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设计并评估一个基于综合健康信念模式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家庭无创正压通气(NPPV)干预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定制化干预,而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结果 研究发现,观察组在治疗依从性、生理指标改善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来说,观察组患者的NPPV治疗依从性得到了有效提升,相关生理指标如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有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所提升。数据分析还揭示了健康信念模式中感知障碍、感知效益和自我效能感对患者行为改变的显著影响。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家庭NPPV干预方案的有效性。该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生理指标和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为家庭NPPV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患者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患者群体的特定需求,以优化干预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 标签: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 健康信念模式 行为科学理论 干预方案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输液器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药直肠滴入中的设计与应用。方法8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SPA)中药直肠滴入灌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一次性输液器灌肠法;实验组采用改良一次性输液器尖端的灌肠法。结果改良一次性输液器尖端的灌肠法,比较患者肛门疼痛、腹部胀气、床单污染、灌肠液外渗、直肠粘膜损伤、患者满意度等与传统一次性输液器灌肠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实验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状况较少,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改良一次性输液器尖端的灌肠法注重患者身心感受,将优质护理质量贯穿于操作过程始终,取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了治愈率,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在临床应用中有深刻意义。

  • 标签: 中药直肠滴入 急性胰腺炎 改良一次性输液器尖端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CTA个体化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在头颈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6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51.42岁;舌癌13例、口底癌2例、口颊癌3例、下咽癌2例。患者均行原发灶扩大根治术及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病灶切除后创面软组织缺损范围6cm×5cm-10cm×7cm;根据术前CTA检查结果进行ALTPF的设计、定位,应用ALTPF移植修复头颈部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创面缺损;供区处理直接分层拉拢缝合。术中观察供区股前外侧穿支血管与术前影像学定位是否吻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质地、供区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所见穿支与术前影像学定位分析均相符。其中切取单一游离ALTPF12例,皮瓣大小6cm×5cm-10cm×7cm;一蒂双皮瓣3例、复合肌皮瓣5例,同蒂肌瓣大小2cm×3cm-3cm×4cm,血管蒂长7—10cm,平均(8.03-2.23)cm。19例患者移植皮瓣完全存活;1例术后局部感染致皮瓣部分坏死,剪除坏死皮瓣、组织,予换药后残余皮瓣存活。20例中,供区创面一期愈合19例,因积液导致供区伤口愈合延迟1例。术后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期间移植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大腿供区无一例发生下肢功能障碍。18例患者无瘤生存,2例患者局部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用胸大肌皮瓣修复。结论术前CTA能精确提供ALTPF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征,指导不同类型ALTPF的术前设计,个体化修复头颈部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创面缺损。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修复 CT血管成像
  • 简介:背景:临床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有一定难度。目前,辅助寰枢椎椎弓根钉置钉的方法众多,但大多存在设计、操作使用繁琐复杂等问题。目的:总结分析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椎弓根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8至2017年12月使用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治疗的1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6~67岁,平均(47.3±13.8)岁。陈旧性骨折5例,齿状突畸形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椎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三维模型,数字化设计椎弓根螺钉的最佳钉道并生成相应文件,测量记录进钉点的位置及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数据。通过3D打印机打印实物模型。在实物模型上模拟置钉。术中根据术前设计完成螺钉通道,攻丝后置入螺钉。术后行CT扫描比较手术前后内倾角、头倾角变化,并进行螺钉位置分级,评价螺钉准确性。随访确定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200min,平均(146±34)min;术中出血量150~300ml,平均(213±45)ml;透视5~11次,平均(7.4±1.5)次;术后拔管前引流总量90~200ml,平均(140±34)ml。共置入56枚螺钉。螺钉准确性:0级占94.6%(53/56),Ⅰ级占5.4%(3/56),Ⅱ、Ⅲ级为0。手术前后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36个月,平均(18.6±8.1)个月。无椎动脉、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出现。至末次随访均植骨融合,VAS评分从术前(3.9±1.1)分(3~6分)降至(0.9±0.6)分(0~2分),9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通过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寰枢椎不稳治疗,方法简便,可充分了解局部情况,指导手术,提高置钉准确性。

