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人为因素致血液透析机报警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高透析成功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4月血液透析期间贝朗dialog血液透析机发生报警的82例患者,共进行血液透析2892例次,对人为因素所致报警原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结果出现报警1357例次,人为因素所致421例次,其中压力报警182次,占43.23%;空气报警92次,占21.85%;电导度报警79次,占18.76%;其他原因68次,占16.15%。以上报警均被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在5s~3min内找出原因给予针对性处理措施后,血液透析机正常工作,均未对患者造成损伤。结论透析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最大限度降低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报警,以免影响患者情绪,保证透析顺利进行。
简介:能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比拟的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预期耗资30亿美元,历时15年。该计划从动议到实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84~1989)。其主要内容是:基因组作图和顺序、信息和材料的管理、实施和管理的战略。(1)基因组作图。有两大类人类基因组图谱: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遗传连锁图谱主要通过家谱分析和测量不同性状一起遗传(即连锁)的频率而建立的。物理图谱是通过对构成人类基因组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化学测度而绘制的。它包括限制酶切图谱、排序的脱氧核糖核酸克隆库以及对表达基因或无特征(功能不清)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低分辨图谱。所有图谱的目标都是
简介: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首先提出的。它是一项希望解开人类生老病死的奥秘,并彻底破解控制各种疾病基因密码的国际科学研究工程,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1988年,美国全国卫生协会和能源部开始组织和实施这项计划,1990年10月正式启动,耗资30亿美元。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万~10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初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并期望通过分析每个人类基因的功能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使医学专家们了解所有疾病的分子结构,从而在根本上获得治疗的方法,进而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最终解开人类生命的奥秘。
简介: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人稳定增长,2013年计划投入资金170亿元。科学基金目前共收到各类申请15.8万余项,预计今年安排资助计划238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在5月28日举行的基金委七届一次全委会上表示,科学基金将继续以70%以上的经费支持学科覆盖广泛的项目类型,鼓励自由探索,为创新驱动发展夯实科学根基。同时鼎力扶植创新人才,拓展开放合作,增强中国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杨卫指出,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阶段,科学基金要放眼世界,在全球创新网络重构、科技版图再造过程中,引导我国科学家坚定创新自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争取若干领域早日成为国际“领跑者”。
简介:本文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同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结合,对颠茄粉末药品进行无损非破坏定量分析,建立了最佳的数学校正模型。讨论了光谱的预处理方法和主成分数对PLS定量预测能力的影响,并对预测集样品含量进行预测,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简介:本文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同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结合,对青霉素V钾粉末药品进行无损非破坏定量分析,建立了最佳的数学校正模型。讨论了光谱的预处理方法和主成分数对PLS定量预测能力的影响,并对预测集样品含量进行预测,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在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应用价值并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以及脑脊液检查。分别比较两组脑电图异常率情况以及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情况。此外,根据患者是否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分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40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70例。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轻度异常率为0.00%(0/110),明显低于常规脑电图组的10.91%(12/110),而脑电图重度异常率与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6.36%(51/110)、56.36%(62/110),均明显高于常规电脑组的25.45%(28/110)、16.36%(18/11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脑电图监测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真阳性以及真阴性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常规脑电图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57.50%、60.00%、59.09%,均明显低于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的85.00%、84.29%、84.5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应用于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可作为临床治疗预后的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为了优化可用于保持绿色荧光蛋白(GFP)发光特性的理化条件,本文采用不同离心转速、温度、pH分别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表达GFP的HepG2细胞进行处理,然后在荧光酶标仪测定细胞荧光值。结果表明:转速从1000r/min提升到10000r/min,作用时间从5min到15min,GFP的发光度变化也停留在4个百分点之内;在-70℃~50℃这个范围内不会明显的破坏GFP的发光特性,但当温度达到90℃时GFP的发光明显减弱,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发光越弱;当pH由2~12的变化过程中,GFP的发光度也由弱变强再变弱,时间越长对GFP的破坏越大,发光度值也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