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描述了子波变换分析基本原理,并用这一方法分析了日长、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指数MJO特性。结果表明:几种序列均存在着40-60天高频变化,且这些变化在不同历元处有显著差别,这些时空变化特性将进一步揭示太阳活动指数与日长、大气之间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子波变换分析可帮助我们考虑这些序列之间动力学机制。

  • 标签: 时间序列 子波变换分析 大气角动量 太阳活动指数 日长
  • 简介:上海天文台在浙江安吉县天荒坪江南天池建立了观测站(地理经度=119°.5978,纬度=30°.4694,高度=958.409m)。为了定量估计该站夜天亮度,使用安装在25cm口径反射望远镜CCD照相机,于2008年12月2日晴夜,做了V波段测定。该夜大部分时间里,V波段大气消光系数约为0.29,天顶附近无星天区夜天亮度约为20.8/(″)2。但是12月3日晨3h30m以后,天气变得更好,天空透明度增加,夜天亮度降低,在疏散星团M67外围区域,测得夜天亮度约为(21.05+1.06*Kv)/(″)2。晴夜Kv一般在0.15~0.30之间,所以当时夜天亮度应当≥21.2,在江浙一带,找到夜天亮度这样暗观测站已经很不错了。

  • 标签: 夜天亮度 观测站 CCD照相机
  • 简介:采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所拍摄6张底片,以PPM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了归算,得到河外星系NGC7302位置与自行,以及周围天区11颗星高精度位置和自行,它们标准误差均好于30mas和0.7mas/a。其中有4颗是依巴谷星,它们赤经和赤纬自行精度平均值分别为0.024ms/a和0.21mas/s。

  • 标签: 照相天体测量 依巴谷星 位置 自行 河外星系 中心重叠法
  • 简介:CliffordM.Will提出,通过观测以很短周期(O(0.1)年)围绕银河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旋转一组恒星轨道进动,在未来10μas甚至1μas微角秒观测精度下(从地球),能够测量中央黑洞自旋和质量四极矩,从而能够检验广义相对论中黑洞无毛定理。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在星系中央存在一个围绕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恒星密度极高区域。这导致观测目标星轨道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星体引力摄动影响。为了调查这些摄动影响,本文数值计算了一个非常靠近观测目标的星体对目标星体引力摄动产生近心点和轨道平面进动,并把这些进动大小和相对论进动中施瓦西部分(质量引起)、参考架拖曳效应(黑洞自旋引起)以及四极矩部分分别作了比较。结果发现,摄动效应对施瓦西进动几乎不会产业影响,但是可能会影响参考架拖曳效应和黑洞四极矩(特别是后者)观测。

  • 标签: 黑洞物理 星系中心 相对论
  • 简介: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是亚洲最大、全方位可转动大型射电望远镜,在国内首次配备主动面系统。对主动面系统应用关键技术——偏焦全息测量技术在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中初步应用情况进行介绍。首先,介绍常用天线主反射面面型测量方法。接着,介绍偏焦全息测量技术应用方法。采用飞行扫描,利用X波段致冷接收机和连续谱终端,将射电源3C84作为信号源,通过移动副反射面测量得到一幅聚焦天线方向图和两幅偏焦天线方向图。将三幅天线方向图作为偏焦全息测量算法输入,获得天线口径面相位分布Zernike系数。依据Zernike系数计算得到天线主反射面型面误差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RMS),该均方根值与前期照相测量结果基本相符。最后,对今后改进工作进行展望。

  • 标签: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 主动面系统 偏焦全息测量技术 飞行扫描
  • 简介:契比雪夫配点法是一种基于第一类契比雪夫多项式数值计算方法。我们把它用来解算常微分方程,其主要优点是易于处理奇点问题,另外,该方法可以方便地解算任何常微分方程(组)。值得一提是,在计算机有效位数允许范围内,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很高精度。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方法,并给出了一个详细例子。以使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方便地使用它。

  • 标签: 契比雪夫配点法 常微分方程 奇异性 计算机 有效位数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上海天文台实验室型铯束频标的改进工作,主要有:采用单根波构成低QU型微波腔取代原来九段波导组合腔结构;把能态选举器由电磁铁改为永久磁铁;新研制了铯炉准直器和检测器;改善了导轨支撑结构;调整了C场结构;改善了束管真空状况;改进了装调和测试方法;研制了脉冲测速装置。同时,文章也给出了改进后铯束频标的初步测试结果,小时稳定度由6×10^-13提高到3×10^-13,准确度由2×10^-12提高到6.5×10^-13。其他指标也都相应有所改善。

  • 标签: 铯束频标 上海天文台 设计 技术改进 微波谐振腔 能态选举器
  • 简介:利用Lick天文台NPM昨表作为参考架,高精度地测定银河场天琴RR型星绝对自行,可以使得对于这些恒星空间运动研究建立在更加可靠基础上,一个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底片进行这项工作计划已经开始执行。本文详细描述了这一计划所要用归算方法,并用SWAqr作为实例,对不同方法得出结果作了比较。这一这产例表明,即使仅用几颗NPM星作参考,也可获得较好结果。当NPM星过少时,可在局部天区内把PPM星表自行改正到NPM系统,然后用PPM星补充作为参考星,同们可以得到很好结果。

  • 标签: 恒星 天琴RR型星 绝对自行 NPM昨表 金融丰度 空间分布
  • 简介:使用刚建成上海天文台安吉天荒平观测站30cm旋转CCD漂移扫描望远镜(CCD阵列大小为1528pixel×1528pixel,视场约为8.4°×8.4°)观测了6个天区(露光时间为1s),每个天区观测2次。基于这批观测资料分析该设备天体测量精度,结果表明:利用"二维修正矩"方法计算星象位置,噪声对星象位置影响小于0.1pixel(约2″),最小可达0.03pixel(约0.6″)。另一方面,以高精度Hipparcos星表为参考,比较4种模型归算结果得出:该望远镜CCD观测非线性特征明显,归算时需要用到3阶(20参数)模型,此时Hipparcos星单次测量位置精度为1.626″。

