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我院自1999年6月开始对急性脑梗塞病人采用介入选择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内应用尿激酶(UK)疗法,对4例符合介入标准病例应用此法获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诊断标准根据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动脉溶栓 介入溶栓治疗 脑出血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120-CCU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120-CCU模式救治AMI患者69例,分为组(n=51)和非组(n=18);组使用尿激酶150万U,于30min内静脉滴入,12h后给于肝素钠6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续5~7d,每天口服阿斯匹林300mg,3d后改服每天150mg,1周后改为每天50mg,并静脉滴入硝酸甘油7~10d。非组除不使用尿激酶外,其它治疗方法同组。结果:69例中组51例的总再通率为74%;在4h内获治疗者35例;延迟时间为3.1±2.0h;4h内再通率的80%(28/35)明显高于4~6h内的44%(7/16),P〈0.05;组的住院病死率12%(6/51)显著低于28%(5/18),P〈0.05。结论:120-CCU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尽早实施治疗,显著提高再通率和降低住院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120-CCU溶栓模式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分为0~3h,〉3-6h,〉6~12h三组。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96%、74.51%、61.91%。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8.38%)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9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h内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疗法 尿激酶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心房纤颤(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纤功能状态。方法:所有受试对象均在人院时抽取静脉血送检凝血、纤功能指标。结果: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与单纯房颤组(对照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5);而APTT、PT虽短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发病时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反映了这些患者存在凝血、纤功能的紊乱,同时也间接预示凝血、纤指标增高的慢性房颤患者有可能出现脑梗死

  • 标签: 慢性房颤 纤溶 凝血 脑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精制消灵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消灵治疗组60例,对照组52例,治疗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降低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制消灵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并可降低纤维蛋白尿、血浆粘度。

  • 标签: 脑梗死 降纤 疗效 精制消栓灵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相关因素,观察急诊治疗的诊断―用药时间的改善情况及疗效。方法:分别从发病时间(时间窗)、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探讨对治疗的影响,结合诊断―用药时间分析我院治疗的再通率情况。结果:影响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时间窗、年龄、心功能(KillipⅢ级)、non-STE、心源性休克等;急诊科诊断―用药时间为101.9min;再通率为83.3%。结论:急诊科开始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再通率也明显增加,影响最主要的因素为发病时间窗、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提示在二级医院急诊治疗可能是首选措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再通率 急诊科
  • 简介: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IL-8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两组后血浆IL-8水平在后0.5、1、2、4、12、48小时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于48小时达峰值.结论:①IL-8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血浆IL-8浓度能反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与损伤程度.②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血浆IL-8浓度较未灌注者低,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8动态变化及峰值浓度不是判断再通情况的较好指标.

  • 标签: 血浆 IL—8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白细胞介素-8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静脉后24小时内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为依达拉奉注射治疗,试验组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药物治疗均按指南进行。对所有入组患者分别进行入院时、治疗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90天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干预两组患者的NIHSS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90天mRS 0-2分比例低于对照组,预后更好。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疗效显著,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恶化程度,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 标签:   丁苯酞注射液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恶化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情明显好转且无明显后遗症者7例,有轻微后遗症者18例,有明显后遗症者2例。结论:尽早救护脑梗死患者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 标签: 急性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我科在临床中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30例,并与静滴血栓通注射液30例作比较,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皆为我科1999年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8~72岁,平均58±8.4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2岁,平均57±9.3岁。全部为首发,并经CT证实,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纳洛酮治疗 血栓通注射液 住院病人 分析报告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替普酶在急性脑梗塞治疗效果。方法:此次共将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列入研究中,研究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平均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关指标、出血情况、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神经受损对比具有同质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神经受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乐观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治疗有显著疗效,而且用药安全可靠,减小神经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塞 治疗效果 血浆纤维蛋白原 神经受损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静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发病在4.5小时内接受静脉治疗的21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起病3个月后mRS评价临床预后,分为预后良好114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96例(mRS>2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示预后不良与年龄、收缩压水平、基线血糖值、NIHSS评分、后24小时NIHSS评分、ASPECT评分和发病到接受的时间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收缩压水平高,患者时血糖高,ASPECT评分高,发病到接受的时间长和的NIHS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与ASPECT曲线图比较,过高或过低的收缩压可能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提高院急救水平、缩短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可以改善静脉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加味大承气汤治疗里热实证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70例脑梗死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予血栓通、胞二磷胆碱及酌情给予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加味大承气汤,疗程均为两周.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32例、显效28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4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加味大承气汤结合西医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西医治疗.

  • 标签: 大承气汤 治疗 脑梗死 里热证 临床资料 医学
  • 简介:为了观察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剂量对疗效的影响,我院自1998年8月~2000年12月,应用大剂量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并与常规量组对照,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剂量曲 曲酶 治疗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7例,依据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疏血通治疗,观察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事件,并比较。结果两组的临床事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副反应量表评分,分别为(4.58±0.21)分和(13.80±0.47)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出血、寒战,提示为“很可能”,因果评价恶心、血小板升高,提示为“可能”。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疏血通治疗时,可能出现寒战、血小板升高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控制频率及用量。

  • 标签: 脑梗死 不良反应 疏血通
  • 简介:摘要目的科学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CIS)不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治疗效果,为治疗CIS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应用COCHRANCE(包括中国和中国Ccra中心在内的13个中心的50010多人)协作网评价方法对CIS疾病患者的不同药物使用、不同剂量适应以及不同给药途径进行评价。对照组应用后路椎管单开门扩大术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单开门扩大术的治疗方法。结果收集到26个已完成的随机对照实验,其中有15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5个试验比较其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10个试验比较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高剂量治疗组呈现出早期死亡的发展趋势,与低剂量治疗相比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并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药物与高剂量药物在治疗CIS患者中不能够得出更好的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等结论。

  • 标签: CIS患者 不同药物 不同剂量 不同给药途径 溶栓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与梗塞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对39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①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ST段压低I<avL和ST段抬高Ⅱ<Ⅲ以及合并右室心梗者,梗塞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非ST段压低I<avL和非ST段抬高Ⅱ<Ⅲ梗塞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LCA);壁和广泛壁AMI时,STI、STavL抬高,STⅡ、Ⅲ、avF下降者梗塞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AD)近段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观测值均较高.②间壁AMI时,STI、STavL抬高,STⅡ、Ⅲ、avF下降均不能提示梗塞相关动脉为LAD或RCA(P均大于0.05).结论:急性下壁、壁、广泛壁心肌梗塞时体表的心电图与梗塞相关动脉及其闭塞位置有明显相关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 ST移位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亚低温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结果,研究证实,亚低温不但可以减轻脑梗死后的损害程度,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无严重并发症,对于顽固性高颅压患者在进行亚低温的同时,加用冬眠药物,疗效更佳.现主要就缺血后6h内亚低温的脑缺血保护作用综述如下.

  • 标签: 低温冬眠 保护作用 冬眠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合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疗效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情况、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CRP含量较治疗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CRP含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银杏叶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安全有效。

  • 标签: 银杏叶注射液 丁苯酞软胶囊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院急救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121例院急救中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评定结果.结果:心理干预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以及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负性情绪方面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院急救中ACS患者面临的心理应激状态,进行适当的护理、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稳定患者情绪,减轻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

  • 标签: 心理干预 院前急救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患者 心理状态 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