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64岁。右乳癌术后7年余,右腋下淋巴清扫术后5年余,右乳癌补根治术后2年余。2021-10-26于我院复查彩超示:双侧乳房切除术后改变,右上臂内侧低回声团块。于2021-10-27于我院门诊局麻下行“右上臂肿物切除术”,我院病理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乳腺癌上臂淋巴临床少见,特分享此病例。

  • 标签:
  • 简介: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3%~5%的新发病例有盆腔外或远处转移,可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报道例数极少。本文针对1例子宫内膜腺癌颈部淋巴病例进行分析。

  • 标签: 颈部肿块 淋巴结转移 子宫内膜癌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乳腺癌患者淋巴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乳腺科收治的94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拟接受4~8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阳性患者接受内分泌或靶向治疗,其余患者根据情况接受2~4周期的辅助化疗或放疗。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情况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危险因素。结果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阳性率为74.47%(70/94);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ER状态、HER-2状态、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cell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human nuclear antigen,Ki67)表达、完成化疗周期情况、化疗后腋窝淋巴病理缓解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T分期与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有关(χ2值分别为30.053、10.233、6.303、7.666、18.162、10.148、12.418,P均<0.05);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3(OR=2.788,95%CI1.253~5.318)、ER阳性(OR=3.298,95%CI1.744~7.837)、Ki67表达≤20%(OR=2.469,95%CI1.184~4.301)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pPR(OR=4.197,95%CI2.168~13.788)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阳性率较高,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3枚、ER阳性、Ki67阳性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pPR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浸润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新辅助化疗 危险因素
  • 简介: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前了解胃癌周围淋巴的分布及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术式选择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影像学检查在胃癌淋巴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诊断显像
  • 简介:目的研究肺癌淋巴的规律,探讨各病理类型、分期、部位肺癌淋巴的特点,为合理施行淋巴廓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3月施行根治性肺癌切除的194例病人淋巴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淋巴频度较高的是第10组36.6%(71/194例)、第11组22.7%(44/194例)和第7组14.4%(28/194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淋巴情况;小细胞未分化癌76.9%(10/13例),腺癌59.3%(51/86例),鳞癌42.5%(37/87例)。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0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肺上叶癌较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淋巴。肺下叶癌发生纵隔淋巴的机率高于肺上叶。结论各种肺癌根治术均应常规清除第10、11和7组淋巴,T1期、T2期腺癌纵隔淋巴清除的彻底性要高于鳞癌。肺上叶癌纵隔淋巴清除要注意其跳跃式淋巴的特点。肺下叶癌纵隔淋巴清除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 标签: 肺癌 纵隔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规律 临床研究 纵隔淋巴结清除
  • 简介:大肠癌淋巴是大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因此大肠癌有无淋巴转移转移数目的多少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文献中报道有关检测大肠癌淋巴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探讨几种检测大肠癌淋巴的方法,籍此能为临床综合合理治疗大肠癌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大肠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加深对乳腺癌复发和转移模式的理解,并为优化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提供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位左乳腺癌术后复发伴多处转移的患者病例,详细梳理了其病史、治疗过程、复发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患者初诊时接受左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多年出现复发,并伴有对侧腋窝淋巴。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观察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接受逍遥散加减等中草药治疗,并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后上肢肿胀减轻,食欲增加,咳嗽症状缓解。然而,尽管治疗有效,患者仍表现出手指麻木不适,提示乳腺癌复发伴多处转移的复杂性。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对侧腋窝淋巴为乳腺癌术后复发所致,且该复发过程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冬眠期”。结论:本病例不仅加深了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机制的理解,特别是转移性肿瘤在靶器官中长期处于“冬眠”状态的现象,也强调了肿瘤患者术后应接受长期检查追踪的重要性。即使术后多年,也不能忽视肿瘤的复发风险。本研究提醒医院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长期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乳腺癌 侧腋窝 淋巴结
  • 简介:摘要宫颈癌淋巴在治疗及预后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早期诊断淋巴显得尤为重要。MRI在诊断转移淋巴方面有着相同的优势和各自的特点,使用MRI能够增加转移淋巴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我们在诊断宫颈淋巴的研究中对MRI的研究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研究中更好的和更加清晰的获得它的影响和重要地位的体现。

