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形态是孕育“人情文化”的温床。在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个人随家庭在固定的土地上从事生产,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终于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除了家人便是亲戚、街坊和邻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中国便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以人情为中心的行为规范。在这套规范的制约下,个人和家庭讲亲情,和家庭以外的熟人讲人情。《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通晓人情的人一定能够由自己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的感觉“推己及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在有关人情的规范中,“报”的规范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在中国文化中,虽然对人情回报的要求,往往因施人恩惠者碍于面子而变得隐晦不彰,但知恩必报的规范,施受双方心知肚明。都市化和工业化虽然改变了传统生活形态,但中国人的亲情、人情观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以感性诉求得以丰富展现。俗话说:天老情难老。
简介:梅勒在《我们为什么在越南》中通过展现动物在人类枪下的悲惨遭遇,以内涵丰富的动物符号,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猎杀,反思了西方传统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呼吁人类尊重动物他者、建立与其和谐共生的伦理关系。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桑塔格美学思想的重点从单纯追求形式转向关注社会现实,这一转向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亦有体现。在《火山情人》中,桑塔格通过展示骑士纳尔逊与他两任妻子凯瑟琳和爱玛的爱恨交错来揭示在传统性别伦理思想压制下爱情变得虚无而婚姻成了权欲与物欲工具的现实。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性别思想不仅将女性置于从属的他者地位而且抑制个体男性的主体性,以此思想体系为根基的婚姻爱情使得男女双方都失去了本该有的善,所以他们婚姻不幸、情爱错位。拟通过分析工具婚姻给男女双方带来的不幸以及两情相悦的隐藏和夭折来阐释桑塔格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性别思想的批判以及对和谐男女两性关系伦理的重构。
简介:本文尝试解决国内文学伦理学界存在的问题,从刘奇葆提出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出发,联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绅文化”风尚与大众阅读流行的文学关系,继承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作家批评”传统,借鉴英国批评大家D.H.劳伦斯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感受“地之灵”、“体验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感情”,创新提出理论模型——融合幽灵批评与阅读伦理的“新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视角与批评范式,以对美国经典女作家、女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桑塔格的“自我画像”《在土星的标志下》的阅读伦理学的研究为中心,研讨作家在阅读活动中与已故作家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该种幽灵阅读的行为会对我们自身的文学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