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系,方方面面互相关联,互相制约,运行过程中常常有不协调、不衔接的矛盾发生,需要社会主体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控制。在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开展宏观调控体系审计,对促进正确宏观决策,全面贯彻落实和完善宏观调控措施有着重要作用。从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来看,宏观调控体系审计应着重抓住三个方面。1、宏观调控措施到位情况审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每个时期都会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
简介:粮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因而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作为人口众多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粮食问题,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占世界1/5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文件,明确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针、目标和政策措施,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其中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作出了重大的决策。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正常发展,在搞好粮食总量平衡和综合平衡的前提下,建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一)建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是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粮价改革为突破口,沿着放开粮价,放开经营,放开市场的路子,逐步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目标前进,市场机制初步在粮食流通领域发挥作用。因此,在改革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传统模式中,如何避免粮食市场进入混乱的无序状态,尽力把它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体系,就成为发展粮食市场经济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本文仅就构建新型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体系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建立新型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体系的必要性1、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看,建立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体系势在必行。由于市场调节不可避免地具
简介:我们正经历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传统体制下那种以指令性计划为中心的国家集中统一调节模式正逐步作为历史现象从现实生活中退出。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赋予企业等市场参与者以市场主体地位,让自由竞争及市场价格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力量,这就是亚当·斯密讲的那只“看不见的手”。然而光凭这只手能使整个经济运行正常化和资源配置优化吗?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的理由,一是存在“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就是说,在一些经济活动领域,存在社会效用与个体效用、社会成本与个体成本之间的差别,这叫做“经济的外部性”。这些外部不经济的行为,如环
简介:中国的贸易顺差去年达到创纪录的1775亿美元,但毫无疑问,推动进出口平衡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取向,它在微观上正在改变企业行为。近年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最近两年更是连续超过千亿美元,这使中国遭受到来自美欧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甚至政治压力。而且,贸易顺差推高外汇储备,导致央行基础货币大增,流动性过剩,是目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挑战之一。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通过降低或取消进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一系列措施。去年中国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得到抑制,其中煤出口量比上年下降11.7%,原油下降21.4%。中国商务部年初强调,中国在减顺差问题上,绝不能为了平衡而平衡。而要着眼于提高贸易的竞争力和效益,即如何确保出口在继续增长的同时提高质量,同时。保证进口能对国内发展真正起到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