  • 标签: 天体测量 CCD 精度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天文观测日长变化时间序列和我国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变化、年限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全局性联系,地球自转变化引起附加应力可能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起一定触发作用,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地区性联系,以东西向天山地震带与日长变化相关性最为显著,南北向中轴地震带和东西向燕山地震带次之,而北北东向山西地震带跟日长变化则没有确定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文观测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我国大陆地震预测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 标签: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地震活动 年际变化 地震预报 相关性
  • 简介:叙述了1.56m望远镜CCD照相机象素格值测定结果和1.56m望远镜FWHM测定情况。结果表明,1.56m望远镜Series200CCD照相机1pixel=0″.0002,而1.56m望远镜FWHM值在1″.1-1″.9之间,在国际上是属于较好一架望远镜。

  • 标签: 天文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 CCD照相机 象素格值 FWHM值
  • 简介: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是重要射电天文技术,具有极高空间分辨率,是国际上广泛采用深空探测器高精度测量手段。硬件相关处理机则是VLBI数据预处理核心设备。随着以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为实现平台嵌入式系统不断发展,用FPGA和嵌入式系统作为实现方式成为硬件相关处理机研究一个方向。研究了如何利用嵌入式千兆以太网传输系统对硬件相关处理机长期累加子系统(LTA)进行改进。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 硬件相关处理机 嵌入式系统 千兆以太网 FPGA
  • 简介:利用上海天文台1.56m反射望远镜1992~1993年拍摄测光底片PDS测量结果,采用P.B.Stetson所提供照相星等归算方法,得到了789颗恒星B,V星等,并与GJTR测光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在已经得出疏散星团NGC1750和NGC1758天区恒星自行和测光结果基础上,确定了两个星团包括面密度、半径、HR图、距离、年龄、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等在内基本参数,并对运动学特征也进行了讨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天区确实存在着两个独立动力学系统。

  • 标签: NGC1750 NGC1758 照相测光 天体物理性质
  • 简介:对于用佘山40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10组底片,用底片常数法和中心重叠法分别重新作了归算;对于饮食大时角底片组,归算中使用在恒星常数中加进折射项办法计入了大气色散改正。给出了15颗星相对视和自行,以及由重叠解换算绝对视差,对视差测定值精度作了讨论。

  • 标签: 折射望远镜 恒星 三角视差 底片常数法 中心重叠法 归算
  • 简介:介绍了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建立微米级卫星激光测距时延模型。为考察新模型对于参数化后牛顿系数β和γ解算精度影响,将该模型用于定轨软件Utopia对Ajisai,Lageos1,Lageos2,Etalon1四颗卫星模拟观测资料进行批处理,并假设大气、固体潮等观测模型效应以及动力学模型误差已精确扣除。结果表明,在当前仿真条件下采用微米级时延模型解算参数化后牛顿系数解算精度比采用现有的标准时延模型解算精度高2个量级。

  • 标签: 卫星激光测距 引力时延 参数化后牛顿系数 精密定轨
  • 简介:为了定量估计云南天文台2.4m地平式反射望远镜在配置新CCD照相机后散射光消除程度,在B,V,R,I各波段分别拍摄了天顶区附近晨昏蒙影天空平场。实测表明,如果不同旋转角度所拍平场取平均,对于视场绝大部分区域(不包括视场4个角以及尘粒像斑区域),该望远镜受散射光影响为-0.25%~+0.25%;但是对于需要平场精度为0.1%~0.2%观测工作,该望远镜有困难。未来使用6000×6000CCD(更大视场)时,散射光影响有待再次测定。

  • 标签: 2.4m望远镜 CCD平场 散射光
  • 简介:以地星状星云(PN)是由高度演化AGB星在一个非常短时标内(-10^4年)形成。因此现在认为即是不是全部,许多PN周围将保留AGB星中性包层遗迹。分子观测是示踪PN中性包层重要控针。1991年10月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14-m和QUARRY接收系统对两个较年青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J=1-0谱线成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速度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M1-7CO(1-0)发射类似CO(2-1)接近于球形分布,整个辐射区略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且稍大于CO(2-1)发射区,约为44″×44″。,而膨胀速度则小于CO(2-1)结果,约为20km/s。(2)M1-16是我们观测样本中光学星云最小一个年青PN(-3″.6)。没有找到对应CO(2-1)成图资料。我们观测表明,CO(1-0)分子射区呈椭圆形壳层结构。△α×△δ-82″×45″。可见尽管源星云半径很小,但分子发射区有很大促展。该源CO(1-0)包层膨胀速度类似M1-7也小于CO(2-1),大约是20km/s。边一现象味着COJ=1-0跃迁相对2-1跃迁而言分布在离电离星云较远部分。(3)VV47是一个年老行星状星云。最近Bachiller等人用CO(2-1)跃迁对该源进行观测,在-45,-60和-68km/s等3个速度特征上得到了VV47两个团块型分子凝聚区,它们播散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我们用QUARRY系统对VV47周围12′.6×15′.0区域进行了长积分时间CO(1-0)成图测量,共得到了4个谱特征;在VV47西北区域有-60和-70km/s两个特征,在东南区域有-45和-34.5km/s两个特征。这最后一个特征暗在CO(2-1)观测中没有发现。由不同特征速度附近CO(1-0)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图可见,对于�

  • 标签: 行星状星云 谱线轮廓 CO成图观测 AGB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