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作者: 刘宏嘉 曲宝林 吴昊 戴相昆 解传滨 王海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放疗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 100191,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治疗科,北京 10085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放疗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算法对于肺癌立体定向放疗(SBRT)自动计划RapidPlan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的影响。方法使用27例剂量计算算法为AAA(Anisotropic Analytical Algorithm)的历史病例计划作为训练集建立AAA模型,使用AXB(Acuros XB)算法重新计算该27例训练集后建立AXB模型;另选20例未参与建模、具有不同处方剂量的计划对模型进行测试。对两种模型训练集计划和验证集计划分别进行剂量学比较。结果(1)重新计算前后的建模病例比较提示,AAA计算的平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覆盖更高,危及器官(OAR)剂量差异不明显;除肺的V5 Gy和V10 Gy(至少接受5 Gy和10 Gy的肺相对体积)、气管的最大剂量(Dmax)外,其他剂量学参数差异值均提示AXB算法计算的计划剂量总体低于AAA算法计算结果。计划靶区体积(PTV)的平均适形指数(CI)值差异高达13.98%,PTV_D95%(95%PTV体积对应的剂量)差异值为3.50%。(2)验证病例剂量学比较提示,对于靶区,除在高剂量区域AXB优化结果更高之外,其余区域没有较大差异。大多数OAR在用AXB模型和AAA模型优化后结果差异不明显,最大差异不超过5.64%。结论RapidPlan建模过程可不必对其训练集中采用不同算法设计的计划进行重新计算,也不建议在训练集中排除使用不同算法获得的历史计划,以保留模型的几何多样性和广泛代表性。

  • 标签: 放射治疗计划 RapidPlan 剂量计算算法 肺癌 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科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透明敷料更换频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肿瘤科留置PICC导管的120例患者,其中男76例,女44例,随机分为4组:透明敷料7、8、9、10d组,每组患者30例,比较4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结果:120例肿瘤患者中有3例发生过敏性皮炎,其中9d组1例、10d组2例;16例发生导管口感染,7d组、8d组、9d组、10d组的导管口感染率分别为16.67%、13.33%、13.33%、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7,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论:PICC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10d更换一次。

  • 标签: PICC透明敷料 更换频率 导管相关感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贝叶斯概率估计算的多维度周边快速对比敏感度函数(pqCSF)检测方法,并评估此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非连续纳入12名健康正视眼受试者19眼,平均年龄(22.92±2.91)岁,平均球镜度和柱镜度分别为(-0.34±0.52)D和(-0.30±0.42)D,裸眼视力均≥1.0。基于贝叶斯概率估计算,通过对比敏感度峰值γmax、空间频率峰值ƒmax、带宽β和低对比度截距δ来快速描绘全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函数(CSF)曲线,建立了(pqCSF)检测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在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4个方向6°、12°、18°和24°离心率的16个周边视野位置(其中周边18°的颞侧视野接近生理盲点,不纳入研究)进行pqCSF检测。比较各个视野位置的CSF曲线下面积(AULCSF)以及19个空间频率(以对数单位等间隔分布)所对应的对比敏感度。结果各方向内随着离心率不断增加,AULCSF逐渐降低,不同离心率间AULCSF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周边6°、12°和24°水平方向(鼻侧+颞侧)AULCSF均较垂直方向(上方+下方)AULCSF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F曲线显示,随着与中心凹距离的增加,pqCSF、AULCSF及高频截止频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数据标准差也逐渐增大。结论pqCSF检测可以描绘出周边大范围视野较完善的周边CSF曲线图,较好地反映周边视功能质量。

