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区域性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本科室外省籍工作一到两年护士6名,以及2013年11月15日住院治疗的本地患者10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持续比较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比较归类,形成主题。结果地性文化差异导致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包括3个一级主题,9个次主题。社会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的护士跨区域流动;患者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生活习惯、性格因素以及法律观念强等。护士因素包括责任心不强、交流方式不恰当、心理因素等。结论学会运用非语言沟通、加强专业技能、增加人文地域知识的培训等有助于减少地域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护患沟通障碍。
简介:[目的]了解街道不同地域内单位在突击灭鼠中的灭鼠质量。[方法]询问法及现场检查街道示范路段(A)、街道政府所在地周围(B)、相邻其他街道路段(C)上的单位参与灭鼠过程、投药质量和鼠征及防鼠设施。[结果]A、B、C3种地域上单位知晓率分别为99.38%、95.04%、88.71%;投药率依次为87.56%、82.09%、75.33%;鼠征阳性率分别达16.59%、19.02%、21.71%;防鼠设施合格率依次为78.99%、68.75%、52.86%;单位反映灭鼠有效率为81.41%、55.37%、55.74%。[结论]街道灭鼠工作不均衡,应在抓好示范路段单位灭鼠基础上,加强周边地区防灭鼠,提高除害站灭鼠服务责任和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根据论文期刊文献检索结果,近十年来,国内各地域研究影响长寿因素的论文期刊特别是学位论文要比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数量多,经笔者对检索出的论文期刊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影响长寿的因素主要涉及家族遗传、个性生活方式特征、家庭及社会支持程度、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性别等因素。
简介:目的了解野外驻训地域媒介生物种类及其分布,对指导部队驻训做好媒介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现场调查收集标本、分类鉴定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野外驻训地域媒介生物计16科103属295种,以蚊蝇类为主,占68.81%,其他类占31.19%。其中各地主要媒介生物为20~22种,普遍存在的主要媒介生物有4属8种,吸血骚扰4属6种,卫生害虫2种。其主要危害不仅可通过吸血、刺螫、寄生、骚扰以及引起变态反应等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作为许多病原体的媒介或携带者,能够传播疾病。结论基本摸清了野外驻训地域媒介生物的种类及危害,防治对策应重点采取以环境治理和强化防护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的地域分布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染色方法,检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 081例手术切除胃腺癌标本中EBVaGC所占的比例,比较EBVaGC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 081例胃腺癌中EBVaGC占3.0%(123/4 081)。胃腺癌患者在90例以上的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籍贯为吉林省的胃腺癌患者中EBVaGC所占比例最高,为7.6%,其后依次为辽宁省(5.4%)、安徽省(4.1%)、北京市(3.9%)、内蒙古自治区(3.7%)、山西省(3.4%)、黑龙江省(3.0%)、山东省(2.1%)、河北省(1.6%),而河南省的胃腺癌患者中未检测到EBVaGC病例,省、直辖市、自治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231,95%CI为1.290~3.858)、WHO病理分型(OR=2.338,95%CI为2.051~2.664)及N分期(OR=0.420,95%CI为0.284~0.621)是EBVaGC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组织学类型为伴有淋巴间质的癌、淋巴结无转移的胃腺癌中EBVaGC所占比例更高。结论EBVaGC在不同地区的胃腺癌中分布存在差异,患者的性别、WHO病理分型和N分期与EBVaGC关系密切。
简介:摘要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多少,是空气清新与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区(平原,平均海拔23.2m)和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城(高原,平均海拔3441.4m)负离子浓度定点及代表性区域检测得知,唐山市负离子浓度平均为1500n/cm3左右,属空气较清新宜居城市,且环城水系建设使整个唐山市区负离子浓度明显上升。若尔盖县城附近负离子浓度平均为1200n/cm3左右,低海拔农区负离子浓度平均为2500n/cm3左右,表现出人体清新度相同而实际负离子含量相差较大现象,负离子偏少因高原季节性影响突出,若尔盖大草原环境优化和丛林植被延伸是增加本县城负离子数量的最有效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汉族健康人群血清代谢组参照谱,探讨代谢组特征在不同地域、性别、年龄间的差异。方法基于国民健康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数据和生物样品,纳入7个省份的1 039名男性和1 032名女性汉族健康成年人(≥30岁)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UPLC-MS)方法检测血清代谢组,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比较不同地域、性别、年龄组间代谢组的差异。结果不同地域、性别、年龄人群血清代谢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共筛选并鉴定出地域差异性代谢物114种,其中参与人体代谢通路的53种,以肽类(20种)和甘油磷脂代谢相关(14种)代谢物为主。共鉴定出性别差异性代谢物59种,其中可替宁在7个省份不同性别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在陕西和海南的研究对象中发现不同年龄间代谢组的差异,共鉴定出差异性代谢物22种。结论血清代谢组受不同地域、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因此在利用代谢组学进行疾病诊断和筛选生物标志物时,不同研究不能采用同一参照,应遵循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入选标准,针对地域、性别、年龄和检测批次等因素选择差异性参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状及其地域空间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由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组织视力筛查联盟医院于2019年采用对数视力表对深圳市10个行政区全部在校1~6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计算不同行政区、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并采用Arcgis10.2软件对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共对1 044 545名小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发现总体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3.4%(557 748/1 044 545),原特区内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6.7%(172 771/304 532),高于原特区外的52.0%(384 977/740 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412,P<0.001);女生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6.7%(268 201/473 164),高于男生的50.7%(289 547/571 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434,P<0.001);随年级的升高,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先降低再升高,大体呈升高趋势,1~6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分别为49.8%(99 615/200 203)、44.0%(86 521/196 800)、47.2%(82 848/175 331)、54.5%(89 737/164 731)、60.8%(96 271/158 298)和68.9%(102 756/149 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71.017,P<0.001)。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 I指数为0.278,深圳市光明区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 I指数为0.933,局部Geary系数为0.78,光明区及周边区域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呈现低-低值聚集。结论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