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损区表现较高经表皮失水率(TEWL),提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否未受累皮肤屏障功能亦受损仍存在争议。目的:与对照皮肤相比,研究AD患者未受累皮肤十二烷基硫酸钠(SLs)渗透性。方法:用角质层(SC)胶带粘贴法评估经皮渗透。将20AD患者和20健康对照前臂中部暴露于1%SLS4h,然后用胶带将SC剥离。测定每个粘贴胶带中SLS量。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推论出扩散系数与水和SCSLS分配系数。结果:两SC厚度相似,但ADTEWL高于对照[x±s分别为8.4±4.3g/(m^2·h)和6.3±2.0g/(m^2·h)]。对照SC厚度和TEWL有相关性,而AD未发现二者相关。SLS通过AD患者未受累皮肤扩散系数比对照高[x±s分别为12.7±5.8×10^-9/(cm^2·h)和6.2±3.0×10^-9/(cm^2·h)],而AD水与SC分配系数较对照低(x±s分别为137±64和196±107)。结论:与正常对照相比,结果显示AD患者SLS透入SC渗透模式不同。这结果说明甚至AD患者未受累皮肤也存在屏障功能改变,强调了保护皮肤和避免接触化学品重要性。

  • 标签: 皮肤屏障功能 十二烷基硫酸钠 正常对照组 特应性皮炎 经皮渗透 经表皮失水率
  • 简介:目的:研究45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心肌酶变化及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和血常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hsCRP、ESR、PCT和血常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心肌酶水平与hsCRP、ESR、PCT和血常规相关性。结果:患者45中有32(71.1%)心肌酶指标升高,其中患者CK、CK-MB、LDH水平均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t=2.71、4.97、7.37,P值均〈0.01);患者LDH分别与hsCRP、ESR、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48、0.40、0.36、0.57,P值均〈0.05),CK-MB水平与hsCRP、ESR、PCT、WB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0.73、0.59、0.68,P值均〈0.05);CK与ESR、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0.42、0.55、0.31,P值均〈0.05)。结论:症状较重急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心肌酶指标异常,且与体内炎症指标存在相关性。

  • 标签: 荨麻疹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红蛋白 乳酸脱氢酶
  • 简介:32男性患者,2前包皮出现处红色赘生物,当地医院按尖锐湿疣给予重组人干扰素每次200U,每周2次,局部皮下注射治疗4个,皮损渐增大。皮肤科检查:包皮部可见蚕豆粒大小、分叶状、粉红色隆起性斑块,质地中等,表面有白色浸渍样改变。组织病理示:乳头瘤状增生,皮表多处V形区域内较多角化不全,无颗粒层,棘层肥厚,表皮浅表有较多中性粒细胞移入,表皮突延长、交联;真皮乳头内较多泡沫样细胞,小血管扩张、充血,散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疣状黄瘤。

  • 标签: 疣状黄瘤 包皮 病理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46。主因右侧鼻腔外侧缘赘生物15d,于20108就诊。患者15d前右侧鼻腔外侧缘出现赘生物,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个月前双足跖曾出现红斑、脱屑,自行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无明显好转。随后双手出现类似皮损,未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介入治疗史等,有数次冶游史。其配偶未来我科就诊。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鼻腔外侧边缘见蚕豆大小扁平丘疹(图1a),双手掌、双足跖可见铜红色圆形、弧形斑疹,边缘附黏着性鳞屑,似领圈样(图1b,1c)。肛周可见2枚黄豆大小粉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晰,基底无明显红晕,表面湿润呈细颗粒状,无糜烂、渗液,质地较柔软(图1d)。鼻部及肛周皮损行醋酸白试验颜色改变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血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阴性;钳取右侧鼻翼及肛周皮损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乳头瘤病毒(HPV)阴性。患者拒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二梅毒。治疗:长效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3个月后复诊,RPR滴度1∶4,临床症状基本消退。随访20129,复查RPR阴性,TPPA阳性。

  • 标签: 梅毒 扁平湿疣
  • 简介:17已达到所谓神经毛囊性错构瘤诊断标准(明确S100+除外)孤立性鼻肿瘤,与7来自类似医疗机构典型毛盘状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化比较。S100-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和毛盘状瘤都表达同样CD13+/CD34+纤维细胞性免疫表型,而不共同表达神经性/神经周围性(S100、神经微丝、上皮膜抗原)、肌原性(结合素、钙结合蛋白、肌肉特异性肌动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或黑素细胞性(S100、HMB45、NKI/C3、MelanA)表位。除外后者具有高度特征性束状组织细胞性纤维细胞基质外,组织病理学上,毛盘状瘤与S100-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形态学上具有明显相似之处。作者推论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和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是种单错构瘤实体形态学上异型,其中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占据了这种形态学谱端。这种疾病既往被认为是神经毛囊性错构瘤,仅仅除了独特伴有由CD34+纤维细胞组成、明显组织基质细胞性毛盘状瘤。作者因此提议以新术语———梭形细胞主导毛盘状瘤(SCPT)命名形态学上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病谱中这特殊变异型。梭形细胞主导毛盘状瘤:种既往考虑...