  • 标签: 周边视功能 快速对比敏感度函数 近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透析频率及模式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旨在为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以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服务。 方法 选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60例患者随机均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以透析的频率及模式作为研究因素。针对对照组患者,给予每周2次的普通血液透析模式;针对实验组患者,给予每周4次的血液滤过模式,为期1年。透析治疗结束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健康状态(血红蛋白值及体重)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出现感染、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几率)。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健康状态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效果更佳。 结论 采取每周4次的血液滤过模式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不同透析频率及模式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噪声接触对汽车制造业工人不同频率听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判断抽样方法,于2018年4至7月以广州市某大型汽车制造企业4 723名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0.5、1.0、2.0、3.0、4.0和6.0 kHz的纯音听阈测试,分析不同频率听力损失特征及其与噪声作业工龄的关系。结果噪声作业工人总体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9.8%(1 406/4 723);其中,双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1.2%(999/4 723),单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8.6%(407/4 723)。单侧听力损失中,右侧检出率高于左侧(P<0.05),尤其是6.0 kHz(P<0.001);语频听阈提高检出率为1.9%(90/4 723),高频听阈提高检出率为28.9%(1 366/4 723)。左侧和右侧听阈提高的检出率均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加(P<0.001),均以6.0 kHz听阈提高的检出率最高。左侧0.5 kHz的听阈高于右侧相同频率听阈(P<0.05)。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随噪声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1),且3.0、4.0和6.0 kHz听阈提高的检出率均随噪声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1)。结论噪声作业工人听阈提高以6.0 kHz较为明显,右侧较左侧易受损,噪声作业工龄与高频段听力损失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 标签: 噪声 听力损失 频率 工龄 剂量效应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磁力搅拌器的搅拌频率对水痘减毒活疫苗(水痘疫苗)半成品滴度的影响。方法设置3种不同的搅拌方案配制一定体积的水痘半成品,通过对比水痘疫苗半成品滴度,选取较好的搅拌方案。根据筛选出的搅拌方案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搅拌频率。结果液体质量分别为10、37、64、91 kg时,搅拌电机输出频率分别为10、22、34、46 Hz对水痘疫苗半成品滴度影响最小。结论确认了磁力搅拌器的最佳搅拌频率,为提高水痘疫苗质量奠定基础。

  • 标签: 水痘疫苗 搅拌 滴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病人改良根治术后健康教育频率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16-2017年240例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健康教育时间分别为1次/3个月、1次/6个月、1次/1年,观察3年后两组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情况。结果: A组有7人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8.7%,B组有9人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11.2%,C组中有19人出现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23.7%,A组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和B组分别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每6个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为最合理的健康教育频率,在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减少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的同时,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 标签: 随访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血液灌流(HP)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溶质的清除效果,为临床合理应用HP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132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行高通量血液透析,B、C、D组在A组基础上分别加HP 2周1次、1次/周和2次/周,观察12周。比较4组的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C反应蛋白(CRP)、β2-微球蛋白(β2-MG)、丙二醛(MDA)等血清溶质指标以及凝血功能情况。结果D组有2例患者分别于第6、10周未完成规定方案频次HP被剔除,原因均为消化道出血,最后共31例患者完成本研究;A、B、C 3组无出血情况且所有患者均完成本研究。干预后B、C、D3组的磷、PTH、CRP、β2-MG、MDA指标均低于A组,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干预后的钙、磷、CRP指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干预后的钙、磷、CRP、PTH、β2-MG、MDA指标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q检验显示,血钙除C组与D组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仅A组与C组、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H、CRP、β2-MG、MDA 4种溶质中,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干预后的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干预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D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基础上联合HP更有利于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大分子血清溶质,1次/周即可达到较好效果。HP频率过高可能有出血风险及费用过高弊端。

  • 标签: 透析 血液灌流 不同频率 血清溶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PSCI患者分为低频组、高频组及伪刺激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认知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低频组、高频组患者分别辅以1 Hz、10 Hz rTMS治疗,伪刺激组患者则辅以假磁刺激治疗。上述rTM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3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低频组、高频组和伪刺激组MoCA评分[分别为(20.40±3.18)分、(21.67±4.13)分和(17.27±4.01)分]及LOTCA评分[分别为(95.73±8.09)分、(96.53±15.08)分和(85.53±12.8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低频组及高频组MoCA、LOTCA评分亦显著高于伪刺激组水平(P<0.05),并且高频组MoCA、LOTCA评分均较低频组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及高频rTMS均能有效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且二者疗效相当,故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rTMS刺激参数。

