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有机马克主义主张将马克主义与过程哲学相结合,建立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马克主义。有机马克主义呼唤生态文明,其理论发展和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全球实现生态正义,也就是在发展中要实现对自然的关怀,要顾及对他者、对弱者、对后代人的生态利益,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的福祉。有机马克主义通过揭示资本主义正义结构的内在局限和人类权利话语从“一维”向“三维”演进历程阐释了有机马克主义生态正义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有机马克主义强调有机思维对机械思维的超越,生态正义作为有机马克主义的理论核心,具有调和性、开放性、整体关联性等思想特点。有机马克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生产方式和教育模式,主张通过“共同体”的价值旨归,区域性的“有机化”空间和开展有机教育来促进全球生态正义的实现。有机马克主义关于生态正义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值得借鉴。但对待有机马克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应从整体上持审慎态度,特别是在促进有机马克主义生态正义理论与中国生态文明的对话过程中,不能妄断“中国马克主义正在演变为一种有机马克主义。”切忌盲目跟从,不能过于抬高有机马克主义的思想地位,要避免对有机马克主义的过度解读。

  • 标签: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正义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 简介:马克主义幸福是科学的幸福,为我们当代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有利武器。马克主义的幸福主张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幸福的精髓,体会和感悟是幸福的表征,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幸福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马克思 幸福 幸福观 和谐发展
  • 简介:生态马克主义与科学发展的很多观点既具有一致性又有区别。笔者考察了二者在思想基础、第一要义、理论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五个方面观点的契合与分离,认为科学发展可以借鉴生态马克主义的优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 标签: 生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比较研究
  • 简介:对于'生态学马克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派别问题,有多种不同观点.本文赞同'生态学马克主义'是'绿色运动引发的两股思潮',并认为两者有共同点,也各有特色.'生态学马克主义'认为,绿色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应该克服异己消费,建立稳态经济模式,采取非暴力革命途径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些基本主张为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其以生态危机论替代经济危机论、技术取代论以及稳态经济论、西方中心论及其危机转嫁论等理论和实践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危机 经济危机
  • 简介:当前学术界对马克主义环境哲学的研究可谓多维度、多视野;相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哲学来说,马克主义环境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个性;它既是对西方环境哲学的积极扬弃,又是对“生态文明”塑造的时代回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环境哲学 独特个性
  • 简介:本文通过介绍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状况,以及我国林业与森林资源的现状,说明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明了以马克主义经济学指导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以马克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 标签: 林业 循环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简介: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关键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是这种结合的表现形式;二是必须坚持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要是理论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三是必须坚持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实现大众化必须抓好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走进日常意义、接受超常识的整合等五个环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统文化 创新 大众化
  • 简介:马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生态伦理,采用了人本学主体辩证法和社会伦理价值批判的双重思维向度和理论语境。马克这一生态伦理的生成与其对于劳动和人的本质的界定相关。马克生态伦理的价值始点与他揭示人与动物和自然关系上的异同密切相关。马克生态伦理又与他关于共产主义探索具有内在联系,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不仅能改变原来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他还从现实物质生产(实践和工业)出发,阐释了生态伦理的现实运作。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生态伦理观 思维向度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

  • 标签: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 简介: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定了系列顶层政策,并将“生态产品”“生态价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国家重要文件中.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基本特征、时代性、生态性等角度对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1)探讨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与基本特征;(2)研究了新时代下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发展,包括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时代内容与形式、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支点,并分析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时代发展的实现路径;(3)从新时代生态价值、生态延伸的主要内容、生态延伸的途径和特点阐述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的生态延伸;(4)从劳动一致性、研究对象一致性、目标一致性等层面分析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与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内在统一性.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下对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提供参考.

  • 标签: 劳动价值理论 生态价值 自然资源资产 基本特征 时代特性 生态性
  • 简介:在实践思维方式所开敞的生存论视阈中探讨马克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认为马克的实践生存论是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实践和异化理论的批判,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理想,从而显明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应然的实践态度.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人道主义的生态道德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生态道德信念是马克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实践生存论 生态伦理 自然
  • 简介:2015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大学李明宇、李丽两位老师的新作——《马克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为生态哲学的研究增添了鲜亮的一笔,为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的探索贡献了一份新的力量。通读全书,既有宏大叙事,又有见微知著,在高屋建瓴和小中见大之间拿捏得较有分寸。自始至终都彰显了作者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坚定信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作者展开研究的主线,又是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行文中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而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视角。

  • 标签: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哲学 李明 创新
  • 简介: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哲学家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马克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理解主体和人的主体性,科学地揭示和说明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主体性理论的根本变革。

  • 标签: 主体 主体性 实践
  • 简介:马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从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揭露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工人却越来越贫困的根源。当前,我国存在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合理、贪污腐败等社会现实矛盾,如何抓住重点、扭转发展困境,必然需要运用马克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异化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要有私有制的存在,就会有异化现象生长的沃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异化问题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异化现象既体现在生产过程,也体现于人际关系。

  • 标签: 异化劳动 对象化劳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高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要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世界和人生。而实践教学则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途径。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课 实践路径 理论课程教学 意识形态领域 教学效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
  • 简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论维度,注重人类怎样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改变自然界,它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维度,它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开展形式、程度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交织,这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马克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透过辩证思维来把握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为我们透察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性寻觅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标签: 人与自然 人与人 共生关系 唯物史观 生态问题
  • 简介:马克恩格斯晚年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国家保存农村公社的国情,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适合本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邓小平 跨越论 卡夫丁峡谷
  • 简介: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是美国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促成实用主义出现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真正导致实用主义出现在美国的基础是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主义。清教主义注重实践的神学思想和注重事功的伦理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人实用价值的形成,成了实用主义价值的宗教渊源。正是这些清教徒把务实、实干、勤俭奋斗、富于创新进取的实用精神种植在这块土地上,为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提倡开拓进取的实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成为关国特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实用主义 清教 渊源
  •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借助生态女性主义以及批判种族理论、怪异理论(queertheory)、后殖民理论、环境哲学和女性主义等解放理论的见解、理论工具和伦理责任来审视“自然”之政治地位的智力探究领域。生态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关心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主体性与主体地位而产生的各种可能,以及我们如何在政治上以对话的方式回应自然界。这种哲学认为!.要很好地解决把非人类自然作为一个对话者纳入绿色公共领域这个环境难题,一种关注性别的、解放的分析必不可少。同时,它也像把自然界排斥于伦理一政治关切之外的“传统”哲学那样,追问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遴些主题贯穿于审视性别、自然与政治等概念范畴之间相互关联的当代环境女性主义者的著述当中,尤其是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瓦尔·普鲁姆伍德、激进民主理论家卡特里奥娜·桑迪兰兹和女性主义现象学家、地方哲学家邦妮·曼恩三人的著述当中。沃伦的编织品比喻指明了生态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如何缝合为生态女性主义更大的被子。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性别 自然 政治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最新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面对这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可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谐",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和谐执政、"遵礼崇仁"的和谐人际、"和而不同"的和谐外交等,不仅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想非常接近,而且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启发作用.

  • 标签: 儒家 和谐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