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习作教学在中小学至今依然没有能够解决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学生习作的兴趣。尽管很多的语文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实践和不断修正。他们千方百计研究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并采取了一些有益的策略,但是就兴趣点这一块,收效依然是很微薄的。尽管我们也有不少致力于习作教学的中青年名师,在小学习作教学的领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受益的孩子毕竟依然只是极少一部分,对于小学在读儿童这个极其庞大的群体来说,显得那么微弱,究其原因,名师的习作教学改革相当一部分还在技术的操作层面。技术层面的推广到了普通老师那里会打折扣。正如肖川教授说的那样“名师不可仿”。技术层面的改革首先应该建立在理念的更新之上。如果。我们把习作教学放在文学发展的视域中来审度.可能会给教师的教学心态带来冲击,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习作教学的困惑,尤其是在小学的习作起步阶段。

  • 标签: 习作教学 学生习作 作文课 兴趣点 文学世界 表达欲望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幻想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在中国尤甚.本文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了概括,分析了叙述学在幻想文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对中国现代幻想文学的叙述研究提出几点构想.

  • 标签: 幻想文学 叙述学 述真 世界建构 跨媒介叙述
  • 简介:"非主流"英语文学,简单地说就是指英国和美国之外的英语文学。其源起和发展从起初英国文学的一枝独秀,到美国文学崛起后的花开两朵,到后来各原英属殖民地国家的百花齐放,再到戈迪默、奈保尔以及库切和门罗等"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家先后斩获文学大奖,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在度过了艰难的学徒期后,"非主流"英语文学尝试着从各自独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从各自特殊的民族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反映生活,这就赋予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和民族情怀。因此,"非主流"英语文学创作丰富了英语文学的宝库,"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崛起打破了英美文学的垄断地位,塑造了崭新的人物和民族形象。

  • 标签: “非主流”英语文学 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 后殖民文学 本土化
  • 简介:在愈演愈烈的满族“汉化”趋势下,满族文化的式微正在无可避免地发生.对于新时期满族文学而言,民族性的彰显与维系愈加艰难.作为一种主动性选择,新时期的满族作家开始了“汉化”突围,通过宣告“我是满族”、具象展示满族文化传统、“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的适时整合”来标记、展示文学作品的民族属性.部分满族作家为了克服“展示”所带来的泛化效应,努力深入满族文化的肌理当中,通过反思民族命运、省视民族性格、自我批判与砥砺等方式将民族性表达引向深入.此外,他们还自觉秉承满族文学传统,表现满族传统的道德、艺术旨趣,借此维系自己的族性书写.

  • 标签: 新时期 满族文学 满族作家 民族性
  • 简介:红色文学作为构建爱国教育的最突出的典范,它有着继承革命传统教育的意义,在当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思想和组织,也象征着英雄人物性格的纯洁。本文以红色经典《红岩》为例,分析红色叙事的结构与象征性,对主人公许云峰和江姐的爱国形象进行解读。

  • 标签: 红色经典 爱国主义 《红岩》
  • 简介:认知语用文体学是认知、语用和文体相结合的界面研究,是一种诠释文学语篇的新视角。本文梳理了认知语用文体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该领域的研究意义,并通过言语行为、认知指示、会话含义等理论模式深入探讨了认知语用文体学的具体应用,指出目前认知语用文体学研究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 标签: 认知语用文体 文学语篇 言语行为 认知指示 会话含义
  • 简介:我国解放前的新西兰文学译介始于1923年徐志摩《哀曼殊斐儿》的发表。继徐志摩之后,陈西滢、沈雁冰、凌淑华等人也纷纷在报刊上或翻译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或撰文对曼斯菲尔德进行评介,由此掀起了译介曼斯菲尔德和新西兰文学的一股热潮。从整体上来看,此时新西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主要围绕曼斯菲尔德展开,其译介成果极力强调曼斯菲尔德的英国身份和刻意凸显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成就。在我国解放前对新西兰文学的译介中,徐志摩等重要作家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一些主要报刊和出版社起到了推动者的作用。尽管由于时代的因素存在诸多不足和局限,但解放前新西兰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却构成了中国新西兰文学译介和研究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包括徐志摩、凌淑华等在内的一批中国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也为后来我国对新西兰文学的译介和接受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 标签: 新西兰文学 曼斯菲尔德 英国身份 短篇小说
  • 简介:三、妙用抒情手段心中有事,无论是喜还是悲,人们往往都想告诉他人。是欢喜,如果得到别人的赞赏,这欢喜就更为扩大了;是悲哀,如果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安慰。悲哀就似乎减少了几分。心中有了委屈,人们往往要发泄,一经发泄,心情似乎就舒畅些了。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看法,人们往往会在饭后茶余谈论。这些都是抒情的需要,也是产生抒情的原因。