  • 标签: 毛盘状 状瘤 主导毛盘
  • 简介:45男性患者。外阴及股部红斑、丘疹1个,曾被当地医院误诊湿疹及股癣且治疗无效。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TP-Ab)123.45COI,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64。确诊梅毒,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后皮损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误诊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73。主因四肢、躯干水疱伴微痒3d,于201231日就诊。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散大小不等水疱,伴微痒,未予重视。此后皮损逐渐增多,门诊以大疱性类天疱疮收入院。既往史:肾移植术后11,长期服用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早晨服750mg,晚上服500mg)、他克莫司胶囊(0.5mg每日2次)及泼尼松片(5mg每日1次)。高血压病病史20余年,规律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四肢、躯干数十个黄豆大小水疱,疱壁紧张,部分为出血性,尼氏征阴性(图1a-1c)。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WBC3.3×109/L[正常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1%(50%~70%),淋巴细胞百分比15.8%(20%~40%)。

  • 标签: 带状疱疹 类天疱疮
  •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性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种永久性减少腋汗好方法。方法:这是某大学皮肤科进行前瞻性、开放、非随机治疗性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中央切除小块椭圆形与皮纹平行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腋汗症患者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患者8处腋部皮损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直维持。5患者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5mm厚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皮肤内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性汗腺切除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性减少腋汗最安全方法之

  • 标签: 治疗性试验 组织学分析 皮肤切除 腺切除术 腋汗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报告ALK阴性系统型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1患者,38。因全身丘疹、结节4个,加重伴发热7天就诊。皮肤专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见散分布数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最大直径3cm,边界清,部分丘疹破溃后溢脓,愈后遗留色素减退性疤痕。右颏下、锁骨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发性皮下包块,最大直径3cm,界尚清,无压痛,活动度可。全身PET-CT示:全身多处局部皮肤增厚代谢活跃,多发淋巴结代谢活跃,广泛骨病灶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左颈部皮损病理检查:真皮血管,汗腺小皮神经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少许细胞有异型性,抗酸染色(-),PAS(-)。免疫化:CD30、CD3、CD4均(+),TIA-1、CD8、CD20均(+-),CD79a、CD56、ALK均(-)。左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镜下见多形大细胞与大量炎症细胞混杂浸润,细胞体积较大,具有明显异型性。免疫化:CD30、CD2、CD43均(+),CD20、CD3、CD15、CK、ALK均(-),Ki-67(+约30%~40%)。病理诊断:ALK阴性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断:ALK阴性系统型变性大细胞淋巴瘤ⅢB型(累及皮肤)。

  • 标签: ALK阴性 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2个24天。主因颈部、腋窝、肛周红斑、糜烂20余天,于201085日来我科就诊。患儿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腋窝、肛周出现皮疹,在外院按"湿疹"、"粟粒疹"治疗

  • 标签: 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感染 间擦疹 婴儿
  • 简介:随着蛋白质学研究在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深入开展,蛋白质学研究观念被越来越多皮肤病研究者所接受,与之相关研究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应用于皮肤病发病机制、诊断方法、预后判断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当中,本文就目前蛋白质学方法皮肤科研究领域中应用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皮肤病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湿疹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周期。方法对175急性湿疹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5患者中男81,94,平均发病年龄(45.98±21.79)。其中首次发病者57占32.55%,属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者118占67.45%。其中19(10.86%)认为有明显诱发因素。有25患者(14.28%)曾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渗出物细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复方甘草酸苷总体治疗周期与糖皮质激素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起效时间相对较慢。结论急性湿疹患者常有慢性湿疹病史,多无明显诱因,常伴随皮肤细菌感染。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湿疹疗效确切,患者住院时间与糖皮质激素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急性湿疹治疗方法之

  • 标签: 急性湿疹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患者,14,左大腿皮肤肿物6。皮肤科情况:左大腿见10余个绿豆花生大小浅黄白色丘疹、结节,成簇分布,排列不规则,范围约12cm×8cm,皮损表面皮沟加深,质软,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皮突延长。真皮胶原纤维束轻度粗大、疏松,真皮中上部见团块状、条索状分布成熟脂肪细胞,真皮乳头及脂肪团块中毛细血管增生,周围稀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诊断:浅表脂肪瘤样痣。

  • 标签: 浅表脂肪瘤样痣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16,主因左小腿淡褐色及皮色丘疹、斑块和结节5就诊。5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小腿出现淡褐色及皮色丘疹、斑块,渐增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以治疗,于20079我院就诊。

  • 标签: 脂肪瘤样 浅表性
  • 简介:43男性患者,双手多发结节20余天,全身泛发性斑疹5d。曾于当地医院误诊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瘤、寻常疣。液氮冷冻治疗无效。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1:12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最后诊断:二梅毒。注射用苄星青霉素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误诊
  • 简介:乳房外Paget病(EMPD)是种罕见,发生于乳房外种表皮内存在Paget细胞湿疹样癌。可发生于外阴、阴囊、腹股沟、阴茎、肛周等大汗腺丰富部位,常常与表皮内肿瘤和内脏肿瘤有关,由于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病理上应与Bowen病,浅表型恶性黑色素瘤区别,发生于外阴乳房外Paget病临床上更易误诊湿疹,脂溢性皮炎。本文介绍了2被误诊Paget病,同时复习了国内外有关本病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 标签: PAGET病 湿疹样癌 误诊 乳房外PAGET病
  • 简介:目的选择具有抑制小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中药,组成复方茯苓汤用于治疗湿疹,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湿疹患者582,复方茯苓汤每日1剂,水煎服2次.以小鼠二硝基氟苯(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其耳厚度、重量、真皮炎症细胞数和血清某些细胞因子白介素-1、2、6、GM-CSF影响.结果临床观察显示582患者服复方茯苓汤后,治愈307,显效152,好转96,无效27.实验结果显示复方茯苓汤有抗Ⅳ型变态反应作用,可下调白介素-2、6.结论复方茯苓汤治疗湿疹有明显疗效,其治疗湿疹有效可能与抑制Ⅳ型变态反应作用有关.

  • 标签: Ⅳ型变态反应 复方茯苓汤 治疗 湿疹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