较为理想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

  • 标签: 颈椎 前路融合 纳米晶 骨材料
  • 简介:目的研究膝关节后外侧角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择新鲜冷冻尸体8具。男5具,女3具。解剖显露膝关节后外侧角结构主要是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剔除软组织,只保留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行牵拉试验(分别单独测试三个结构),记录疲劳断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力学牵拉试验显示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腱疲劳断裂强度分别为287N、289N、695N。腘肌腱疲劳断裂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结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个结构疲劳断裂数值研究说明它们在断裂前能够抵抗较大负荷,其损伤后对膝关节稳定性是有明显影响,也表明了对其重建来说是很必要。也对重建移植物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 标签: 膝关节后外侧角 解剖 生物力学特性
  • 简介:本文以常用心电图时域值变异系数作对照,分析了14只正常小鼠(昆明种)高频心电图Ⅱ导联QRS波群几个高频频段相对能量功率谱稳定性。结果如T:14只正常小鼠各项心电指标中R-R间期、P-R间期、QRS波宽、Q-T间期等时域值变异系数无论在不同个体间或同一个体不同时间都小于17%;而功率谱中各高频频段相对能量变异系数都大于25%,最高者可达75%。这些结果提示:功率谱中各高频频段相对能量稳定性较差,从而能否用作判断心脏电生理机能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正常小鼠 HFECG 功率谱 变异系数
  • 简介:研究穴位电学特性中不受检测条件影响固有规律需要给被测穴位输入一组连续变化激励微电流,并由此分析其响应电压-激励电流曲线。基于上述考虑,为了更好探究穴位电阻混沌特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51单片机穴位探测仪,其核心功能是可以分别输出以非线性和线性两种方式变化测试微电流,输出测试电流在0-20μA之间连续可调。经测试,本系统可以输出噪声小且控制精度高稳定电流,具有较好电气性能。另外,从电极面积和电极与皮肤间接触压力大小两个方面初步对探测电极进行了二次设计。

  • 标签: 穴位 单片机 恒流源 非线性变化 线性变化 微电流
  • 简介:在静脉注射中,针尖会穿透血管壁,使血管发生较大变形,给人体血管带来损伤,更有可能造成严重出血后果。为了减少血管变形和损伤,本研究使用PVC溶胶材料制成人造血管模型进行静脉穿刺模拟实验,测量针在行进过程中受力情况,并对针进入人造血管模型视频逐帧处理,比对分析针在不同速度下受力和血管变形量。绘制针在不同速度下力-位移曲线图和针尖不同斜面朝向时血管变形量-速度曲线图。最后运用粘弹性开尔文模型建立了生物组织模型,结合断裂力学知识,分析验证试验得出应力和速度之间关系。

  • 标签: PVC人造血管 穿刺实验 针尖斜面朝向 血管变形 粘弹性力学模型
  • 简介:分析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与移植物功能稳定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基因表达差异,探索CAN免疫致病机制。从GEO数据库获取GSE12187和GSE22229两个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集,选取其中13个CAN样本为实验组,15个移植物功能稳定样本为对照组。以SAM筛选两组样本差异表达基因。应用DAVID及GENECODIS网络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MiMI插件进行差异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SAM筛选出上调基因168个,下调基因141个。基因富集结果显示,上调基因主要为调控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而下调基因参与广泛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基因表达调控。Cytoscape软件PPI分析筛选出19个CAN相关核心基因。CAN患者与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免疫功能状态存在显著差异;CAN致病机制涉及免疫细胞复杂基因表达调控及细胞增值、凋亡、迁移等广泛信号传导通路变化;免疫细胞在基因转录、RNA加工、翻译及蛋白质代谢等环节改变可能在CAN致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TAGAP、EIF3F、NUDT21、PAPOLA、RPL等CAN核心基因免疫调控机制需要深入探索。