  • 标签: MRI 宫颈淋巴结 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胃癌淋巴率(ML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21例胃癌患者MLR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血管浸润和淋巴管浸润是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P〈0.05)。MLR高低与病检淋巴数(大于或等于7枚)无相关性(P〉0.05),但MLR影响术后生存时间,两者间存在直线关系(P=0.001)。MLR预测术后3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与N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R预测胃癌患者术后3年内死亡的准确性与N分期相当。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 预后
  • 简介: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建议根据分期的不同来选择早期胃癌的治疗策略。早期胃癌的治疗与淋巴状态密切相关,对淋巴状态的精确评估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目前评估淋巴状态的方法主要有:根据临床病理学因素评估、根据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物评估以及前哨淋巴示踪活组织检查技术。对于适合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建议使用二步法来管理;对于EMR或ESD适应证之外的早期胃癌可结合使用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物及前哨淋巴示踪活组织检查技术来判断淋巴状态。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 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因素 分子标志物 前哨淋巴结
  • 简介:近年来,一系列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了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术(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其提供了循证医学Ⅰ级证据,并显著影响和引导了乳腺癌患者腋窝处理的临床实践,其对乳腺癌分期、预后及治疗的影响已被纳入第七版AJCC乳腺癌分期系统、NCCN指南、ASCOSLNB指南、最新St.Gallen专家共识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临床指南。

  • 标签: 乳腺肿瘤 转移 淋巴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中央区淋巴(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强度概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侧区淋巴(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及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06例行PTC颈淋巴清扫术完整临床资料,根据颈侧区淋巴是否转移分为LNM阳性组(75例)、LNM阴性组(31例)。探讨性别、年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位置、侵犯被膜、多灶性、肿瘤腺体内分布、肿瘤直径、CLNM数目、CLNM率等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LNM强度对颈侧区LNM的影响。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P=0.087)、肿瘤位置(P=0.249)、肿瘤腺体内分布(P=0.219)、肿瘤直径(P=0.224)与颈侧区LNM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侵犯被膜(P=0.030)、多灶性(P=0.031)、CLNM数目(P=0.022)、CLNM率(P=0.001)与颈侧区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NM数目和CLNM率增加与颈侧区LNM呈正相关;当CLNM数目≥4或(和)CLNM率≥20%时,颈侧区LNM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犯被膜、多灶性是颈侧区LNM的危险因素;当CLNM强度:转移数目≥4枚或(和)转移率≥20%时,建议行颈侧区淋巴清扫术。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强度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原发肿瘤脉管瘤栓、淋巴包膜外受侵、SLN阳性数、SLN阴性数、SLN是否宏转移与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N阳性数、SLN阴性数和SLN是否宏转移为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以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了列线图模型。建模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验证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结论利用6危险因素建立的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决策。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非前哨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前哨淋巴活检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状况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将其列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前哨淋巴活检、腋窝淋巴活检,分析前哨淋巴、腋窝淋巴是否存在转移的现象,从而研究前哨淋巴活检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状况的预测效果。结果前哨淋巴活检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状况的预测效果良好,发现前哨淋巴57例,检出率95%,前哨淋巴检出灵敏度95%,准确性95%,假阴性率5%,假阳性0,检出率理想。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活检,能够预测患者腋窝淋巴状况,对患者后期治疗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活检 早期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SLN)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非前哨淋巴(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合理预测NSLN转移。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前哨淋巴阳性进一步行腋窝清扫的乳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χ2 检验 或 Fisher 精确概率法分析SLN 阳性病人发生 NSLN 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2例患者中,非前哨淋巴者25例(30.5%),仅前哨淋巴者57例(69.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HER2、Ki-67与NSLN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前哨淋巴阳性数目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非前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SLN)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的预测及对淋巴转移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80例,其中50例患者利用蓝色染料示踪法进行SLN识别,30例患者利用放射性核素和蓝色染料联合法来对SLN进行识别和定位,对SLN进行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联合法SLN的检出率、灵敏性均为100%,假阴性率则为0;检出SLN102枚,单一HE染色没有转移,免疫组化抗角蛋白阳性,检出微转移1例;染料法SLN检出率为90.0(45/50),假阴性率为38.5%(5/13),灵敏性为61.5%(8/13),准确性为95.6%(43/45)。结论SLN能有效预测宫颈癌盆腔淋巴。联合法识别的灵敏性较高。给予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能让转移淋巴诊断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早期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预测 淋巴结微转移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的临床病理指标,从中筛选出与颈淋巴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8例口腔鳞癌患者,对年龄、性别、发病部位、T分期、微血管密度等因素与淋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无淋巴患者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程、发病部位、病理分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龄(t=4.28)、性别(x^2=2.53)、病程(t=6.83)、发病部位(x^2=1.51)、病理分级(x^2=1.74),P均〉0.05];有淋巴组中T2期以上的例数及COX一2阳性表达率明显多于无淋巴组(x^2分别=7.79、6.45,P均〈0.05);有淋巴组中的肿瘤浸润深度和微血管密度明显大于无淋巴组(t分别=3.52、2-35,P均〈0.05)。结论临床T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微血管密度和COX-2表达的增加,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