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原发肿瘤脉管瘤栓、淋巴结包膜外受侵、SLN阳性数、SLN阴性数、SLN是否宏转移与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N阳性数、SLN阴性数和SLN是否宏转移为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以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了列线图模型。建模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验证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结论利用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决策。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女性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6例女性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20.59%)发生淋巴结转移。年龄、是否绝经、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与女性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绝经(P=0.028,OR=2.998,95% CI:1.128~7.966)、肿瘤浸润深度(P=0.015,OR=3.730,95% CI:1.289~10.787)是女性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率为20.59%,未绝经女性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绝经及肿瘤浸润深度是女性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下活检病理确诊,并实施外科根治手术的早期胃癌病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4例早期癌患者中,34例出现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 cm(OR=3.2,95%CI:2.305~4.187)、浸润至黏膜下层(OR=2.5,95%CI:2.091~3.859)、病理分化不良(OR=1.7,95%CI:1.029~2.933)及脉管侵犯(OR=2.1,95%CI:1.817~3.176)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 。上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1组(66.7%)、第3组(33.3%);中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3组(75.0%)、第4组(25.0%);下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6组(33.3%)、第3组(25.9%)、第4组(25.9%)及第7组(14.8%)。从转移站别看,分化良好且肿瘤直径≤2 cm的黏膜内早期癌,各部位癌第1站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病理分化程度低及脉管受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上、中、下部癌均有其各自的高发区域,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胃周转移基本符合由近及远的规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LNM)的关系,为EGC的规范化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28例EG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28例EGC总体LNM率10.1%(13/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径>2 cm组LNM率(18.0%)高于病灶最大径≤2 cm组LNM率(5.1%),黏膜下癌(T1b)LNM率(21.6%)高于黏膜内癌(T1a)LNM率(2.6%),伴有脉管浸润组LNM率(71.4%)高于无脉管浸润组LNM率(6.7%),总淋巴结清扫≥15枚组LNM率(13.1%)高于淋巴结清扫<15枚组LNM率(0.0%),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32、12.101、23.778、4.239,P<0.05)。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与LNM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RR=10.688,95%CI:1.714~66.651,P=0.011)以及脉管浸润(RR=27.209,95%CI:3.749~197.450,P=0.001)是EGC患者发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GC患者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T1b)、病灶最大径>2 cm、伴有脉管浸润者有更高的淋巴转移风险,外科治疗EGC要进行规范的D1+或D2淋巴结清扫(≥15枚)。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 (SLNB)在评估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手术中行SLNB和超声定位的可疑淋巴结活检,对 SLN、可疑淋巴结分两组标本行病理诊断,比较两者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差异。 结果 SLNB检出率为 93.5%,可疑淋巴结检出率为 99.3%。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阴性 118例,腋窝淋巴结阳性 21例,其中 SLNB阳性 17例, SLNB联合可疑转移淋巴结活检阳性 21例。 SLNB有 4例假阴性,假阴性率 19.0%(4/21),敏感性 81.0%(17/21),准确率 96.9%(126/130)。 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预测腋淋巴结状态未见假阴性,敏感性 100%(21/21),准确率 100%(139/139)。较单纯 SLNB, SLNB联合可疑淋 巴结活检能显著降低假阴性的发生,两种方法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 结论 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联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根治术的乳腺浸润性癌病例,共纳入1 002例,均为女性,腋窝清扫范围为腋中组或腋下组水平,收集临床病理因素及分子分型,采用χ2检验筛选ALNM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得到相应的比值比(OR)。结果χ2检验发现年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ALNM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大小(OR=1.900,P<0.05)与脉管侵犯(OR=3.390,P<0.05)是ALNM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分子分型间ALNM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的意义(χ2=19.418,P<0.05)。管腔A型与三阴型肿瘤ALNM率较低(37.50%与35.24%),Her-2阳性型及管腔B(Her-2阳性)型与ALNM紧密相关(64.95%与60.50%),其中Her-2型肿瘤ALNM风险是管腔A的2.55倍(P<0.05)。结论不同特征的乳腺癌伴随不同的ALNM风险,术前充分评估ALNM风险,合理选择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腋窝清扫术,避免手术评估过度或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且确诊前哨淋巴结(SLN)阳性,行腋窝淋巴清扫术(ALND)的9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描述,其中连续变量使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对与NSLN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建立非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计算每例患者NSLN转移的预测概率,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从而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NSLN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淋巴血管是否受侵犯、SLN转移灶大小及SLN阳性率相关(P<0.05);将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淋巴血管是否受侵犯、SLN阳性率为乳腺癌患者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绘制研究对象的ROC曲线,计算AUC为0.792(95%CI为0.651~0.93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03。