  • 标签: 脑卒中 认知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刺激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气压治疗的应用频率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方法:以62例脑卒中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2020年7月),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气压预防),两组人数均为31例,评价对比组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6.45%(2/31)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6/31),即p0.05),干预1、2周组建间下肢周径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

  • 标签: 脑卒中 气压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血氧及呼吸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78例作为讨论目标。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体位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体位组实施转变体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血氧和呼吸频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SpO2、HR、RR指标水平差距不明显(P>0.05);护理后,体位组SpO2高于对照组,HR、RR低于对照组,组间差距明显(P<0.05)。结论:对新生儿肺炎患儿实施转变体位护理,患儿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均明显改善,建议推广。

  • 标签: 转变体位护理 新生儿肺炎 血氧 呼吸频率
  • 简介:摘要目前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肺癌患者在早期并无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癌症晚期,预后效果不佳。尽早、准确地发现有潜在风险的患者并进行诊断,并对其预后进行准确的预测,对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的拟定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火热。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具有从复杂、大量数据中进行高效学习的能力,同时学习得到的模型有良好的泛化能力。这些特点可以极大地推进肺癌的有关研究。

  • 标签: 肺癌 机器学习 风险预测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眼调制传递函数(MTF)的变化。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和FS-LASIK的近视患者102例102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SMILE组53例53眼和FS-LASIK组49例49眼。采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和WaveScan像差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检测角膜形态特征和像差,应用MTF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2个组不同空间频率下不同时间点MTF值变化和术后6个月2个组去除低阶像差后MTF值变化,以及术后6个月SMILE组去除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球差后MTF值的变化。结果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3、6个月各空间频率的MTF值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LE组术后1、3、6个月各空间频率MTF值均高于FS-LASIK组。除55 c/d、60 c/d外,其余空间频率下2个组术后6个月MT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去除低阶像差后,各空间频率下SMILE组的MTF值均明显高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1 c/d空间频率下SMILE组去除球差、水平彗差后MTF值明显高于去除前MT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 c/d、3 c/d空间频率下去除垂直彗差后MTF值明显高于去除前MT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空间频率去除单项高阶像差后与术后6个月MT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ILE和FS-LASIK术后眼MTF均较术前升高,且SMILE术后MTF值较FS-LASIK术后MTF值略高。

  • 标签: 调制传递函数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光学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构建小鼠肥胖模型,观察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在肥胖不同阶段脂肪及相关组织中的频率及亚群变化,探讨iNKT细胞在肥胖脂肪组织慢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记录小鼠体重和精神状态以及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iNKT细胞和巨噬细胞频率和亚群的变化;CBA检测血清和脂肪组织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组织中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差异。结果(1)高脂喂养4周后,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高脂喂养12周后,炎细胞浸润明显增多。(2)高脂喂养可致脂肪组织中iNKT细胞频率下降,iNKT1亚群比例增高,iNKT10亚群比例下降;胸腺iNKT1亚群比例升高,iNKT2亚群比例下降;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频率及M1亚群比例增高,M2亚群比例下降,上述变化在高脂喂养12周组更为明显。(3)高脂喂养造成脂肪组织中E4BP4、精氨酸酶1(Arg-1)表达下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增高。(4)高脂喂养使小鼠血清和脂肪组织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明显增高,抑炎性细胞因子显著下降,且12周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iNKT1细胞亚群升高和iNKT10细胞亚群降低与M1型极化的增强可能存在密切关系,iNKT细胞亚群的失衡可能参与了肥胖小鼠脂肪组织慢性炎症的进展。

