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2009年各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9865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6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8%,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57人次,占59.38%,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发热反应34人次,占35.4%,以输注红细胞引起为主,负荷过重1人次,占1.04%,其他反应4人次,占4.17%。结论: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及输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目的:评价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式自体输血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采用ANH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余46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血液稀释前后动脉血pH、PaO2、PaCO2、HCO3-、碱剩余(BE)、血乳酸(LAC)等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h、术后24hHb、Hct、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血液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1)观察组血液稀释前后pH、PaO2、PaCO2、HCO3-、BE、LAC等血气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2)观察组术后1h的Hb、H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24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hPT、APTT、INR明显延长(P〈0.05),术后24h恢复正常。(3)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h和24h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CRP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异体血输注例数和异体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异体血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Ax是一种罕见的ABO亚型,其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以一个Ax亚型家系和一个无关的Ax亚型献血者个体为对象,研究中国人群Ax亚型的分子基础。方法ABO血清学定型、血浆N-乙酰-D-半乳糖胺基转移酶(A酶)活性测定、ABO基因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PCR扩增、基因克隆和测序分析。结果DNA克隆和测序分析显示,家系先证者和无关献血者个体的ABO基因分别为A/O01和A/O02基因型,在第7外显子均存在426G〉C杂合突变,导致N-乙酰-D-半乳糖胺基转移酶的氨基酸发生M142I改变。在120个正常样本中未检出此突变。结论ABO基因426G〉C突变导致的N-乙酰-D-半乳糖胺基转移酶第142位氨基酸置换改变了酶的保守区域,从而降低了酶的催化活性,导致Ax表现型。本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BPC)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的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的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及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的回升;BPC的回升与PAIg水平的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309例肿瘤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①输血2~3次的肿瘤患者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4~8次的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4~8次的患者(P〈0.05)。②输血2~3次的176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4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输血4~8次的133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3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9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配血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注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和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输注效果、病死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输注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及效果不佳的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住院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的输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输血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06-2016-12首次诊断的84例MM患者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42例)和非输血组(42例)。观察各组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输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比非输血组患者低。输血组患者硼替佐米的使用率更高。单因素分析中采取输血的患者PFS更低;年龄、ISS分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β2-MG、血清钙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和PFS的共同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高龄(≥60),高血清钙(≥2.75mmol/L)是影响MM患者OS的危险因素,高血小板水平(≥100×10^9/L)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的保护因素。Ig分型和沙利度胺应用是MM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输血不是MM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OS和PFS。输血不影响MM患者的PFS以及OS,不是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2例经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和脑保护剂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特性,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经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患者全血高切黏度(P=0.0008)、全血低切黏度(P=0.0009)、血浆黏度(P=0.0008)、红细胞压积(P=0.0351)、血沉(P=0.0093)、全血高切还原黏度(P=0.0007)、全血低切还原黏度(P=0.0008)、红细胞聚集指数(P=0.0075)均显著降低,治疗总有效率达87.5%。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疗效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行自体血回输的64例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的相同或类似类型急诊手术患者62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24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含量(CaO_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_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静脉血氧含量(CvO_2)、氧摄取率(ERO_2)、血乳酸浓度(aLac、vLac)的变化以及术后红细胞变形指数(RCDI)、全血及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含量。结果:①术后观察组PaO_2、CaO_2、PvO_2、SvO_2、Cv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术后24h观察组ERO_2以及aLac、vLa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观察组RCDI为0.143±0.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68±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及红细胞2,3-BPG含量分别为(2.51±0.20)μmol/ml和(4.39±0.41)μ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5±0.17)μmol/ml和(3.27±0.34)μmol/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即刻为患者提供完全相容的血液,迅速补充血容量,明显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和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异体输血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及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40例,血红蛋白65-75g/L,其中对照组患者20例,不给予输血治疗,试验组患者20例,给予输注少白红细胞2-4U,并分别于输血前、输血后1d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IgG、IgA、IgM、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NK细胞、CD3^+、CD4^+、CD4^+/CD8^+较输血前显著减少(P〈0.05);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IgG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A、IgM变化不显著(P〉0.05);输血前、输血后1d2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异体输血对纠正患者失血性贫血有疗效,但对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对于异体输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