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职业危害指的是劳动者在从事正常的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对身体有害的因素而导致的危害事件,通常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等等。通常发生职业危害事件是由于劳动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因为没有进行正当的防护或者是工作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的职业规范标准工作,从而使劳动者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甚至是死亡。在医院的采血护士是检验科室内需要直接接触就诊人员的一种特殊岗位。采血护士负责采集血样,每天都要与患者的血液、采血针头等进行频繁接触。采血护士很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事件或者是被有病菌的血液感染,导致职业危害事件发生是直接暴露于未知风险当中的。本人根据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就检验科采血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阐述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安全管理在门诊检验科抽血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月我院 1000例门诊检验科抽血室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5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 82.8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5.50%), P<0.0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观察组( 82.80%<95.50%),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门诊检验科抽血室实施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安全事件发生概率,护理满意度高,且感染发生概率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理护理干预在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中的实践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 2019年 6月—— 2020年 6月在我院检验科静脉采血的 20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各有 100例患者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采血前的焦虑评分、晕针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研究组患者的晕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在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缓解,同时有效减少患者晕针情况的发生,促进静脉采血工作的顺利、有效完成,应该在以后的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理干预在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50例,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例数为5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晕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中采取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不良事件,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小儿在检验科采血室护理中,实行无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干预,对其影响作用进行分析讨论。方法:以抽样的方式在我院从2021年2月份至2022年2月份检验科采血室接诊的小儿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的方式分为两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35例患者取名为参照组,实行健康教育模式的35例患者取名为研讨组,对两组采血小儿患者的疼痛行为反应评分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研讨组小儿患者的疼痛行为反应评分实行无痛护理管理模式后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小儿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两组之间的护理效果差距较大P<0.05有研究价值。结论:通过对采血小儿患者在护理中实行无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干预,患者的疼痛行为反应评分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值得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检验科采血室小儿静脉采血中开展无痛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中病例筛选为我科检验科采血室接收的小儿静脉采血患儿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开展无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采血依从性以及家属配合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患儿的采血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以及采血不良反应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检验科采血室小儿静脉采血中开展无痛护理管理模式,可使临床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患儿的采血依从性和家属配合度,减轻患儿采血疼痛程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采血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的耐药程度。方法:采取回顾式分析方法,对我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培养的上万份样本进行相关因素的检测,探讨影响微生物培养质量的具体原因,了解病原菌的耐药程度。结果:本次研究认为影响临床微生物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包含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人员因素,具体培养的准确率达到82.08%,符合质量规范的相关要求。在所有样本的类型当中,痰液样本受到的影响最少准确率最高,病原菌耐药程度按照类型来进行划分。结论:开展综合质量监测,做好规范性存储,提高采集的精准程度,可以减少外部和内部环境,对于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培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未来需要着重提升操作人员的规范化技术水平,以改善科室管理的质量。
简介:目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FMEA)提高三级医院细菌培养标本检验前的质量管理。方法成立院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对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中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风险评估,通过FMEA分析法确定5项影响质量的失效因子为高风险因子,制定改进措施,比较FMEA实施前后风险优先指数值(riskprioritynumber,RPN)及标本不合格率。结果FMEA实施后,标本检验前质量管理5项失效模式的RPN值均显著下降;标本不合格率由0.085%降低到0.046%。结论将FMEA应用于标本采集与收送流程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标本检验前合格率,确保检验分析质量,提高医院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