  • 标签: 通讯写作 文学手法 新闻 抒情手段 悲哀 发泄
  • 简介:《天秤星座》是一部以肯尼迪遇刺事件为题材的历史编纂型元小说。德里罗将这一历史事件置于自己的想象空间之中,重构了不同于官方版本的肯尼迪遇刺史,以此来勾勒美国后现代社会扭曲压抑的社会环境,剖析美国社会个人身份认同的严重危机和由此所孕育出的病态的人生。借鉴琳达·哈钦关于“编吏性元小说”这一后现代文类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天秤星座》叙述策略的分析来详细解读德里罗对肯尼迪遇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构过程以及他对官方叙述的批驳。

  • 标签: 德里罗 《天秤星座》 历史编纂型元小说
  • 简介:古代文学课程是对外汉语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是由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该课程教学仍不够完善。因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在古代文学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够有助于该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对外汉语专业 古代文学 教学方法
  • 简介:从等值与等效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文学翻译的难译性与可译性,并通过译例阐明了英汉文学翻译中汉语生命力的体现与表达是翻译艺术再创作的重中之重。旨在指导译者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在翻译中活化语言,活化文学,从而把文学翻译发展为翻译文学

  • 标签: 英汉文学翻译 汉语生命力 翻译文学
  • 简介:人们熟知的文学作品通常以赞美为主要特性,作者通过表现人、事和物的美来传达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带来的文学作品特性,但是,有美即有丑,对于丑陋的一面,作者如果只做蒙蔽或者一笔带过,那么就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因而,当今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种写实主义的批判方式——审丑。本文从审美特性出发,对《孤独的沙漠》这一生态文学作品中的审丑意识进行剖析。

  • 标签: 《孤独的沙漠》 生态文学 审丑意识
  • 简介:为丰富汉字教学形式,使汉字识字教学更加高效,日前,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举办汉字识字教学研讨会,学校全体老师参加了研讨会。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正>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全校非毕业班学生开展了以"友爱,在我身边"为主题的"英文读书月"活动。4月1日至2日,各班负责人在班内进行分组,并确定小组组长和成员分工;接下来三天,各班负责人收集各小组的读书书目,所选书目内容要体现"友爱"主题,连同分组情况一并交给本班英语老师;从4月4日至5月4日,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展"英文读书月活动",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读书

  • 标签: 英语老师 英语文学 毕业班学生 分组情况 世界读书日 日至
  • 简介:作为中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中世纪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的勾勒中,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的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10CUS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中的“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与《旧约·雅歌》中汲取了深厚的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与艺术作品中对“灵之园”与“爱欲之园”的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的价值景观共存的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的诗人哈特曼·冯·奥埃的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的分析中。亚瑟王骑士埃里克的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dela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的“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的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的的“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中园子与爱欲的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的“恐怖之事”。同样重要的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的叙事诗,深受《雅歌》与《创世纪》中的“园子”形象的影响,尤其是《雅歌》中的“封闭的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的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的想象和描摹中。哈特曼笔下的“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之园”为模板的“灵之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的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的“爱欲之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与“骑士爱情”(minne)。

  • 标签: 灵之园 爱欲之园 优美之地(10cus amoenus) 封闭的园子(hortus conclu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