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骨组织的结构极为复杂,包含矿物质和不同的有机物质,其中包括胶原。I型胶原是骨骼中的主要蛋白质,在软骨中存在Ⅱ、Ⅸ、X和Ⅺ型胶原。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脆骨病)是最常见的骨基质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几乎所有的病例都存在I型胶原质和量的异常。其严重程度不

  • 标签: 成骨不全 骨组织 发病机制 骨量
  • 简介:在乳腺良性疾病的治疗上,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女性选择创口小、损伤小、美容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的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手术。自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解放军461医院共对200例乳腺良性肿块的353个病灶施行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切术,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 乳腺肿瘤 超声定位
  • 简介:对触诊阴性的乳腺小肿块的定性诊断和切除是乳腺外科的新难题。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手术设备能进行乳腺良性肿瘤的微创切除,同时能获得足够的乳腺组织学标本,为乳腺癌早诊断提供了更好的方法。重庆市长寿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于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应用真空辅助切系统完成161例触诊阴性乳腺肿块切除,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超声引导 真空辅助旋切系统 触诊阴性肿块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能力.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兔骨髓,肝素抗凝,经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MSC,然后在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进行诱导分化,最后对扩增的细胞特征进行鉴定,同时初步研究其体外血管特性.结果MSC每扩增一代,细胞数量增加5~8倍,7.65×103个原代MSCs体外扩增3代即获得1.26×108个细胞.在70%~80%融合时呈现"铺路石"样形态,细胞免疫组化证实扩增细胞表达CD31和yonWillebrandfactor(vWF),具有吞噬ac-LDL的功能,且扩增细胞在体外参与网状血管样结构形成.结论MSC扩增能力强,在体外能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对改良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治疗大面积脑出血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面积脑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36例。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存活率(86.1%)高于传统组患者(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病死率(13.9%)低于传统组患者(3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3d血肿清除率(83.8%)高于传统组患者(72.O%),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6%,传统组为4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较快清除患者血肿,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改良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 脑出血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Mammotome微创切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青春期乳房巨大纤维腺瘤切除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青春期乳房巨大纤维腺瘤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接受Mammotome微创切术(微创手术组37例)和传统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38例)分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8(6—36)个月。对2组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皮下血肿、肿瘤残留、乳房变形、瘢痕大小及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微创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皮下血肿、肿瘤残留等方面较开放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愈合时间、切口长度、乳房变形、术后瘢痕大小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mmotome微创切术用于青少年女性乳房巨大纤维腺瘤切除具有切口愈合快、切口微小、感染几率小、乳房无变形及瘢痕隐蔽等优点,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是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腺瘤患者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 传统开放手术 青春期乳房巨大纤维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北海市福镇老年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海市福镇卫生院收治的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年龄≥60岁,118例)及中青年消化性溃疡(年龄<60≥18岁,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溃疡发病原因、发生部位、溃疡面积及临床表现.结果老年组消化性溃疡患者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比例、胃溃疡的发病率、胃底及贲门溃疡的发病率、巨大溃疡的发生率、腹部隐痛或胀痛、呕血、黑便及无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节律性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老年因基础病及机体生理状况等方面原因,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上接诊时应提高警惕.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老年人 中青年 疾病特征
  • 简介:放射治疗学已有百余年历史,对成年人的癌症来说,放射治疗目前仍是仅次于手术的治愈性手段。放射治疗学家的目的是给肿瘤组织致死性剂量的电离辐射;辐射对DNA的损伤将导致细胞死亡,尤其是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辐射对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影响的差异决定于以下几方面:

  • 标签: 放射治疗 辅助性放射治疗 治疗类型 治疗计划 肿瘤
  • 简介:新发2型糖尿病的强化治疗对新发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含胰岛素泵治疗,我科目前拥有包括Minimed在内的先进胰岛素泵6台)。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缓解新发的2型糖尿痛,使部分患者达到长期满意控制,有些患者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最长者已达3年之久)不需要任何降糖药物。

  • 标签: 2型糖尿病 治疗 胰岛素 强化治疗
  • 简介:静脉采血是协助临床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主要手段,也是临床上基础护理的重要内容。采血时一般患者都选择粗、直、比较充盈的血管,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桡静脉等。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外周血液循环差,血管萎陷、扁平、弹性差,呈条索状,浅静脉消失,此时采血不易抽出足够血量,必须选择较大的静脉穿刺。

  • 标签: 股静脉 穿刺采血 综述
  • 简介: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至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新的治疗途径.然而,潜在治疗靶基因的选择、向大动物模型的过渡以及提高病毒转染技术的效率仍是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仅就目前体内心肌基因转染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基因治疗 基因转染
  • 简介: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由小干涉RNAs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能引起序列特异性的mRNA降解,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本文介绍了RNAi的作用机制,小干涉RNA(smallinterferenceRNAsiRNA)的制备以及RNAi技术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阻断方法,由于我们对RNAi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RNAi技术的应用在方法学等方面尚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 标签: RNA干扰 基因功能研究 基因治疗
  • 简介:许多人儿时把玩过小磁体,隔着障碍物用磁力移动书钉之类的小铁件。磁场力的这种非接触的跨空间作用方式,为各领域进行遥控操作提供了科学基础。随着医学三维影像技术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日益完善的遥控磁导航技术(magneticnavigationtechniques,MNT)正改变着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领域的介入手术操作方式和治疗效果。

  • 标签: 介入操作 导航技术 遥控 应用 心脏 自动控制技术
  • 简介: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一种双链州double-strandedRNA,dsRNA)触发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Post-Transcrip-tiolalGeneS]lendng.PTGS)。自1998年Fire等发现并明确提出“dsRNA介导的RNA干扰”概念后,由此衍生而来的RNA干扰技术得到广泛重视并不断发展成熟,在基因功能。

  • 标签: RNA干扰技术 疾病研究 血液 基因沉默机制 序列特异性 DSRNA
  • 简介: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是许多富裕国家的主要灾难之一。20世纪80年代,冠心病居美国死亡人数及死因顺位前10位死因之首,占死亡人数的24.1%。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0~26/10万。随之而来的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量的不断增加,美国每年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超过100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 导航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 应用 心血管病 死因顺位
  • 简介:精神活动是人脑功能的体现,精神障碍的诊疗靶器官首先应是大脑。所有神经元传递信息以及与其他细胞通信是通过一个电刺激(去极化)从树突经过细胞体传递到突触。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精神障碍 大脑
  • 简介: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超声(EUS)的应用,使得胰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在US、CT、MRI等技术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同时,ERCP和EUS相关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得获取胰液、胰腺细胞或组织标本成为可能,进行胰腺疾病的病理学、细胞学或分子生物学诊断得以实现。从而提高了胰腺疾病的诊断率和胰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水平。

  • 标签: 胰腺疾病 疾病诊断 内镜技术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分子生物学诊断 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