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佛经中“存在”有“活着”、“想念”义。“异分”指性质不同的事物。“片”.很小的事情。“出息”有“放债”、“出租”的意思。“无方”含相反二义:没有办法.办法很多。“差”可有分派的意思。“事缘”或“缘事”俗说事情。

  • 标签: 意思 佛经 事物 办法
  • 简介:<正>古代汉语里有些,其用字很常见,但其冷僻的含义却鲜为人知。后人在解释这些时,多曲之说,一般字辞典也很少收录这些义项。我们觉得应加强对古代汉语僻义的研究,这种研究对训诂学、汉语词汇学的研究都很有用。

  • 标签: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庄子 汉语词汇学 孟子 义项
  • 简介:<正>“聚敛”是多义,古代汉语如此,现代汉语也是如此。可是,新版《辞海》只有一个义项:“剥削;搜刮”。书证也只有两个:《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之聚敛而附益之。”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彤廷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四一六八页)。新版《辞源》也只有两个义项:(一)收集。引《墨子·天志中》及《周礼·天官·太宰》;(二)搜刮财货。引《论语·先进》及《礼·大学》(二五三三页)。这就发生两个问题:(一)《论语》里的“聚敛”是泛指“剥削;搜刮”或“搜刮财物”吗?(二)“聚敛”只是一个单义或是仅有两个义吗?浅见所及,回答都是否定的。

  • 标签: 多义词 古代汉语 论语 现代汉语 两个问题 剥削
  • 简介:演讲离不开事和理,但无论是叙事或是说理,都要演讲者作出评价、阐明观点。演讲又是说的艺术,演讲者不仅要艺术地表达内容,而且要艺术地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让听众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使观点深入人心,实现演讲的目的。因此,如何表明演讲者的观点,是不能不考虑艺术技法的。表明观点的技法多种多样,有时候演讲者可以直接明快地高扬起观点的旗帜;但有时候还可以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这样讲更能引起听众的深思,留下长久的记忆。用不明说、不直说、不白说的“三不法”表明观点,就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 标签: 演讲者 听众 表达内容 观点 说理 目的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外来引入的理据。对外来引入的传统解释一般局限于概念表达层面,但我们发现外来的引入有时不是因为相关的概念表达式缺乏,而是因为与该概念有关的其他语义潜势无法传递。一些外来虽然概念意义和本土基本相同,但它却能生成出本土没有的意义潜势,丰富、细化语义表达。因此,外来与本土词形成了语义互补关系。“粉丝”和“迷”的对比研究表明,认知语义学有关意义潜势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

  • 标签: 语义互补 意义潜势 意义细化
  • 简介:过去对日语接辞的研究,一般主要是对其本身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探讨,而对其上接或下接的词性、词义以及与上下接的接续关系等的研究很少,实际上日语接辞的语义特征与上下接关系很大。本文拟通过分析接尾“めく”的产生、变化以及语义特征,特别是对其上接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日语接尾构词能力的变化起因及上接的制约关系。

  • 标签: 接尾词 接辞 派生词 构词能力
  • 简介:本文从词汇的传承以及译的构成方法两方面调查了从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的日本化学译。调查结果表明,在继承和吸收了“舎密开宗”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化学译,多数属于修饰关系。译的多数是由单字词根或二字词根构成,与前置词根相比,后置词根的种类丰富,造词法也更为发达。这也是导致具有修饰关系的译词数量偏多的主要原因。以词根基础的造词方法,是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翻译外国词汇的主要方式,特别在翻译近义词较多的专门术语中运用得尤为明显。

  • 标签: 近代 科学译词 中日词汇交流 构词法
  • 简介:文章以“采取”“采用”“采纳”例探讨同义束之间的关系,从的意义、语法功能、语体特征三个方面的接界入手,显示同义用法的区别,揭示同义的动态使用特征。

  • 标签: 采取 采用 同义词束 语体 阶列
  • 简介:文章首先分析了中日同形的形成过程和形式异同,然后找出《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033个甲级中658个汉日同形,从形意、色彩、词性等方面对汉日同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以日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词汇时,同形同义习得无难度,同形近义词和同形异义应作为习得的难点和重点。

