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编者:时间回到1990年,吴文光先生拍摄的纪录片《流浪北京》开辟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先河,其中记录的几位年轻人后来的时间里大多离开了圆明园,圆明园成为了一代艺术家的群体记忆,
简介:
简介:对于数码相机像素数的飞速提高,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如果哪一年数码相机的像素数没有翻番。反倒让人觉得有些不正常。从早期的35万像素、80万像素到曾经流行的200万像素再到最近出现的600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像素数增长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很多厂商把竞争的目标盯在像素上面,于是使得众多消费者在选择数码相机的时候也仅仅看重像素数这个指标。那么,对像素数的“偏爱”是否能让用户得到适用的数码相机呢?
简介:上期卷首语谈到对新锐摄影的评价期待一种穿透艺术史的眼光,是因为红新锐摄影实践中,确有一些作品与艺术史保持着创新性互动关系,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创作是在“探索摄影之可能性”的招牌下玩点子、抖机灵。
简介:本刊2004年10月号刊登的“存储卡毁灭性测试”一文广受读者好评.激动之余.我们想到拿每人都有的摄影包来做同样的测试可能也很有趣。
简介:段琳琳(以下简称段)《中国摄影家》杂志1988年创刊.想请您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朱宪民(以下简称朱):1988年之前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杂志的图片编辑,主要负责处理杂志来稿、编辑摄影作品等。198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摄影艺术研究室,我就从《中国摄影》杂志社调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
简介:影友可以通过这个面板对自己手里的相机进行严格校正,然后把校正结果存储下来,对所有用这台机器拍摄的照片,都可以应用这个校正值。
简介:对于现代性的探讨,其切入点林林总总,目的似乎都在丰富以至于颠覆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后起的东方国家,作为意识形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现代性的进入、接受与变形,其复杂性更是吸引了许多东西方学者投注精力展开深入研究。这样广泛的学术兴趣,令到对于现代性的看法愈形复杂,也出现了所谓另类现代性的看法并进而引发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
简介:“中国摄影家大PK”山东招远站的活动与前几次相比又有一层新的意义,即此番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的加盟。以摄影创作与研究而立意的“中国摄影家大PK”,因女性的参与,就比以往的活动多了若干观照的维度,多了些可资比较的意义。此站仍遵循以往的基本规则,摄影家们自行选择拍摄题材,独立制定拍摄计划,并且自己安排拍摄时间,各自前往拍摄地点。
从摄影到整体艺术——高波谈欧洲摄影博物馆展览《高波|谨献》
手机对手机来面对“面”—虹软移动互联网图像整体解决方案介绍
打破“像素论”的束缚——如何综合评价数码相机的成像素质
可能性的“坑”有多深
摄影包毁灭性测试
始终坚守学术性和专业性——访《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始人朱宪民
Camera Raw辅助性面板使用方法
地形学、现代性与身份认同建构
人民性,诗性——在招远的摄影创作方式及照片的表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