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糖类脂类代谢的关系。方法:通过选取2019年4月1号至30号飞机维修体检人员4394人,通过血清学方法将其分为幽门阳性组和幽门阴性组,比较两组血糖血脂检出阳性率,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选取216人同时做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率。结果:①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31.1%,血糖阳性率为9.4%,血脂阳性率为54.7%;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的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均P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剂剂量优化与成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头颈部CTA随机分为A、B2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65~90m1)与优化剂量(46~50m1)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利用原始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从而对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A、B2组全程血管内浓度曲线波动甚微、形态基本一致,主观判断无明显差异,优化方案组能有效消除头臂静脉高密度伪影干扰,显著提高颈部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的显示能力,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远侧段图像质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颅内静脉显影淡、动脉显示质量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16层螺旋CTA对比剂剂量优化方案,能够明显减少上腔静脉、颅内静脉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简介:【摘要】分析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以本院 2018 年 2 月一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240 例肝硬化患者为观 察对象, 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分作六组:A 组:40 例血瘀阻络型,B 组:40 例肝气郁结型,C 组:40 例脾肾阳虚型,D 组:40 例脾 虚湿盛型,E 组:40 例肝肾阴虚型,F 组:40 例湿热内蕴型,均予以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六组超声特征。结果:六组肝右叶前后径、 最大斜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A 组患者肝左叶的上下径明显低于 B 组及 E 组,且 A 组脾脏厚径及长径比 B、C、 D、E、F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F 组门静脉主干内径明显低于 A 组、C 组及 E 组患者,A 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低 于 B 组,且 A 组、C 组患者门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比B 组及 F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六组患者脾静脉的主干内径、 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速度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特征存在相关性,通过结合门 静脉参数及超声图像,可为肝硬化病情评估及中医证型提供判断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的X线表现、MRI征象与各分子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MRI征象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LuminalA型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76.5%(26/34),MRI肿块样强化比例为70.6%(24/34)。LuminalB型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55.6%(10/18),不对称和结构扭曲比例为27.8%(5/18)。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过表达型X线显示钙化比例为91.3%(21/23),MRI非肿块样强化比例为78.3%(18/23)。三阴性乳腺癌X线显示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93.8%(15/16),MRI上此15例均为肿块样强化,无一例表现为单纯钙化。动态增强曲线类型与免疫组织化学亚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各分子亚型影像学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分析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胸部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60例,均行超声心动图及胸部CT检查。由2位影像医师共同测量主肺动脉直径(MPAD)、右肺动脉直径(RPAD)及左肺动脉直径(LPAD),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结果:2种检查方法MPAD、RPAD、LPAD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MPAD、RPAD、LPAD的CT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COPD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疾病,胸部CT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能够准确作出诊断与病情评估。
简介:目的:探讨低位梗阻性黄疸超高场强MRCP表现与中医黄疸分型的关系,寻求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可视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低位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RCP图像,并由高年资中医医师对其辨证分型,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主证黄疸黄色鲜明,伴身热,口苦,苔黄腻,脉弦数。阴黄主证黄疸黄色晦暗,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缓无力。在3D-MRCP图像上测量胆总管扩张的宽径,并对梗阻的影像征象进行分型。采用校正x2检验和Fisher精确法比较阳黄、阴黄在胆管扩张程度与影像征象改变方面的差异,以PC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0例中阳黄50例,阴黄20例。阳黄和阴黄在肝外胆管扩张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黄以轻度和中度多见,阴黄以重度多见。倒杯口征和鼠尾征与阳黄关系密切,双管征、四管征、截断征与阴黄关系密切。阳黄以胆管结石和胆管炎为主,阴黄以肿瘤为主。结论:超髙场强MRCP图像质量髙,黄疸患者肝外胰胆管扩张程度等与中医黄疸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简介: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associatedwithXp11.2translocation/TFE3genefusion,Xp11.2/TFERC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Xp11.2/TFE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或信号特征及均匀性、强化程度、强化特征、有无包膜、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果:该研究1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4∶10,其中CT发现9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发现5例。病灶大小为1.8~11.8cm;9个病灶(64.3%)呈圆形或类圆形,5个病灶(35.7%)呈不规则形;12个病灶(85.7%)密度/信号不均匀,2个病灶(14.3%)密度/信号均匀;10个病灶(71.4%)伴出血;8个病灶(57.1%)伴有坏死或囊变;13个病灶(92.9%)强化不均匀;11个病灶(78.6%)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3个病灶(21.4%)低于肾皮质和肾髓质;MRI发现的5个病灶均有包膜。结论:女性多见、中等血供、具有不均匀性和存在包膜是Xp11.2/TFERCC常见的CT/MRI影像学特征。
