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BCT(锥形束CT)在腹盆部恶性肿瘤放疗中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70例腹盆部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借助CBCT技术进行精确的放射扫描。对照组每3天扫描1次,观察组每天扫描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值和放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X、Y、Z轴的摆位误差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7.14%(20/35),其中显效7例,有效11例,好转2例,无效及恶化15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5%(29/35),其中显效12例,有效13例,好转4例,无效及恶化6例。两组患者的放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盆部恶性肿瘤放疗中应用CBCT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并校正摆位误差,从而减小误差范围,提高放射治疗的适形度,增强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盆部滑膜肉瘤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以10例腹盆部滑膜肉瘤患者为例,回顾性分析及临床资料,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检查治疗,均行MRI诊断,总结MRI表现特征以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例腹盆部滑膜肉瘤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被证实,其中2例腹部隐痛、1例腹部坠胀感,7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7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发现,T1WI呈中等及略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呈较高信号,部分患者病灶信号不均匀,但是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病灶钙化明显;病理结果显示,病灶为类圆形或者分叶状肿块,可见比较完整的包膜,镜下肿瘤细胞呈现为梭形,不规则排列。结论:腹盆部滑膜肉瘤虽然比较少见,但是恶化程度较高,诊断医师需要综合性的分析MRI表现特征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为诊断准确率做好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3.0T磁共振腹盆部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受我院3.0T磁共振腹盆部增强扫描患者共计60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其中参照组36例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干预,实验组36例患者接受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焦虑与恐惧心理指标情况、屏气配合有效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焦虑与恐惧心理指标好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实验组屏气配合有效率96.66%大于参照组80.00%,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3.0T磁共振腹盆部增强扫描患者展开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焦虑与恐惧心理情况,促进患者屏气配合有效率提升,确保图像成像效果,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盆部原发肿瘤病变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及CT表现,探讨盆部原发肿瘤解剖学基础。方法以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例盆部原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灶性质、边缘、密度以及解剖部位同周围组织关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及手术证实,21例盆部原发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16例,良性肿瘤5例。15例瘤体位于盆部,6例累计腹部和盆腔。CT增强表现囊实性9例,实质性12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受侵11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晰10例。7例病灶内有钙化现象。结论盆部原发性肿瘤恶性占比较高,病变类型较复杂,通过CT增强扫描可准确确定肿瘤部位及解刨结构,对判断肿瘤性质,做出准确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直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0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腹直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4.28%,对照组为7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腹直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提升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通过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增强核心稳定性,能够更全面地恢复患者的腹部功能,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直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0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腹直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4.28%,对照组为7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腹直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提升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通过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增强核心稳定性,能够更全面地恢复患者的腹部功能,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切除术前全腹CT检查,对妇科恶性肿瘤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1日至12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诊治的275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对其均进行全腹CT+增强CT检查。对CT检查结果显示淋巴结最短直径≥10 mm、淋巴结中心性坏死、淋巴结融合或成簇聚集3项中符合任意一项者,判断为有淋巴结转移。以术后切除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分析CT诊断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等指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75例患者中,宫颈癌患者为169例(61.5%),子宫内膜癌为67例(24.4%),卵巢癌为29例(10.5%)。②术前CT诊断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31.0%,特异度为96.6%,阳性预测值为61.9%,阴性预测值为88.6%,准确度为86.5%。③术中对患者盆、腹腔探查结果显示,86例见淋巴结肿大、变硬,其中仅21例患者的切除淋巴结,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被确诊为淋巴结转移;另外21例患者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被确诊有淋巴结转移,但术中探查时,未发现淋巴结肿大、融合等异常。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全腹CT检查,对于诊断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较低,特异度较高,对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盆底功能状况和影像因素展开探究。方法 将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58例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盆底功能状况为参考分为实验组(18例,盆底功能障碍)、对照组(40例,盆底功能正常)。对比两组影响盆底功能状况因素。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阴道前壁脱垂Ⅰ度占比38.89%(7/18)、Ⅱ度占比38.89%(7/18)、Ⅲ度占比22.22%(4/18)。实验组年龄、超重、孕次、产次、吸烟饮酒占比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影响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盆底功能的因素有年龄、产次、孕次等多种,需合理采用干预手段加快恢复速度。
简介:目的研究盆腹壁的内脏及其筋膜关系,为普外科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提供应用解剖指导。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具尸体(男性9具,女性1具),按照腹腔镜手术的方式对腹股沟区腹膜前间隙以及结直肠周围间隙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在外侧方向包绕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并以生殖血管和侧锥筋膜为外侧边界,继续向下从内环向外穿出。该筋膜深浅2层共同向内下延续为骶前筋膜,并沿盆侧壁包绕精囊腺和前列腺;该筋膜在脐内侧襞处其浅层向膀胱后壁延伸,其深层向膀胱前壁方向延伸。腹横筋膜在腹壁下动脉两侧是延续的,并继续向腹前壁和腹后壁延伸。通过解离肾后筋膜延续至骶骨前方的筋膜,可将直肠、膀胱、前列腺、精囊腺等器官完整地从骶骨表面揭离。骶骨表面的筋膜与腹横筋膜延续。有骶神经从骶骨表面筋膜穿出,向盆侧壁与盆从汇合。结论(1)存在1个独立的包绕肾脏、输尿管、输精管、精索血管、腹下神经、精囊腺、前列腺以及膀胱下部的泌尿生殖筋膜系统,生殖血管和侧椎筋膜是其外侧界限,并有一部分筋膜随着生殖血管和输精管穿出内环,左右两侧筋膜至少在髂血管分叉处以下是相互融合连续。(2)Bogros间隙和Retzius间隙是同一个间隙,可统称为腹盆壁内脏间隙。(3)泌尿生殖筋膜将直肠后方与骶骨表面筋膜之间的间隙分为直肠后间隙和骶前间隙。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运用盆底康复治疗对尿潴留的预防效果。 方法 :将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9 月期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74 例纳入研究,依照随机分层法将其对照组( n=37 ,给予常规护理)和实验组( n=37 ,给予盆底康复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及尿管再次留置率。 结果 : 实验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且尿管再次留置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尿潴留的预防作用显著,其在临床上是具有借鉴与推广实效性的疗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