  • 标签: 肥胖 iNKT1/iNKT2/iNKT10 M1/M2巨噬细胞 慢性炎症 细胞因子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SLE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频率及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2例SLE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mDC和pDC的频率,分析与疾病活动度及肾脏损伤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非正态分布的2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SLE患者外周血pDC[14.00%(7.92%,19.65%)和24.55%(19.68%,32.90%),Z=-3.163,P<0.01]和mDC[21.25%(13.28%,32.83%)和34.85%(24.58%,41.93%),Z=-2.607,P<0.01]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例初发SLE患者pDC[9.09%(7.31%,17.38%)和24.55%(19.68%,32.90%),Z=-3.033,P<0.01]和mDC[9.40%(7.88%,21.60%)和34.85%(24.58%,41.93%),Z=-3.231,P<0.01]频率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示SLEDAI水平是影响pDC(P=0.019)和mDC(P<0.01)频率的主要因素。活动期LN患者pDC频率[8.02%(1.00%,10.40%)和14.60%(1.73%,38.0%),P=0.045]及mDC[8.80%(5.20%,13.20%)和13.90%(5.27%,40.20%),P=0.038]频率均显著低于非LN活动期患者。此外,活动期LN患者pDC[8.02%(2.25%,9.97%)和16.70%(11.80%,24.60%),Z=-2.490,P=0.015]和mDC[8.80%(5.99%,12.80%)和20.20%(11.20%,42.80%),Z=-2.226,P=0.029]频率也均显著低于稳定期LN患者。mDC频率与补体C3(r=0.455,P<0.01)和C4(r=0.289,P<0.0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mDC和pDC频率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另外,pDC和mDC可能参与LN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狼疮肾炎 树突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比较3种不同频率的rTM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探索最佳治疗频率。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TMS组、假刺激组,rTMS组又分为5 Hz组、10 Hz组、20 Hz组。于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进行为期5 d或10 d的rTMS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评分,包括热痛敏缩足潜伏时(PWTL)、机械痛敏缩足阈值(PWMT)。结果治疗后各rTMS组的PWTL和PWMT值均较模型组不同程度增加,且10 Hz组、20 Hz组的PWTL、PWMT值增加较5 Hz组更明显,10 Hz和20 Hz组间的PWTL和PWM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不同,10 Hz和20 Hz的疗效优于5 Hz。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重复经颅磁刺激 高频率
  • 简介:摘要传统的生存分析方法虽在生物医学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需满足一些前提假设。随机生存森林方法可克服这一弱点。本文以美国梅奥诊所的肝脏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数据为例,从随机生存森林的原理、建模步骤、实例演示和适用性讨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读者进行生存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模型,统计学 人工智能 随机生存森林
  • 简介:摘要:响应国家优生优育政策及女性对产后健康意识的提高,医院及女性对产后康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产后康复项目主要是通过固定的治疗方案来做盆底康复治疗,治疗的处方主要是单一频率,单一波群的电刺激脉冲波对盆底肌进行电刺激治疗,但不同症状的患者使用单一的治疗方案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医疗器械技术及临床研究的发展,最近几年推出了集合评估-治疗的生物刺激反馈仪,目前主要是通过采集肌电及压力通道来评估盆底肌各个肌肉群的情况。该论文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人体腔内(阴道或肛门)专用生物反馈肌肉刺激探测器捕捉和测量盆底肌肉群在收缩和放松过程中的峰值肌电(EMG),通过肌电图的变化展现在显示器上,让患者感知、理解这些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学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意识调控骨盆底肌肉的活动的仪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银离子对大肠埃希菌BL21(DE3)宿主中第一类整合子整合频率的影响。方法将pUCINT及pACINAD两种重组质粒依次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命名为HS2。实验组分别使用含0.3 μg/ml、0.6 μg/ml和0.8 μg/ml银离子LB液体培养基,对照组使用普通LB液体培养基,银离子通过硝酸银提供,培养条件为37℃培养24 h。菌株培养完成后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发生重组反应的整合子拷贝数和总的整合子拷贝数,二者比值即为整合频率。同时通过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分析整合频率变化并利用质谱分析菌株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qPCR测定的对照组HS2菌株的整合频率为1.79×10-5(1.44×10-5,3.13×10-5),实验组中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为2.07×10-5(1.49×10-5,2.67×10-5),0.6 μg/ml银离子组为2.25×10-6(1.47×10-6,4.54×10-6),0.8 μg/ml银离子组为1.69×10-6(0.22×10-6,3.08×10-6)。实验组中0.6 μg/ml银离子组与0.8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测定结果与qPCR结果一致且质谱分析得出经银离子作用的菌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结论一定浓度的银离子对细菌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存在抑制作用。

  • 标签: 整合子 整合频率 银离子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