结论肿瘤大小、淋巴血管是否受侵犯、SLN阳性率为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对NSLN转移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辅助临床医师术前判断,选择合理的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术前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较高的分子标志物的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术前胃镜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胃癌并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5例,有淋巴结转移34例,无淋巴结转移5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巨噬细胞加帽蛋白G(CapG)、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同源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胃癌术前病理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标志物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ROC曲线比较不同标志物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不同标志物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组CapG、TrkB、Prox-1、MMP-2、VEGF-C和VEGFR3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85.3%(29/34)比35.3%(18/51)、76.5%(26/34)比29.4%(15/51)、67.6%(23/34)比11.8%(6/51)、64.7%(22/34)比33.3%(17/51)、61.8%(21/34)比29.4%(15/51)、52.9%(18/34)比23.5%(1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631、18.093、28.342、8.086、8.746、7.727,P均<0.01)。CapG、Prox-1、TrkB、MMP-2、VEGF-C、VEGFR3预测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AUC值(95%CI)分别为0.787(0.687~0.880)、0.772(0.656~0.860)、0.761(0.661~0.883)、0.724(0.618~0.830)、0.687(0.571~0.803)、0.583(0.452~0.715),其中CapG、Prox-1和TrkB的AUC值相对较高。CapG、Prox-1表达均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TNM分期相关(χ2=4.792、13.664、4.204、19.948,P均<0.05),TrkB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有关(χ2=12.036,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apG、TrkB、Prox-1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组[分别为70.2%(33/47)比94.7%(36/38)、70.7%(29/41)比90.9%(40/44)、69.0%(20/29)比87.5%(4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20、4.909、4.683,P均<0.05)。结论CapG、TrkB和Prox-1是对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相对较高的分子标志物,均与胃癌的进展和不良预后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远端胆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治的123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收集和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6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9%。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4.7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5.2%、41.9%、31.5%。淋巴结阳性患者51例,阳性率为41.5%,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5.5个月和27.5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0%、50.7%、42.5%和63.5%、19.0%、19.0%(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RR=7.064,95%CI:2.489~20.051)和门静脉系统侵犯(RR=4.610,95%CI:1.252~16.972)是远端胆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重要原因,而CA19-9和门静脉系统侵犯是远端胆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RI技术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咽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和高危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靶区勾画。方法搜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2-2018年间的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病理确诊,并且在所有治疗前接受了头颈部MRI检查,并且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靶区勾画都经过全科查房讨论审核确定。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找到原发灶体积GTVp及淋巴结体积GTVnd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区分为高GTVp组、低GTVp和高GTVnd组、低GTVnd组后,纳入患者出现咽后区域LNM的高危因素分析,分别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患者326例,所有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0.5%,最常见的区域为Ⅱa区,其次为Ⅲ、Ⅱb、Ⅳ、Ⅶa (咽后)、Ⅴ区。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21.5%,原发灶位于咽后壁患者中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3.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原发于咽后壁、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GTVp>47 cm3、GTVnd>22 cm3与咽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值为0.002、0.020、0.003、0.023)。结论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原发灶位于咽后壁患者。同时具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大肿瘤负荷患者容易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具有以上高危因素患者推荐临床靶区勾画时将咽后淋巴结引流区包括在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T3、T4期)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LNM)规律,为喉癌放疗颈部靶区勾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喉癌患者,所有患者至少行双颈Ⅱ-Ⅳ区淋巴结清扫,计算颈部各区LNM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NM相关因素。结果共272例患者纳入研究,全组患者LNM率为57.1%(156/272)。根据原发病变部位分3个组:A组(72例),原发灶局限于一侧;B组(86例),原发灶主体偏于一侧但侵犯过中线;C组(114例),原发灶为巨大或中央型病变。各组不同颈部分区LNM率:A组同侧颈部Ⅱ区36.3%、Ⅲ区26.4%、Ⅳ区6.9%,对侧分别为13.9%、8.3%、1.4%;B组:同侧颈部Ⅱ区41.9%、Ⅲ区29.1%、Ⅳ区11.6%,对侧分别为18.6%、14.0%、1.2%;C组:左侧Ⅱ区24.6%、Ⅲ区23.7%、Ⅳ区2.6%,右侧分别为21.9%、26.3%、6.1%。局限单侧(A组)与中线受侵(B、C组)双侧LNM率相近(15.3%、25.0%,P=0.093)。同侧Ⅲ区是否转移和临床淋巴结分期与对侧颈是否LNM相关(OR=2.929,95%CI为1.041~8.245,P=0.042)和OR=0.082,95%CI为0.018~0.373,P=0.001)。同侧Ⅱ区、Ⅲ区转移是同侧Ⅳ区转移的危险因素(P=0.043、0.009)。结论双侧颈部Ⅱ、Ⅲ区是高危LNM区,Ⅳ、Ⅴ区转移较少见;同侧Ⅱ、Ⅲ区转移是同侧Ⅳ区及对侧颈LNM的相关因素,cN0期患者少见对侧颈LNM。