简介:目的:采用四维盆底超声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症状和体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78例行妇产科超声检查的妇女,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及妇产科医师询问病史获得患者生育史和临床检查资料。采用四维盆底超声量化脱垂,将入选妇女分成4组,观察脱垂症状、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ContinenceSociety,ICS)脱垂定量体系(pelvicorganprolapsequantification,POP-Q)评分,以及超声前、中、后盆腔的脱垂表现。结果:产妇发生POP的概率(POP-Q评估膀胱脱垂15.6%、子宫脱垂11.1%、直肠膨出20.0%;超声检测依次为6.7%、8.9%和13.3%)和剖宫产妇女患POP的概率较低(POP-Q评估依次为24.1%、6.4%、24.0%;超声检测依次为13.0%、8.5%、25.9%)。使用过产钳者患POP的概率较高(POP-Q评估依次为59.6%、50.8%和63.2%;超声检测依次为45.6%、52.6%和42.1%)。与剖宫产组脱垂症状比较,调整后的比值比在正常经阴道分娩和产钳组分别为2.4(95%CI:1.30~4.59)和3.2(95%CI:1.65~6.12)。结论:经阴道分娩与POP发生相关。四维盆底超声有操作简便、可重复及无辐射等优势,可作为POP的首选检查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复发性及初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对395例(共438个肿瘤)初发性肝细胞癌(PHCC)患者和400例(共458个肿瘤)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患者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将PHCC和RHCC分别分为≤20mm及>20mm组。比较PHCC与RHCC造影增强时相变化在不同大小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在≤20mm的肿瘤中,动脉期PHCC的等回声比例高于RHCC,门静脉期RHCC的等回声比例高于PHCC。在>20mm的肿瘤中,门静脉期及延迟期RHCC等回声肿瘤的比例均高于PHCC。不同大小的肿瘤中,RHCC达等回声的时间早于PHCC,达低回声的时间晚于PHCC。结论不同大小RHCC与PHCC的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差异。
简介:目的研究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min)的相关性,同时分别探讨这两个参数在鼻咽癌T1-2与T3-4患者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放化疗前同时行^18F—FDGPET/CT和头颈部DWI—MRI检查的鼻咽癌患者图像资料。勾画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测量病灶SUVmax和ADCmin,对这两个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村佥验对T1-2与T3-4患者SUVmax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T1-2与T3-4组ADCmin的差异。结果鼻咽癌SUVmax(912±401)与ADCmin[(0674±0186)×10^-3mm^2/s]之间无相关关系(r=-0031,P=0.876)。T1-2与T3-4组鼻咽癌病灶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T3-4组病灶的SUVmax高于T1-2组。T1-2与T3-4组鼻咽癌病灶的ADC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结论鼻咽癌^18F—FDGPET的SUVmax和DWI的ADCmin是相互独立的生物学参数,这些诊断技术可能在诊断、评估鼻咽癌等方面发挥补充作用。SUVmax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鼻咽癌的T分期。
简介: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偏头痛风火候患者脑功能情况,分析静息状态下偏头痛风火候患者fMRI局部一致性(ReHo)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校大学生60例,其中偏头痛风火候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年龄、性别匹配,均在静息态下行fMRI.将扫描图像预处理后行ReHo分析,记录患者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个领域的得分情况,将ReHo改变的脑区与生存质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偏头痛风火候患者生存质量计分低于对照组.各活跃脑区ReHo值与WHOQOL-BREF量表总分及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活跃脑区中仅左侧边缘叶ReHo值与WHOQOL-BREF生理领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偏头痛风火候患者普遍生存质量偏低,偏头痛引起的患者生理领域生存质量的下降可能与边缘系统相关.
简介:目的分析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增强前后强化差值、组织分化程度、免疫组化指标与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CT征象及病理指标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CT图像,测量CT图像上病变体积、增强前后强化差值,术后评估病变的分化程度,p53、Ki-6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按是否有胃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在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强化差值及病理指标方面的差异。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筛选以上参数中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并对独立因素与转移淋巴结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计量预测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出最佳预测界值。结果36例患者手术证实胃周淋巴结转移,余21例未见淋巴结转移。转移患者病灶的CT体积[(33.0±25.0)cm^3]显著大于无转移患者[(33.0±25.0)cm^3vs.(6.4±4.4)cm^3,P〈0.05],但两者强化差值无显著差异。淋巴结转移患者病变的EGFR阳性率(24/36)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9/21)(P〈0.05),但两者Ki-67和p53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仅有肿瘤体积及分化程度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且肿瘤体积与转移淋巴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6cm3为肿瘤体积对转移淋巴结的最佳预测界值(灵敏度100.0%,特异度87.5%)。低分化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也显著高于中分化患者(P〈0.05)。结论CT上胃癌病灶体积及组织分化程度与胃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8例中,1例单椎体受累,7例为2个相邻椎体受累,以L4椎体感染机会最多见。CT表现:椎体骨质破坏多从边缘开始,表现为小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骨破坏早期病灶周围无骨质增生硬化,6例慢性期病灶周围骨质广泛性增生硬化,5例出现典型的“花边椎”,2例可见椎小关节破坏及棘突骨膜增生。MRI表现:6例椎体破坏区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2例椎体骨质破坏区T1WI为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改变;椎间盘破坏呈低信号,椎间隙变窄;6例椎旁脓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脓肿较局限,无钙化及流注趋势,其中3例并发椎管内硬膜外脓肿,脓肿壁厚薄不均,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及脓肿壁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基本能明确诊断。
简介:目的:分析改良法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主动脉瓣大小的相关性,比较改良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的差异。方法:2014年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前采用传统法(左室长轴切面)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A组,18例),2015年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前采用改良法(主动脉瓣短轴切面)测量(B组,21例),比较2组测量结果。记录术中所用人工瓣的型号,分析2组测量结果与人工瓣大小的相关性,比较2组间人工瓣大小的差异;追踪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主动脉瓣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2组人工瓣置换术后的近期效果。结果:A组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瓣大小的相关系数为0.66,B组为0.79。B组瓣环内径明显大于A组(P=0.005),但2组置换的人工瓣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术后1年内B组人工瓣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A组。结论:主动脉瓣短轴切面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的准确性优于左室长轴切面,有助于外科医师选择手术方式和合适大小的人工瓣膜,减少人工瓣功能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