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山丹的叶片、鳞片、幼嫩茎段、种子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诱导分化能力不同,其中种子〉鳞片〉幼嫩茎段〉叶片;不同浓度激素组合配比对山丹外植体鳞片诱导不定芽也有显著差异,其中以MS+6-BA2.0mg/l+NAA0.1mg/l诱导的不定芽迅速形成小鳞茎;而且不同部位百合鳞片分化小鳞茎能力不同,分化能力大小为基部〉中部〉上部;不同继代培养基对山丹鳞茎增殖有显著影响,以MS+6-BA1.0mg/l+NAA0.1mg/l继代繁殖效果最佳;不同生根培养基对山丹继代苗生根影响差异显著,以MS+IBA0.5mg/l为佳,生根率为80%,平均每棵苗生根8.1条;不同移栽基质对山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影响不同,以泥炭土为佳,移栽成活率可达100%。
简介:以山丹的叶片、鳞片、幼嫩茎段、种子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诱导分化能力不同,其中种子>鳞片>幼嫩茎段>叶片;不同浓度激素组合配比对山丹外植体鳞片诱导不定芽也有显著差异,其中以MS+6-BA2.0mg/1+NAA0.1mg/l诱导的不定芽迅速形成小鳞茎;而且不同部位百合鳞片分化小鳞茎能力不同,分化能力大小为:基部>中部>上部;不同继代培养基对山丹鳞茎增殖有显著影响,以MS+6-BA1.0mg/1+NAA0.1mg/1继代繁殖效果最佳;不同生根培养基对山丹继代苗生根影响差异显著,以MS+IBA0.5mg/1为佳,生根率为80%,平均每棵苗生根8.1条;不同移栽基质对山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影响不同,以泥炭土为佳,移栽成活率可达100%。
简介:我国有5.2亿亩盐碱地,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00多个城市。北方多数是微碱性土壤。盐碱土园林技术的研究在现实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国盐碱土绿化开发协作组组织德州市园林处、德州市盐碱土绿化研究所、德州农校、中国农科院德州实验站、北京林大、德州市科协开发中心、大庆采油五厂、德州市科协、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等九个单位在全国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陆、滨海、苏打盐碱土三种基本类型,包括德州、天津、东营、大庆、银川进行盐碱土园林十项课题试验,一项获国家奖;三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十大课题"成果系列绿化技术及产品开发,先后完成德州中心广场绿化等多项绿化工程。
简介:本文进行了红掌组培苗的催花试验研究,并对影响红掌试管苗开花的关键技术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掌组培苗从移栽至开花的不同时期,用1—4号营养液,进行叶面喷肥,并结合根部施肥,可使植株迅速生长,达到提早开花的目的;磷酸二氢钾及6-苄基嘌呤有促进提早开花的作用,栽培15个月苗开花率达70%,18个月苗开花率达100%;组培大苗保持10000-150001ux的光照强度及全日照量的60-80%,是使其提早开花、提高产花量及花的质量的必备条件;长期处于30001ux以下光照强度环境中的大苗不开花;多次换盆及适时采花,可使植株提早开花;单株年出花率达18支以上。
简介: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编辑(genomeeditingwithengineerednucleases)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被《NatureMethods》杂志评为2011年的年度技术。家蚕的基因组编辑在研究家蚕功能基因、培育家蚕新型素材、家蚕生物反应器开发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西南大学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团队紧跟国际上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迅速在家蚕基因组编辑研究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2012年9月,该团队在《PLoSONE》杂志上公布了其利用近期发展起来的基因组编辑工具-TALE核酸酶技术(TALEN)实现对家蚕内源靶基因的可遗传敲除的研究成果,该论文发表以后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的转载与评论,发表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内即被包括《NatRevMolCellBiol》、《GenomeRes》等高水平杂志在内的论文引用28次。随后,研究团队又围绕着建立高效的家蚕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适用于家蚕基因组编辑的TALEN高效组装技术体系和活性检测平台。通过组装平台,研究人员可以高效的对人工设计的TALEN打靶载体进行组装。通过活性检测平台,研究人员可以便利地对组装的TALEN打靶载体的打靶效率进行评估,筛选高活性的TALEN打靶载体,这对提高对家蚕功能基因敲除,尤其是可遗传敲除的成功率有着重大意义。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家蚕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的完善和成熟,为实现家蚕功能基因的大规模敲除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论文“High-efficiencysystemforconstructionandevaluationofcustomizedTALENsforsilkwormgenomeediting”于2013年9月28号在国家权威杂志《MolecularGeneticsandGenomics》上在线发表(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8-013-0782-4)。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峰、马三垣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