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2022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2022年四川省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全省报告病例56964例,死亡2例,报告发病率68.04/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为1.12: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季节分布规律与既往不同,呈单峰分布,发病高峰为2-3月,发病率居全省前5位的依次为宜宾市、绵阳市、广元市、自贡市、阿坝州。人群以0-3岁婴幼儿为主。讨论 2022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疫情形势值得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分离菌株的分型情况。方法66株菌株分离自2014 - 2020年四川省人间布病确诊病例,分别应用BCSP31-PCR、AMOS-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属、生物型鉴定;选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9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实验,通过在线全球MLST数据库对比序列型(ST);并通过BioNumerics 7.6软件,使用最小生成树(MST)对新发现和已知ST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14 - 2020年四川省自人间布病确诊病例分离的66株菌株均为布鲁氏菌属,其中羊种布鲁氏菌65株,牛种布鲁氏菌1株。存在3个已知ST(ST-8、ST-39、ST-2)和1个新发现型别(ST-101)。其中,ST-8为四川省主要ST(90.91%,60/66),另有4株羊种布鲁氏菌为ST-39,1株牛种布鲁氏菌为ST-2。新发现型别ST-101于2019年分离自乐山市,属羊种布鲁氏菌克隆群,与ST-8进化关系紧密。结论四川省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主要基因型为ST-8,同时存在少量ST-39、ST-101、ST-2。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化情况,探索影响其卫生服务效率改善的主要构成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2011~2021年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2011~2021年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服务量明显减少,其tfpch值增长不明显;从tfpch分解值来看,techch的变化趋势与tfpch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sech与effch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结论:四川省一类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来提升卫生服务效率,二三类地区除了上述因素外,还需要加大卫生资源投入。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强化干预措施对HIV感染单阳家庭(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干预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7个乡镇按照单阳家庭配偶间传播状况匹配分为常规干预组和强化干预组,该乡镇内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到常规干预组和强化干预组,开展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第6个月分别开展基线调查和随访,对2组单阳家庭夫妻双方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评价强化干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899户单阳家庭(强化干预组393户和常规干预组506户),随访806户(强化干预组349户和常规干预组457户)。与常规干预措施相比,强化干预措施未能提高阴性配偶对每个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P>0.05),但能够提高其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β=1.40,P=0.008);与常规干预措施相比,强化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单阳家庭配偶间性行为频次(β=-0.73,P=0.021),提高安全套坚持使用率(β=0.19,P=0.007),但并未降低阴性配偶HIV抗体阳转率(β=-0.61,OR=0.55,95%CI:0.18~1.66,P=0.294)。结论强化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艾滋病认知水平,促进其采取安全性行为措施,但未能降低阴性配偶的HIV抗体阳转率。需要进一步增加干预措施实施以及随访的时长来客观评价强化干预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四川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探究卫生服务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四川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再运用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011~2021年四川省21个市(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效率改善不明显,每千人床位数和每千人医护人员对乡镇卫生院TFP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21和0.487,每千人医护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TFP的回归系数为-0.069。结论:优化配置基础设备和增加医护人员总数有利于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效率,而提高医护队伍质量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卫生服务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 根据四川省19个市州第五次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失访人群情况,寻求相应对策。 方法 从自建放射从业人员流行病调查数据管理系统导出excle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总队列数为4098例,完成随访2362人,占比57.6%,失访1736人,占比42.3%;。失访率超过45%的分别是攀枝花、成都、雅安、凉山州、广元(从高到低排列)。失访的机构中每家机构失访人员≥15例的有13家医疗机构,失访人数占比24.83%。失访原因主要有查无此人(28.61%),肿瘤死因系统查询不到(11.71%)等。 结论 失访率为42.3%,加入全国队列可能会有随访意义,其中对照组失访率大于放射组。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抓住随访的时间周期等方式提高随访率,可利用信息化系统,建立电子档案方便后续随访跟踪,为其他类似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思路。
