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初发糖尿病足溃疡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其中男120例、女65例,年龄40~79岁,均随访3年,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糖尿病足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绘制Kaplan-Meier累计复发曲线。统计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患者初发和复发溃疡时的就诊时间、足趾受累和受累足趾截趾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根据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足溃疡复发组和足溃疡未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就诊时间、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足趾受累、截趾、踝肱指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肾病(DN)、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病史、吸烟史、居住地、独居和行走障碍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选取2组比较P<0.1的指标行Log-rank检验,对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足溃疡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足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为47.0%(87/185)。(2)与初发时比较,87例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患者复发溃疡时的就诊时间明显缩短(t=10.593,P<0.01),截趾率明显升高(χ2=5.118,P<0.05),足趾受累无明显变化。(3)87例足溃疡复发组患者与98例足溃疡未复发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胆固醇、LDL、HDL、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性别、截趾、踝肱指数、DR、心脑血管病史、独居和行走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3、4.242、5.324、-24.572、6.102、-1.984、-9.747、3.226、3.076、3.646、-4.683、-7.502、8.095,χ2=5.621、18.433、4.546、5.785、9.655、7.625、7.886,P<0.05或P<0.01);2组患者其余指标相近。Log-rank检验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踝肱指数、DPN、行走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046、44.837、34.107、98.685、66.532、294.451、260.554、5.012、6.818、11.160,P<0.05或P<0.01)。年龄、总胆红素、白蛋白、DPN及行走障碍是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复发的影响因素(风险比=1.024、0.678、0.849、2.335、4.099,95%置信区间=1.001~1.047、0.558~0.823、0.797~0.904、1.280~4.258、2.044~8.223,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较高,其影响因素为年龄、总胆红素、白蛋白、DPN及行走障碍。
简介:摘要: 健康体检以及相关的一些健康产业市场的规模非常巨大,在竞争力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能有效的提高到健康体检机构附加值已经成为了现在创新求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较为良好的细节管理是可以正确制定策略和有效实施策略的重要前提。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复发情况。 方法 选取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在我院就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9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5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治疗,研究组采用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方式。比较分析两种患者的 治疗 性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采用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治疗治疗方式,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应用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钠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个体化护理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疗效、依从性及随访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研究以70名中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入院治疗,以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该70名患者进行分组,先入院35名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后入院35名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观察组),以临床治疗效果及肺功能改善情况为参考标准,进行不同用药方式的临床差异比较。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对照组:97.14%/82.86%,(p<0.05);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对照组:100.00%/85.71%,(p<0.05);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组中出现1例复发病例(2.86%),对照组出现7例(20.00%),(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能够提升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严重精神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易复发,治愈率不理想。而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调节人体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和部分躯体疾病的患者其肠道菌群有着明显的改变,因此,脑-肠-菌群轴的深入研究成为探索精神疾病客观标志物及发病机制的一个热点方向。文章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双相情感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脑-肠-菌群轴、双相障碍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引起双相障碍的可能生物机制以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新发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双相障碍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有效诊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其内脏脂肪(VAT)含量的差异。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符合纳排标准的1094例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VAT含量、皮下脂肪(SAT)含量和腰围(WC)。根据上述患者的BM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2,n=56),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444),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53)和肥胖组(BMI≥28.0 kg/m2,n=81)。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探讨四组患者VAT、SAT和W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了解BMI分别和VAT、SAT、WC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094例患者中数据齐全的共834例,其中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71例,呼吸系统疾病114例,消化系统疾病349例,泌尿系统疾病210例,生殖系统疾病1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9例。不同疾病种类患者在各BMI水平的V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的VAT、SAT和WC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SAT含量在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VAT含量及WC两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则显示,超重及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在肥胖与超重两个组别间的比较则未发现差异的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BMI与VAT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02、0.195,P<0.05);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05)。BMI与SAT在正常体重组呈正相关关系(r=0.296,P<0.05),而在其余三组则未发现(P>0.05)。BMI与WC的正相关关系体现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r分别为0.199、0.144,P<0.05),而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作为肥胖程度判断的临床常用指标,与影像学肥胖的判断指标存在有限的相关关系。一定范围内的BMI水平有助于推测内脏脂肪含量,当体重过轻或肥胖达到某种程度时,BMI水平可能难以用于推测内脏脂肪的严重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通过联合运用宫腔镜手术与地屈孕酮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预防疾病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本院的 30例妇科子宫内膜息肉病例,并依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单纯以宫腔镜手术治疗,同期观察组于宫腔镜手术后联合应用地屈孕酮治疗,对比两组术后随访期间的疾病复发率、妊娠率以及月经改善情和子宫内膜厚度的测量结果。 结果:观察组随访期间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妊娠率高于对照组,且比较中P< 0.05;观察组的月经恢复总有效率为 93.33%,对照组为 73.33%,且两组比较中 P< 0.05;两组术前子宫内膜厚度比较中 P> 0.05;观察组术后 3个月、 6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均少于对照组,且比较中 P> 0.05。 结论: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中通过联合运用宫腔镜手术与地屈孕酮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有利于降低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同时有利于并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和月经情况,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妊娠率。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鉴定和分析布加综合征(BCS)及对照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30例BCS患者与3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血清,利用iTRAQ技术检测出具有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探究差异蛋白的生物学信息及相关信号通路。应用Omics Bean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基于GO的生物学过程(BP)、细胞成分(CC)及分子功能(MF)分类,应用STRING(http://string-db.org/)数据库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结果共检测出差异蛋白143种,BCS组有76个蛋白显著升高,有67个蛋白显著降低(P值均<0.05)。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为防御反应、囊泡介导转运、免疫效应过程、补体激活和血液凝集等重要生物学过程(P<0.05)[注:该处P值是通过Fisher精确检验方法,富集分析的P值只有矫正值的错误发现率(FDR)]。结论运用iTRAQ技术鉴定出BCS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蛋白,部分蛋白可能成为诊断BCS的特异性血清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一种睡眠疾病,对体内代谢有多方面的影响,生物标志物研究成为热点和方向。但是很多蛋白表达本身存在昼夜变化,本研究拟对早晚采样时间点蛋白差异变化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经整夜睡眠监测确定为非OSAHS的无鼾成年男性28例。采集整夜睡眠监测前后的早晚唾液样本。每份唾液样本中都加入内参蛋白(牛胎球蛋白和酿酒酵母乙醇脱氢酶),同步进行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通过靶向蛋白质组学方法定量分析98种与OSAHS相关的唾液蛋白。结果唾液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总计平均变异系数为95.9%,其95%置信区间为(84.7%,107.2%)。以差异倍数>2倍且P<0.05的标准筛选早晚差异表达蛋白,得到早晨表达上调蛋白有13个,未见下调蛋白,表达无差异蛋白72个。无表达差异蛋白主要为细胞骨架蛋白及相关结合蛋白、氧化应激相关蛋白、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和代谢相关蛋白等。表达差异蛋白功能涉及方面较广,包括机体免疫、血管生成、物质与能量代谢、神经发育和钙离子结合等。结论本研究发现部分唾液蛋白存在早晚明显差异,提示无鼾正常男性部分唾液蛋白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研究OSAHS患者生物标志物时,应考虑部分唾液蛋白固有的昼夜节律特性,规定时间段采样,并推荐早晚都进行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