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有限元方法被用于探索切牙瓷贴面的应力分布,分析当应用边端覆盖及存在牙体缺损时(冠折),切腭边缘线的设计。方法和材料观测用8种不同的瓷贴面设计对完整的或折断的切牙进行的修复,腭侧边缘设计为对接、延伸无角肩台等不同形式。复制一切牙颊舌向切片模型,并用2维有限元对其应力分布进行评价。在腭侧切嵴上加载一50N的水平力,以模拟最大功能负荷,并计算腭面正切应力。结果在切腭修复边缘区域可检测出明显的应力差异,具有少量切端覆盖的修复边缘(对接或小无角肩台)存在较低的拉应力或均匀的压应力。当修复体采用延伸无角肩台至腭凹部位时,遭受高拉应力。如牙齿有中度冠折(切1/3)或重度磨耗,应用对接边缘可限制瓷向腭侧的延伸,因而可减少修复体界面的应力量。如牙齿重度冠折(切2/3),无论采用对接或浅无角肩台,当其位于光滑凸起的舌隆突上时,修复边缘都只遭受低拉应力。结论由于矿化牙结构本身存在的几何外形及自然弹性模量,当对牙进行资贴面修复时于腭凹部易形成拉应力集中。长无角肩台延伸至腭凹部位是不适当的,因为相对薄层的瓷将位于最大的拉应力区。尤其在中度冠折和重度磨耗时浅无角肩台或对接边缘设计应被常规采用。
简介:目的:探讨将数码摄影和Photoshop用于前牙美学修复前设计的临床效果和指导意义。方法:选取100例要求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为利用Photoshop进行修复设计组,对照组为常规修复设计组。实验组于修复前拍摄数码照片,并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出预期效果图,经与患者沟通和调整后将二者传递给技师指导最终修复体的完成;对照组常规修复设计完成最终修复体。利用满意度评分表进行包括修复体形态、颜色、切端半透明性、表面结构和个性特征在内的满意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对修复体形态和表面结构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修复体颜色、切端半透明性和个性特征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hotoshop预期效果图可快速、直观地增进患者对修复后效果的理解,提高医患沟通的有效性,并能指导技师制作出更完美的修复体。
简介:当病人的基牙相对完好且不适于种植修复时,树脂粘结桥(RBFPDs)是一种值得考虑的修复方法。但是,由于长跨度树脂粘结桥较单桥体树脂粘结桥的修复成功率低,对于2个或更多牙齿缺失的病例,传统树脂粘结桥修复的预后不佳。通过使用改良的非刚性连接体可以减少基牙间与固位体脱粘有关的有害应力,从而很好的提高长跨度树脂粘结桥的成功率。对于这样的长跨度修复体,应使主固位体至少包绕基牙3个面或者预备对称的轴向沟槽以达到辅助固位的目的。连接体应允许基牙间水平向和垂直向运动,这样固位体会具有更好的抗力形和固位形,应力减少,而且辅固位体不会脱粘。非刚性连接体自上而下的就位方式和阴型一主固位体的联合应用对于修复体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由于主固位体遭受大载荷而脱粘,修复体可以被容易的取下并重新粘结。
简介:目的:评估数字化微笑设计(digitalsmiledesign,DSD)在上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需要上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在DSD设计指导下进行修复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修复治疗。记录两组临时/最终修复体调改时间,采用Kay牙齿美学分类及患者对最终修复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临时/最终修复体临床调改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按照Kay牙齿美学分类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结果进行美学评估,试验组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DSD在上前牙美学修复中可以帮助医技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牙齿动态美学信息,便于医患沟通,指导整个治疗流程,有效缩短临床操作时间,提高修复美学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以赝复体为指导的义耳种植术前设计与修复。方法:采用螺旋CT对1名右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颅颌面三维重建,Geomagic软件中行虚拟残耳切除,获得种植导板并确定赝复体的位置。利用导板定位行残耳切除术及种植体植入术,制作卡杆附着体及树脂支架。采用三维光学扫描仪进行面部的三维成像,将CT数据和三维数据拟合,获得最终义耳赝复体的三维模型数据,通过选域激光烧结技术制作义耳蜡型,并翻制成硅胶义耳。结果:最终完成的义耳赝复体与种植修复前的赝复体形态位置完全一致,组织面与缺损区表面完全贴合,其形态、高度与对侧完全一致,患者对颜色、外观非常满意。结论:基于赝复体指导的义耳种植术前设计与修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理念,值得在颜面部缺损赝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室体外模拟咀嚼力疲劳负荷来研究改良设计后的树脂粘结固定局部义齿(RBFPD)抵抗脱位的能力,以及不同粘结剂对于固位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每个样本组由1颗前磨牙和1颗磨牙组成,2个离体牙间留出相当于1颗磨牙大小的间隙。样本分为5组。第1组样本按照传统RBFPDs进行牙体预备,包括领面沟、He支托窝和舌侧翼板。第2组和第3组按照带有固位槽的改良设计进行牙体预备。第4组只预备固位槽。第5组除了以嵌体洞型替代固位槽以外,其余设计与第2和第3组相同。制做铸造支架,组织面酸蚀。第1、2、4、5组样本以Cement-It作粘结剂,第3组用Panavia21粘结。第2、3、4组的固位槽洞型用复合树脂修复。样本保存在水中作230000次压力负荷循环,频率为4Hz。在拉力负荷下铸件与基牙分离。结果平均分离力大小:第1组=361N,第2组=525N,第3组=562N,第4组=449N,第5组=417N。第2组和第3组明显高于第1组和第5组。与第1组相比,第2组和第3组铸件分离时还伴有较高比例的基牙断裂。第2、3、4组样本较少发生粘结失败。结论第2和第3组改良设计的RBFPD的固位性较好。改良设计的RBFPD抗脱位能力增强与铸件面积或树脂粘结剂类型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和铸件与固位槽复合树脂修复体之间的机械锁结有关。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人多数牙列缺损的临床修复体会,探讨老年患者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方法:对276例老年多数牙列缺损患者分别设计殆垫式、连续卡环式、连续卡环加胎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其中179例余留牙有残根、残冠患者,先作根管治疗,然后按以上形式设计覆盖式可摘义齿。对修复效果作戴修复体时及戴后3月、3年随访,标准分为好、差两个等级。结果:276例复查结果:满意度调查,好均为100%,(P〉0.05)。咀嚼功能检查,戴后3月,好为100%,3年好为99.3%,(P〉0.05)。基牙牙周情况检查,戴后3月,好为100%,3年好为97.1%,(P〉0.05)。结论:对老年人多数牙列缺损患者,应根据患者口腔情况设计最佳个体修复方案,制作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可摘局部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