  • 标签: 肾移植 慢性移植肾肾病 基因表达谱 基因富集 蛋白质相互作用
  • 简介:据SuranaNK2017年12月6日(Nature,2017Dec6.doi:10.1038/nature25019)报道,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设计并成功地使用微生物组三角测量(microbialtriangulation)方法来梳理肠道细菌与疾病之间因果关系。该方法可能并不仅仅是推动微生物组和疾病之间关联性研究,而且可能会阐明这两者之间真正因果关系。

  • 标签: 肠道细菌 结肠炎
  • 简介:用动脉夹夹闭麻醉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致脑供血不足,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后胃酸分泌量变化。经食道插管向胃内输入生理盐水(37℃,pH=7.0),由幽门插管收集灌流液,每15min收集1个样品,用5mmol/LNaOH滴定灌流液中H^+分泌量。比较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前45min、夹闭45min期间以及恢复脑供血45min胃酸分泌量变化。结果表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期间胃酸分泌量显著增多(由夹闭前6.06μmol/15min,增加到夹闭期间7.59μmol/15min,P〈0.01);恢复供血后与夹闭前相比胃酸分泌量无显著变化(夹闭前6.06μmol/15min,恢复供血后5.67μmol/15min,P〉0.05)。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可增加胃酸分泌。

  • 标签: 大鼠 颈总动脉 脑供血不足 胃酸分泌 生理盐水灌流
  • 简介:制备细菌纤维素,观察纳米细菌纤维素超微结构特点。用红茶菌做菌种,通过茶水发酵培养制备纳米细菌纤维素,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新鲜制备细菌纤维素膜为无色透明胶冻状膜,表面光滑;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菌纤维素膜呈疏松网状结构,纤维素微纤丝从菌体胞壁小孔中分泌出来;透射电镜下,经负染后,在深色背景中间可见浅色细丝状。说明细菌纤维素具有良好纳米纤维网络特征,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良好、广泛应用前景。

  • 标签: 纳米材料 细菌纤维素 超微结构 组织工程 电子显微镜
  • 简介:建立坐骨神经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吻合口处应力和位移,为坐骨神经损伤移植提供生物力学实验基础。建立5、10、15、20mm坐骨神经损伤以自体神经移植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各受力模型施加10N拉伸载荷,以有限元软件(PROE5.0)计算吻合口周围各测点应力和位移值。在相同载荷作用下模拟坐骨神经损伤以自体神经5mm移植组最大应力大于以自体神经移植10、15、20mm移植组。在10kf作用下,模拟坐骨神经损伤以自体神经20mm移植模型组最大位移大于以自体神经15、10、5mm移植组。以三维有限元法对坐骨经损伤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是可行

  • 标签: 坐骨神经损伤 自体神经移植 三维有限元模型 应力 位移 数值计算
  • 简介:精液不液化症是男性不育常见病之一,近年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院男科门诊在1998年4月~1999年4月间,共收治48例精液不液化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男性不育患者,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是造成精液不液化诱因。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精液不液化症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7年1月32例(32踝)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13-31个月,平均(22.3±8.4)个月,同时在手术中用关节镜探查踝关节继发性病变情况,手术前后按AOFAS足踝评分法进行评定,采用Meislin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对患者主观感觉,VAS疼痛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3月(3-21个月),所有手术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后足僵硬等并发症,AOFAS足踝评分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前评分(46.40±4.61)分改善至术后(87.22±4.22)分。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7.25±2.30改善至术后2.05±1.35,采用Meislin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术后踝关节疼痛减轻,踝关节自主活动明显改善,优良率92.18%。结论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有良好效果。

  • 标签: 踝关节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镜
  • 简介: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EMG,sEMG)是人体产生一种生物电信号,它蕴含信息丰富并且与肌肉活动和运动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关联,可以用来识别运动意图和利用肌电反馈评估肌肉功能状态。目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研究人员也逐渐将sEMG应用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本研究总结了肌电-计算机接口发展现状及其在虚拟现实中应用。最后,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肌电-计算机接口目前存在技术难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表面肌电信号 运动意图 肌电-计算机接口 肌电反馈 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