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针刀与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WangfangData)、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CochraneLibrary(2016年第4期)和PubMed,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10月31日。纳入针刀与针刺对比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要求独立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近期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针刺组。其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OR=5.65,95%CI[3.32,9.60];OR=4.25,95%CI[3.12,5.78]。结论: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优于针刺。但由于本研究纳入试验数少、质量不高,且均未报道不良现象,因此需设计更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结论。
简介:目的观察治疗晚期癌症厌食症的临床方法.方法采用中药健脾消食方、耳穴贴敷治疗及口服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组成的三联疗法,治疗240例晚期癌症厌食症,并与口服孕激素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及对症支持疗法对照.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食欲改善总有效率94.2%,优于对照组68.7%(P<0.05),治疗组卡氏评分、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中药健脾消食方、耳穴治疗及口服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晚期癌症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
简介:[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灌胃、保留灌肠及微波热疗联合应用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混合菌液感染制备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观察桂枝茯苓胶囊灌胃、保留灌肠及微波热疗三联疗法对模型大鼠血流变、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XB2和6-keto-PGF1a影响,并与单用三种方式治疗作比较.[结果]活血化瘀三联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有显著改善血流变、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降低TXB2含量、升高6-keto-PGF1a含量作用(P<0.05或P<0.01);且三联疗法组作用优于单用灌胃给药组、保留灌肠组和微波热疗组(P<0.05或P<0.01).[结论]桂枝茯苓胶囊保留灌肠、灌胃口服、微波热疗3种方式单用或联用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均有显著的改善血流变、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时间、调节PGI2/TXA2平衡的作用,且三联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各单独治疗组.
简介:目的:观察齐刺加灸结合痛点弹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予齐刺、艾灸及痛点弹拨治疗;对照组52例予针刺、艾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McGillpainquestionnaire,SF-MPQ)中疼痛分级指数(painratingindex,PR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painintensity,PPI)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6.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感觉分、PRI情感分、PRI总分、VAS评分、PPI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体征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星期及治疗后8星期,两组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加灸结合痛点弹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优于针刺加灸治疗,且复发率低。
简介:目的:观察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冬季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西医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及中医热哮证辨证标准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安慰剂贴敷.治疗组采取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方法.药物组成为白芥子、地龙、甘遂、黄芩、防风,碾末用生姜汁制成1cm×1cm,厚0.5cm的药饼,分别贴双侧肺俞、肾俞、膏肓、定喘穴。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开始,2d~3d贴1次,8次为1个疗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3年内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次数减少,发作时咳痰、喘息程度减轻,体征、X线胸片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减少发作次数,缩短病程.有效预防和减轻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ICU护理工作量,对科学配置ICU护理人力资源和合理排班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7~9月入住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的180例病人,应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版(TISS-28)和护理活动量表(NAS)联合测量患者所需的护理工作量,记录每班护士人数。结果周一至周日每天总的护理工作量比较和周一至周日每天人均护理工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班次护士的人均护理工作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护理人力的配置应以实际工作量测算为基础,同时要考虑护士技能熟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