  • 标签: 同形词 负迁移 偏误
  • 简介:双语词典释义的实质是提供词目在目的语中的对等,对等通常是以近义词的形式呈现,因此有必对对等进行辨析,帮助词典使用者选择合适的词语。在研究对等词表征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内向型汉英词典对等辨析的优化模式。

  • 标签: 对等词 内向型汉英词典 双语词典
  • 简介:《谈新诗》讲稿是废名为中国新诗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其新诗观的集中体现。废名提出“新诗应该是自由诗”,强调了“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这一诗论核心;在诗质方面,重视“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要求新诗要有“当下完全”的诗情,推崇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融合。废名对众多新诗进行了个性独到的评述.还以创作实践来印证自己的诗学观点。总结出了“写实”的写作方法。虽然其诗论的有些偏颇之处仍有待考量。但废名确实为中国新诗指明了一条可能性的出路。

  • 标签: 废名 《谈新诗》 诗歌理论 新诗
  • 简介:本文以“~客”例,从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的基础出发,借助人民网中相关新闻标题作为语料,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日常语言中常见的家族现象。研究发现,家族的演变发展体现出人类在范畴化世界过程中的原型构建性;这种原型构建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人们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转移而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词义。

  • 标签: ~客 原型 历时语料 家族词
  • 简介:满语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在清代曾作为我国国语,所以满语又称为清语。清代曾用满文书写了大量公文,翻译了大量汉文书籍,也用满文创作了不少文艺历史哲学等方面著作。这些档案文献是我们今天研究满语和历史的珍贵资料。现在,满族已基本上改用汉语汉文,但在黑龙江省边远地区、新疆伊犁地区有数万锡伯族、满族、赫哲族仍在使用现代满语,因此满语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语言。

  • 标签: 档案文献 清语 新疆伊犁地区 历史哲学 活着 固有词
  • 简介:搭配是语言构成的重要规则,也是语料库研究的重点。形容是一种实词,也是搭配研究的重点词类之一。文章一方面对席慕蓉诗做《七里香》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以大型通用语料库COCA和BNC语言研究素材来源,分析rough和tough形容的搭配规则,以探讨席诗中"沧桑"一的英译。

  • 标签: 搭配 语料库 形容词 席慕蓉诗歌《七里香》
  • 简介:词根是复合的组成要素。中日词汇中都存在由汉语词根构成的复合。这些复合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汉语词根在复合中的作用、价值等不尽相同。从这些不同点可以管窥中日词汇中由汉语词根构成的复合在构词方式上的不同。

  • 标签: 复合词 词根 汉语词 词汇 构词方式 相同
  • 简介:摘要词语的语义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语义色彩的偏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语内部色彩的历史变化,对因组合而引起的词语色彩偏移的研究比较少。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组合结构引起的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中性词语,以图对词语色彩的研究有所贡献。

  • 标签: 中性词语 感情色彩 偏移
  • 简介:台中方言的中性问句是多型并用、类型混杂的。在分类的第一个层次上,“VP-neg-[VP]”与“k—VP”以及二者的混合型格式“k_VP—neg”型并存;在分类的第二个层次上,主流格式是“VP—neg”,但是有少数动词的中性问可以是“VP—neg-VP”;在分类的第三个层次上,主流的格式是“VO-neg”,但有少数动词的中性问可以是“V-neg-VO”。台中方言中性问句的另一个特点,是疑问的焦点在情态而不在VP,这符合闽语的普遍特征。

  • 标签: 台中 方言 疑问句 中性问
  • 简介:《左传》“今京不度,非制也”中的“制”和“度”虽然可以看作同义,但二者的意义是有显著差异的。它们的差异与其义位的“源头”有关,这可以从各自的词义引申系列观察到。“制”“度”的句法组合关系明显不同正是二者意义有别的反映。虽然在历史发展中二者出现“浑言不别”,但从作为语素参与构词来看,二者的意义差别依然存在。同义的辨析不能仅仅孤立地从“意义”上看所谓的“细微差别”,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放到词汇系统中以及通过观察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的运用来确认它们各自的价值(value)。文章试图通过一例个案,探讨古汉语同义辨析的各种途径,通过语言事实的描写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两个同义在源头、句法组合关系、作为语素参与构词及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差异。

  • 标签: “制” “度” 词义引申 句法位置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