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极临时起搏导管在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望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本次病例的初始收治时间和结束收治时间分别为2018年6月和2020年10月,试验病例为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术患者,自我院选取病例共30例,采取随机化分组的方式,确保两组患者的人数、相关临床资料与数据一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病例数均为15例,电极导管起搏是两组唯一的变量,前一组为常规普通电极导管起搏,后一组为球囊漂浮双极起搏导管起搏,试验中统计记录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患者行心肺复苏,实验组的次数是对照组的两倍(P<0.05),但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出现了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中共出现1例、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中共出现4例、总发生率为26.67%,参数明显不同(P<0.05);且实验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为80.00%,参数明显不同(P<0.05)。结论:在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术中采用双极临时起搏导管,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总结床旁行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的相关操作技巧,以提高成功率。方法对68例急诊床旁行临时起搏器治疗患者,首先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选择最熟练、准确、快捷的血管途径进行,可选择左或右锁骨下静脉。电极到位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起搏电极。可"带电操作",以便根据心电图结果判断电极位置。调整起搏参数,注意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血管入路:经左锁骨下静脉36例、右颈内静脉18例、右股静脉13例、右锁骨下静脉2例。68例起搏均获成功,从深静脉穿刺到成功起搏时间为(8.0±3.5)(5~13)min。其中1例穿刺针误穿刺入锁骨下动脉,拔除并压迫10min后生命体征平稳,重新穿刺成功;5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适当撤出起搏电极后即自行终止;1例出现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8例11次出现间断起搏、感知不良,经调整位置后恢复正常。结论掌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的相关操作技巧,可以帮助提高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配合康复护理,并与治疗前及治疗后30天采用Barthel及Fugl—Meyer指数评分,观察疗效.结果96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两项指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提高和出尽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96-02
简介:目的:评估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救治急危重患者心脏急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72例伴发多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动态心电监测下采用床旁经静脉穿刺法行心脏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入管路径依次为双侧锁骨下静脉276例次、右侧颈内静脉190例次、右侧股静脉6例次。评估临床可操作性、应用指针和范围、起搏后疗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并发症处理等。结果:459例次经床旁盲插导管成功,成功率97.25%。平均操作时间3~10min。应用于心脏疾病及心脏疾病以外因素导致的心律失常的急救,导管插入成功都能正常起搏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起搏应用过程中发生室颤、心脏穿孔、血气胸、导管脱落、感知起搏不良等相关并发症21例,占4.45%。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纠正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快捷、损伤小、灵活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在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中优势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透析的患者共188例,对其中确诊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采集感染样本测定病原菌,并进行药敏测试。结果188例患者中,共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40例,占21.3%;主要菌种为革兰阳性球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好,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的药敏性较好。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也不少见,且对多种抗生素药物耐药,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从而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简介:[摘 要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在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日益增多的疑似及确诊患者给医院在救治和感染防控上增加了不少压力,临时隔离病区的筹建与管理是确保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隔离病区清洁区是医务人员工作及生活的主要区域,规划好清洁区的布局流程,防止病区交叉感染是院感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清洁区的布局、流程管理、环境清洁与消毒、物资管控等方面做了探讨。
简介:摘要: 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环又称戴明循环管理法,早期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循环体系 [1]。通过使用 PDCA循环,周而复始的运转,从而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该方法在医院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已被广泛运用。
简介:目的:探讨因疾病需接受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治疗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接受颈内静脉留置治疗的6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总结出现导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9.70%,观察组为93.75%,观察组满意度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观察组为6.25%,观察组发生率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行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术,同时做好导管护理干预工作,大部分患者表示对于护理服务感到满意,且患者出现导管并发症较少。
简介:背景:Halo头颅环牵引作为严重、复杂、僵硬的脊柱侧凸矫形的辅助治疗方法已获得普遍认可。但它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还存在相关并发症及一些禁忌证,如固定的颈椎不稳、脊柱后凸或椎管狭窄等。本文研究临时脊柱内撑开在严重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严重脊柱侧凸行临时脊柱内撑开治疗的病例10例。我们的目的是:(1)评价临时内撑开对严重脊柱侧凸的矫形是否有帮助,(2)比较该方法与头颅环牵引的并发症。术前平均侧凸104°,所有病例均先行侧凸僵硬部分的后路松解(其中6例同时行前路松解),并在脊髓监护下植入脊柱撑开内置物。10例患者中4例行一次撑开操作(即初次手术或第一次撑开手术)后做融合术,6例行两次撑开操作(即初次手术或第一次撑开手术完成后再行第二次撑开手术)后做融合术。所有病例完成撑开操作后均行后路双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在术前、每次脊柱内撑开操作后、固定融合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摄X线片,测量侧凸的角度以明确矫形效果。结果: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04°。应用脊柱初次内撑开至最终融合前,侧凸平均矫形率为53%(104°-49°)[范围,39%(70°-43°)-79%(70°-15°)]。这一方法使患者获得了安全、逐步的侧凸矫形。初次手术至最终固定融合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4周。最终侧凸平均矫形率为80%(104°-20°)[范围,73%(131°-35°)-91%(110°10°)],无神经并发症或感染发生。结论:临时脊柱内撑开可使严重脊柱侧凸经过脊柱融合获得最大的侧凸矫正,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可供选择和有效的方法。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 高空(超高空)飞行的卫生保障 飞机在7000~15000米高度范围飞行,称为高空飞行;在15000米以上高度飞行,称为超高空飞行。 在高空或超高空环境中,空气稀薄,影响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飞机的升力和阻力均减小,加速、减速性能降低,使飞机的安定性和操纵性变差。飞行员也受到大气压、氧分压和气温降低的影响,容易发生缺氧、胃肠胀气、减压症等影响,以及防护装备的大量使用加重了飞行人员的体力负荷,影响操纵的灵活性等。其卫生保障工作要点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卫生教育,使飞行人员了解高空、超高空飞行环境特点及其对飞行活动与人体的影响,掌握飞行中用氧规定的生理学依据、密封座舱的卫生学要求,以及对缺氧、减压及气压剧变所致损伤的预防等。……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接受介入手术进行治疗期间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临床效果加以讨论。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根据所选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病人接受PCI进行治疗,一共30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病人在此治疗基础之上应用临时起搏器,一共30例纳入成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病人产生心血管相关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再灌注治疗之后低血压的出现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接受介入手术治疗期间应用临时起搏器,能够减少手术之后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但是临时起搏器会导致病人低血压,需要受到临床的高度关注,从而确保介入手术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