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112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层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长径[<5 cm和≥5 cm分别为37.75%(211/559)、52.26%(289/553),χ2=23.666,P<0.01]、大体类型[浸润、溃疡、蕈伞、隆起分别为37.04%(20/54)、47.52%(432/909)、34.33%(23/67)、69.51%(57/82),χ2=13.787,P=0.003]、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别为34.11%(102/299)、49.00%(317/647)、48.80%(81/166),χ2=19.771,P<0.01]、错配修复缺陷(dMMR)[是和否分别为26.34%(64/243)、50.17%(436/869),χ2=43.996,P<0.01]、神经侵犯[是和否分别为48.17%(421/874)、33.20%(79/238),χ2=16.954,P<0.01]、脉管侵犯[是和否分别为79.16%(338/427)、23.65%(162/685),χ2=327.493,P<0.01]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阳性(≥5 mg/ml)和阴性(<5 mg/ml)分别为52.87%(249/471)、39.16%(251/641),χ2=20.162,P<0.01]和CA199[阳性(≥35 U/ml)和阴性(<35 U/ml)分别为59.33%(124/209)、41.64%(376/903),χ2=21.465,P<0.01]分层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脉管侵犯和术前CA199阳性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OR=13.006,95% CI 9.329~17.276,P<0.01;OR=2.194,95% CI 1.513~3.181,P<0.01),dMMR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0.279,95% CI 0.190~0.411,P<0.01)。结论脉管侵犯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肿瘤标志物CA199的检测可以作为预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为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肺转移重要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整合素β3(ITGB3)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以及相应淋巴结组织中ITGB3的表达。其中37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分析ITGB3表达与患者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ITGB3主要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肠黏膜细胞质以及相应淋巴结的间质中表达。ITGB3在不同组织的表达不同,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ITGB3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上皮细胞ITGB3的表达与淋巴结间质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r=0.395,P=0.005);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上皮细胞ITGB3表达与淋巴结上皮细胞ITGB3表达呈正相关(r=0.514,P=0.001)。ITGB3在淋巴结表达、上皮细胞表达以及间质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659,P<0.0001;r=0.661,P<0.0001;r=0.354,P=0.013)。结论ITGB3淋巴结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ITGB3可能是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患者未分化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s,EGCs)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病理诊断符合EGCs的老年(≥65岁)患者,以分化型EGCs为对照,比较分析未分化型EGCs(即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用Logistic回归对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老年EGCs共165例,其中未分化型EGCs 82例(印戒细胞癌11例,低分化腺癌71例),分化型EGCs 83例。淋巴结转移率方面,老年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9.1%(15/165),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4.8%(4/83),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率为13.4%(11/82)。未分化型EGCs中,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5.5%(11/71),印戒细胞癌11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浸润深度(P=0.019)、病变大小(P=0.006)、合并溃疡(P=0.006)、凹陷型(P=0.003)与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黏膜下层浸润(OR=11.98,95%CI:1.17~122.84,P=0.037 )、病变直径>2 cm(OR=11.95,95%CI:1.88~76.07,P=0.009)是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满足扩大适应证的老年未分化型EGCs无淋巴结转移。结论黏膜下层浸润、病变直径>2 cm是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满足扩大适应证的老年未分化型EGCs患者适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46(19~65)岁,经部分胸骨劈开入路治疗28例,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3例。除3P、4L、7区未见淋巴结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最远转移至6组,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R(61%)、1R(39%)、3A(39%)、1L(16%)、2L(10%)、4R(10%)、5区(3%)、6区(3%)。同时,2R区阳性淋巴结比例也最高,达35%(77/219)。甲状腺乳头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常见(23%),易融合成团(23%)并侵犯周围血管神经(26%)。术中或术后因渗血或出血多而需要输血比例高达29%。全部患者术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4%、87%、81%。结论除3P、4L和7区未见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转移至纵隔其余各站淋巴结,胸骨劈开纵隔淋巴结清扫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直径≤2 cm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探究区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所有结节≤2 cm行肺部手术NSCLC患者完整资料,既往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并规范清扫纵隔,根据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直径≤2 cm的周围型NSCLC淋巴结转移度和转移率均较低(分别为0.67%和1.87%)。直径≤2 cm的纯磨玻璃结节无淋巴结转移、混合磨玻璃结节的淋巴结转移明显低于实性结节(0、1.18%、4.92%)。第11组淋巴结转移与纵隔淋巴结转移(2、3、4、6组)有明显相关性。11组淋巴结转移与结节的实性成分呈正相关(P=0.024),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结节大小、位置及肿瘤类型并无明显相关性。11组淋巴结与2、3、4和6组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4),Kappa值8.406。结论对于纯磨玻璃样病变患者,可不清扫纵隔淋巴结或仅行N1淋巴结采样。对于混合型磨玻璃样病变或实性结节,手术医师可根据术中11组淋巴结冰冻情况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若有转移,则可相对积极,清扫范围适当扩大;如无11组淋巴结转移,可以通过减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外科治疗的177例胃癌患者。根据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为3.79,按此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LMR组(LMR≥3.79)和低LMR组(LMR<3.79),分析胃癌患者的LMR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N分期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N分期的LMR值比较结果显示,N1与N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1和N2均与N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MR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MR对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分期有一定预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