简介:【摘要】 总结1例CAR-T 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继发细胞因子风暴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分析护理难点,移植前根据CRS、TLS及移植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制定《重点病情观察表》及《每日护理观察表》;CRS管理。经有效地应对措施,患者于10月24日出百级层流病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部分地区接受一线方案并发生耐药的HIV-1感染者更换二线方案后抗病毒治疗(ART)效果及耐药突变。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接受一线方案发生耐药的HIV-1感染者随访2年,采用χ2检验分析观察终点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病毒载量(VL)变化及耐药突变情况的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更换二线方案且依从性较好的HIV-1感染者ART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招募HIV-1感染者737例,在持续保持较好依从性的情况下,及时更换二线方案HIV-1感染者持续CD4计数>200个/μl和持续病毒抑制的比例较高(P<0.05),其中基线不同耐药程度HIV-1感染者持续CD4计数>200个/μl和持续VL<200拷贝数/ml(持续病毒抑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更换二线方案后,部分蛋白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位点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更换二线方案且依从性较好的HIV-1感染者中,未持续病毒抑制的影响因素包括母婴传播是异性性传播感染的3.01(95%CI:1.29~7.00)倍、未及时更换二线方案是及时更换二线方案的2.55(95%CI:1.41~4.62)倍、CRF85_BC亚型是CRF01_AE亚型的3.32(95%CI:1.49~7.42)倍。结论一线方案耐药差异不影响更换二线方案后的四川省HIV-1感染者ART效果;及时更换二线方案并保持良好依从性,有助于提高HIV-1感染者免疫水平和持续保持较低VL水平。母婴传播、未及时更换二线方案和感染CRF85_BC亚型是HIV-1感染者更换二线方案后影响ART成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四川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特征,评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首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ROP患儿156例306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抗VEGF药物的种类不同,将患儿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组;根据患儿就诊路径不同,将IVC组分为院内组和转诊组。治疗后门诊随访至病变退行(血管退化或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再次入院治疗,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若发现病情复发或进展,则再次收治入院并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抗VEGF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或手术治疗。总结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特征:性别、出生胎龄(GA)、出生体重(BW)、吸氧史等;病变情况:ROP分期、分区、是否有附加病变等;治疗情况:治疗时间、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等;预后:是否再治疗、再治疗时间、再治疗方式等;不良事件:角膜水肿、晶状体混浊、眼内炎、视网膜损伤等局部不良反应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56例ROP患儿306只眼中,男性74例(47.44%,74/156),女性82例(52.56%,82/156);均具有出生时吸氧史。患儿GA为(28.43±2.19)(23.86~36.57 )周,BW为(1 129±335)(510~2 600)g,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为(39.80±3.04 )(31.71~49.71)周。均诊断为1型ROP,包括急进型ROP (A-ROP)26只眼(8.50%,26/306),Ⅰ区病变39只眼(12.74%,39/306),Ⅱ区病变241只眼(78.76%,241/306 )。患儿确诊后于72 h内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其中行IVR治疗68例134只眼(43.79%,134/306 ),行IVC治疗88例172只眼(56.21%,172/306)。IVC组患儿中,院内组34例67只眼(38.95%,67/172),转诊组54例105只眼(61.05%,105/172)。仅一次治疗后好转279只眼(91.18%,279/306 ),经2次治疗后好转15只眼(4.90%,15/306),经3次治疗后好转12只眼(3.92%,12/306)。IVR组一次治愈率低于I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5,P=0.197)。在不同ROP类别中,IVC在A-ROP中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一次治愈率高于I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7,P<0.05)。IVC组中院内组患儿GA、BW、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均低于转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5、-2.940、-3.796,P<0.05)。IVC组中院内组、转诊组一次治愈率分别为94.94%、92.38%,院内组一次治愈率略高于转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P=0.679)。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或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四川地区ROP患儿GA、BW及首次治疗时矫正胎龄较发达国家偏大。IVR及IVC均可安全有效治疗ROP,两种药物在ROP总体的一次治愈效果中无明显差异,但IVC在A-ROP治疗中表现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川西北盐亭县乡镇医院的静脉输液现状。方法:选取川西北盐亭县乡镇护士66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22年10月~2022年12月,向护士分发《医院静脉输液现状调查问卷》,分析乡镇医院静脉输液现状。结果: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中以老年人构成比最高,其次为成人及儿童,婴幼儿构成比最低。静脉输液工具中头皮钢针最为常用,其次为静脉留置针、其他,中心静脉导管占比最低。双头双袋输液器及单头单袋输液器占比分别为81.82%、18.18%。 抗生素为静脉输液最为常用的药物,其次为头孢、维生素及注射液。手背静脉为主要静脉输液部位,其次为前臂静脉及下肢静脉。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主要集中为3~4d,静脉留置针平均治疗时间主要集中于4~7d。护士针对PICC/CVC导管使用及维护方法仍然缺乏全面了解,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川西北盐亭县乡镇医院的静脉输液仍然存在不规范之处,医院应该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静脉输液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规范选择穿刺部位并合理选取静脉治疗工具,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应用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不同时间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NV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试验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6个月的眼压和BCVA,术前、术后6个月的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术后6个月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值,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BCVA均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均低于术前,且术后1、6个月,试验组眼压、BCV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随着部队编制体制不断调整,文职护士已经成为各部队医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日常护理和卫勤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这是今后部队护理队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卫勤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提高文职护士卫勤训练综合素质,是保证卫勤保障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