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研究血液中ATP含量随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变化的规律性并建立数学模型,以ATP含量作为血液质量的评判指标,对4-32℃区间不同保存温度条件下血液的质量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系列经验数据.结果表明:假设ATP的浓度y=f(d,t,s)是时间d、温度t和起始浓度s的连续函数,利用数理统计中的线性回归理论对模型加以拟合,得到了ATP浓度随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变化的一般数学物理方程,根据方程推算在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和32℃温度下,以CPDA-1保存的全血分别可以有效保存35、35、29、22、18、18、13、8、7、6、6、5、4、4和3天.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保存温度变化时血液质量变化的一般性规律,为准确判断变温血质量、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提供科学参考.
简介:摘要腹部闭合性损伤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的长期诊治经验、总结分析概括是对处理疾病有着更理想更科学临床意义关键词腹部闭合性损伤和上消化道出血诊治经验分析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9-0088-011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脏器的损伤在医师的诊查基础上进行B超的辅助检查是首要的、又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条件,对术前检查、对其保守治疗者作动态观察都是非常重要。笔者近30年的临床中众多损伤的符合率很高;达到85%以上。其中实质性脏器损伤为主;其次是空腔脏器,超声诊断符合率很高;个别术前诊断不明的将行探查手术;我们体会到B超对腹部闭合性损伤;尤其是实质脏器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保守治疗者能随时作动态观察,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且较其他观察项目更为安全、准确、简便,对危、急、重症者更是简便、快捷、无创之优点,尤其在基层医院,对腹部闭合性损伤之救治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采取中医临床辩证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54例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27例患者,分别采取中医临床辩证治疗以及西医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人数为27例,占比100.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人数为20例,占比74.07%,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1例,占比3.7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12例,占比44.44%,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过程当中,采取中医临床辩证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将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提高,同时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将其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文献研究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取穴规律。方法:从众多难治性面瘫病例中筛选出100位,将他们随机分配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的病例数量分别为具体数字。研究小组采用了针灸治疗手段,而对照组则接受了标准的治疗程序。在治疗之前和之后的时间段内,对若干患者群体进行了面部表情肌肉力量及对称性的评估,并收集了相关数据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治疗,研究对象的面部表情肌力量平均评分较治疗前上升了6.8分,而他们的平衡能力总体评分也增加了1.3分。仅对照组患者的面部表情肌力评分就增长了1.7分,其中对称性指标的提升仅为0.2分。比较组与研究小组在干预前后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能水平,后者所取得的疗效显然优于前者。结论:对于难治性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而言,针刺治疗显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成效,它能够切实提升患者脸部表情肌的力量,并促进两侧脸颊的平衡。相较于一般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展现出更卓越的治疗效果,为面瘫这一难以克服的疾病症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辅助治疗手段。因此,建议在医疗操作中积极采用针灸治疗方案,旨在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中药饮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处方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中获取2020年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饮片处方数据,预处理后获得1961张处方,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如SPSSStatistics19.0和SPSSModeler18.0进行处方数据挖掘。结果:中药饮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高频中医证型为胆胃不和545次,占27.79%,痰湿259次,占13.21%,肝胃不和194次,占9.89%;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益气药(3049次,8.78%)、清热解毒药(2209次,6.36%)、清热利湿药(2129次,6.13%)和理气药(2038次,5.87%),并进一步发现高频药物组合为百合、西洋参、莪术、黄连、白花硬骨、黄连、干姜等。结论:采用上述研究方法,发现我院中药饮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与临床用药经验基本一致。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供临床用药参考,促进中草药的合理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文献资料总结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中的选穴规律。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平台、以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针灸选穴相关词条收集相关期刊综述、学位论文,使用提前设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合适且有效的相关资料,将所得数据进行标准筛选后得到文献23篇,将检索后的文章资料经过上述标准筛选后进行分类,分别设定为无效资料、备选资料和有效资料,将三类资料逐级分析对比整合,总结分析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腧穴选穴频次顺序以及归经情况。结果:所有分析案例中按选穴频次排序分别为肾俞8.85%、脾俞8.33%、委中8.33%、足三里7.81%、命门6.77%、阳陵泉6.77%、关元6.25%、阿是穴5.21%、悬钟5.21%、腰阳关4.69%、夹脊穴4.17%、气海4.17%、肝俞3.65%、三阴交3.65%、其他穴位16.15%。所有分析案例中按选穴涉及经络排序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22.40%、足少阳胆经11.46%、督脉10.42%、任脉9.90%、足阳明胃经8.85%、足少阴肾经8.33%、足太阴脾经7.81%、足厥阳肝经5.73%、手厥阴心包经5.21%、其他经络9.90%。结论: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针灸治疗中,肾俞、脾俞、委中的选穴频率较高,在经络中足太阳膀胱经的选用率最高,并且具有普遍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用藏医治疗的有效性,分析治疗规律。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的3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根据硬币法分为2组,对照组提供常规治疗,观察组提供藏医治疗,15例/组,将两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84.44%),(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腹泻、脱发)(0.00%)低于对照组(15.56%),(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用藏医治疗的效果突出,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45例),一组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不采取血压调控,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血压调控,观察两组患者入院1周后的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造成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入院采取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区别,而且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实施血压调控,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对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数据库中有关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取穴的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数据挖掘法筛选出与纳入标准相符的文献,总结分析其中涉及的穴位、穴位处方 ,确定选穴规律。结果 腧穴主要选取内关、合谷、外关、三阴交、手三里、曲池、肩髃、足三里、尺泽、阳陵泉,腧穴所选经脉主要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所选部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特定穴主要是八脉交会穴、交会穴、五输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是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对特定穴取穴予以重视。结论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需要以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阴阳平衡理论为指导,选取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痉挛瘫痪肢体所在的腧穴加以配伍,从而将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促使针灸治疗效果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