  • 标签: 寰枢椎 椎弓根钉 3D打印 计算机辅助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sbar 沟通模式在手术室与麻醉恢复室交接班记录单设计与应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76例手术患者为主体。随机法分组后,A组38例在交接班记录单设计与应用过程中采取SBAR沟通模式,B组38例采取常规沟通模式,对比应用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麻醉并发症率低于B组,A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高于B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SBAR沟通管理模式分析可以进行合理化设计交接班记录单,保证手术室与麻醉恢复室的治疗以及安全性,提升文化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SBAR沟通模式 手术室 麻醉恢复室 交接班记录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2018年8月接收的48例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分别为24例。参照组采取三角巾的固定方式,研究组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的固定方式,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参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固定操作时间、固定后疼痛评分以及肌肉组织损伤的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的佩戴舒适度21例(87.50%)显著高于参照组15例(62.50%),P<0.05则表示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的固定方式,能够达到理想的固定效果。

  • 标签: 新型 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 上肢军事训练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数字化口内扫描与石膏模型扫描辅助设计种植导板精确性的三维对比。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来攀枝花仁和区医院口腔科就诊行种植治疗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均为28例。试验组通过数字化口内扫描印模系统进行口内信息的采集;对照组进行硅橡胶印模制取、翻制超硬石膏模型。对比两组术前设计与种植位置偏差、术后6个月的牙周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种植体顶部距离偏差、根尖部距离偏差、深度偏差、角度偏差均小于对照组(P

  • 标签: 数字化口内扫描 石膏模型扫描 种植导板精确性 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龄患者在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的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设计,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高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个性化康复护理组(实验组,60例)和常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60例)。实验组实施了包括术前教育、术后监护、个性化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在内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护理。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30天再入院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评估,采用36项健康调查问卷(SF-36)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5%,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2天,对照组为9.5天,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的30天再入院率为5%,对照组为15%,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生命质量评估方面,实验组在SF-36问卷的8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能显著降低高龄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该方案为高龄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了有效的护理策略。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高龄患者 康复护理 个性化方案
  • 简介:背景:目前临床常用的脊柱修复重建假体由于其具有材质刚度较大且与相邻终板接触面积太小等缺点,易产生应力遮挡,导致术后骨折不愈合及局部骨质吸收等问题的发生.随着固定时间的不断延长,内固定易出现疲劳性断裂,导致内固定失败.目的:利用Mimics软件测量腰椎的CT扫描数据设计二段可调式新型人工假体.方法:选取60例中青年男性住院患者腰椎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骨骼轮廓提取划分,分别测量记录L1-3椎体高度及上下终板横径、矢状径、矢状面凹陷角及冠状面凹陷角等指标,依照所测数据设计高度可调且两端接触面与相邻椎体终板相贴合的新型人工假体.结果与结论:①利用Mimics软件精确划分提取了所有病例资料的L1-3椎体数据.经过测量分析,L1-3椎体高度,上下终板矢状径及矢状面凹陷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L1-3椎体上终板横径均小于同椎体下终板(P〈0.05),冠状面凹陷角差异明显(P〈0.05);②根据所测椎体高度及终板矢状径、矢状面凹陷角等数据结果设计出高度可调新型人工假体.该假体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为基础,由顶盖和底座两部分相互嵌套组成,术中可通过底座侧孔注入骨水泥实现假体高度调节.该假体两端接触面与相邻终板紧密贴合、足够的接触面积能有效减少应力集中,促进假体与终板的骨质愈合;③结果说明,试验利用Mimics软件测量腰椎的CT扫描数据设计二段可调式新型人工假体设计合理,操作方便.

  • 标签: 椎体高度 终板形态学 解剖学 CT扫描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 生物材料
  • 简介: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2.5%~5.0%。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发病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同时骨折严重性也随之增加,无移位或轻微移位骨折占整个肱骨近端骨折的比例下降了近50%。肱骨近端骨折畸形愈合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临床实践 设计理念 髓内钉 第三代 骨质疏松性骨折
  • 作者: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 心血管内科 重症患者 应用效果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3-04-24
  • 出处:《医师在线》 2023年第6期
  • 机构: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病情发展迅速。对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的要求很高,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治疗及护理咨询服务。集束化护理是通过收集一系列循证治疗和护理措施,解决临床疑难杂病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目的是协助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护理服务,尽可能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从心血管内科护理的角度出发,拓展传统护理模式,实施集束化护理,以减少并发症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报告如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