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2月的60例败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出生年龄展开分组,将其分成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组,每组中各有30例患儿,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在60例新生儿中,一共出现了62例败血症,其中有2例患儿发生了再次败血症;而对于致病菌的检验而言,检验出来69中致病菌,其中出现再次败血症的患儿均是因为双重细胞感染造成的;同时致病菌较多的则是B族链球菌、肺炎格雷伯菌以及凝因酶阴性葡萄糖菌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于新生儿而言,其近足月儿与足月儿出现早发型败血症的情况较多,胎龄小于33周的所占比例较少,大于33周胎龄的早产儿则较为易发晚发型败血症;从体质上而言,体质量大于2000克的新生儿易患早发型败血症,相反则易患晚发型败血症。结论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具有差异性,其以致病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在治疗上则需要以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治疗,从而提升其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足月胎膜早破对产妇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的影响。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7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41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作为观察组,另外32例产妇为对照组,给予产妇阴道分泌物培养检查、离心处理及胎心监测处理。观察产妇感染率、新生儿感染率,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及免疫调节因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产妇感染率、新生儿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的乳杆菌属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均高于对照组产妇,对照组产妇的白介素2高于观察组产妇,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胎膜早破可引发产妇感染率及新生儿感染率的增加。这一变化与产妇的阴道菌群失调有关。临床中应通过阴道菌群失调的预防,降低产妇及新生儿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该院自201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症新生儿,对70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其中早发型36例,晚发型34例,对比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结果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早产儿和极低体质量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8.89%,B族链球菌,占33.33%,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2.35%,大肠埃希菌,占29.41%。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为25.00%明显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病死率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为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最为主要的致病菌,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则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因此产妇在产子之前进行B族链球菌阳性检查对于预防败血症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盐酸利托君对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12例早产胎膜早破孕妇及其新生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硫酸镁治疗,对照组用盐酸利托君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1min及5min评分、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新生儿Apgar1min及5min评分平均略低于观察组新生儿评分,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利托君在早产胎膜早破的治疗中疗效明显,可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8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各44例。为对照组患儿进行传统雾化治疗,为治疗组患儿在进行传统雾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总有效率、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率低,有效保护新生儿安全,应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增加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治疗效果并预防出现各种并发症,分析和研究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拉氧头孢治疗的价值。方法按随机原则将8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n=40),用拉氧头孢40-80mg/(kg/d),静脉滴注1次/12h,疗程5~14d,对照组(n=40),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及头孢他啶),50~100mg/(kg/d),静脉滴注,疗程5~14d,比较2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及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住院天数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在综合治疗措施基础上辅以拉氧头孢治疗,能够增加治疗总有效率,短时间内控制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患儿痛苦,效果明显,值得推荐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的发病时间将全部患儿分为早发型(出生后72小时内)和晚发型(出生后72小时以后),每个组各36例,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结果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减低比例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晚发型新生儿腹胀、喂养不耐受情况显著高于早发型,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早产儿,两种败血症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应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防治护理在新生儿尿布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新生儿86例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施以等量均分得到43例一般防治组与43例综合性防治组,对两组新生儿研究样本接受不同防治护理后在新生儿尿布炎发生比例与尿布炎治疗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度加以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新生儿研究样本在接受不同防治护理后于新生儿尿布炎发生比例与尿布炎治疗有效率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性防治组新生儿干预后的尿布炎发生比例显著较一般防治组为低,而尿布炎治疗有效率则显著较一般防治组为高,(P<0.05)。结论对新生儿尿布炎施以综合性防治护理策略,可赢得尿布炎发生风险的显著性下降与尿布炎治疗效果的有效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休克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分娩的30例出后休克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表现,并通过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生化和彩超等方式分析其休克病因,最后总结该30例患儿出现休克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在此次研究的30例患儿中,导致其发生休克的原因有各种原因所致感染性休克、低血糖、败血症、肺炎等多种因素,其中占比最大的为感染性休克,总共发生11例,占比为36.67%,在呼吸支持、对症治疗和循环支持等多种治疗方式下,治疗有效率为80%(24例),死亡率为6.67%(2例);临床特点中,占比较大的为皮肤变化、肢远端发凉、呼吸暂停或不规律、血压下降、毛细血管充盈以及心率异常。结论新生儿休克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中各种原因所致的感染性休克最为常见,其临床特点比较典型,如动脉脉搏减弱、心率异常、四肢肢远端发凉等,通过早期的观察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降低新生儿休克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新生儿湿肺采用超声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分娩且治疗后证实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新生儿湿肺患儿74例,按照治疗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X线技术在治疗前进行检查;研究组采用超声技术在治疗前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操作时间、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病情误诊和漏诊情况。结果研究组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94.6%,高于对照组的62.2%(P<0.05);病情误诊和漏诊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新生儿湿肺采用超声技术进行诊断,可以提高准确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误诊和漏诊,保证出生人口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针对如何对新生儿脐带的护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各50例,A组采用断脐后纱布包扎24小时,完后脐带消毒干燥暴露;B组采用纱布包扎24小时后用一次性护脐带,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完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感染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A组(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B组(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同时还得出为了防止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脐带护理最佳时机是新生儿出生后2-3天。结论新生儿在出生后,脐带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脐带护理在预防脐带感染的同时更重要可确保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医务人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选择脐带护理的方法,对预防新生儿脐带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