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男女性别发生率及各亚型的构成比,以及共患病的发生情况,为ADHD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采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确诊为ADHD的患儿,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SNAP-IV评估问卷对对立违抗、品行问题、情绪问题进行筛查。结果ADHD患儿169例,男140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4.831,男性远多于女性;其中注意缺陷型85例,占比50.3%,多动冲动型20例,占比11.8%,混合型64例,占比37.9%,男女性别在各亚型无显著性差异;ADHD共患病76例,男66例,女10例,其中对立违抗男61例,女9例,品行问题男8例,女1例,情绪问题男11例,女4例,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在共患病76例中,不同年龄患儿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注意缺陷多动患儿男性患病率显著多于女性;6~9岁是发病高峰期,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混合型三个亚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对立违抗、品行问题、情绪问题三项共患病中,对立违抗发生率最高,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为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以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出复视、单眼不同程度上脸下垂、眼眶及前额痛、头晕等症状,且均未表现出典型糖尿病症状;均为单眼受累,经及时诊断及综合治疗后病情恢复,恢复时间24d-3个月,平均恢复时间(1.5±0.3)个月;其中,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并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通常起病较急,具有突发性,且多为单侧发病;患者临床表现出复视、单眼不同程度上脸下垂、眼眶及前额痛、头晕等症状,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针对此类疾病,给予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且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为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以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出复视、单眼不同程度上脸下垂、眼眶及前额痛、头晕等症状,且均未表现出典型糖尿病症状;均为单眼受累,经及时诊断及综合治疗后病情恢复,恢复时间24d~3个月,平均恢复时间(1.5±0.3)个月;其中,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并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通常起病较急,具有突发性,且多为单侧发病;患者临床表现出复视、单眼不同程度上脸下垂、眼眶及前额痛、头晕等症状,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针对此类疾病,给予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且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FMEA实施前)胃管留置患者共计62例看做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FMEA实施后)胃管留置患者共计55例为观察组,依照FMEA,分析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主要影响因素,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对策。结果是否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胃管拔除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即观察组胃管留置患者意外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FMEA的应用可以帮助有效降低非计划拔除胃管的概率,促进护理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盘游戏结合药物治疗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本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患儿50例,采用计算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以沙盘游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DHDRS-IV-Parent总分、注意力缺陷分、多动冲动分以及PSQ多动指数。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ADHDRS-IV-Parent总分、多动/冲动分、注意力缺陷分以及PSQ多动指数均比治疗前的分数降低,表明治疗具有一定效果,P<0.05,对照组患儿ADHDRS-IV-Parent总分、注意力缺陷分以及PSQ多动指数等指标评分甚至有所增加,多动/冲动分下降,治疗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P<0.05。结论沙盘游戏结合药物治疗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治疗临床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的多动症状,促进其身心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从2015年3月起到2017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文氏现象患者中选取其中的15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对象,对这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15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按照不同的心电图特点分为A型和B型两种情况。结果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15例患者当中,有11例为器质性心脏病,器质性心脏病占73.33%,其余4例非非器质性心脏病。在11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当中,有8例患者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这8例患者仍然存在一度房室阻滞或者是二度Ⅰ型房室阻滞,且这8例患者的交替性文氏现象都为病理性组织。在非器质性心脏病的4例患者当中,有3例患者在恢复窦性心律后,没有出现房室阻滞的情况,心电图显示为功能性阻滞。结论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文氏现象属于房室结双层阻滞,且B型多于A型,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而言,即便心律恢复后,大多数患者都存在房室阻滞,对于病理性阻滞的患者,可以通过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量进行治疗,可以缓解病理性阻滞的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柳州市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睡眠状况,为制定改善ADHD儿童的睡眠状况、提高ADHD儿童生命质量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柳州市城区一~六年级9628名学生进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同时调查儿童睡眠状况。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为ADHD的诊断标准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学访谈,采用卡方检验分析ADH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睡眠情况的差异。结果经DSM-IV确诊的ADHD儿童有468例,患病率为4.86%。在所有调查儿童中,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尿床899人(9.33%),说梦话3500人(36.35%),睡行707人(7.34%),打鼾2758人(28.64%),噩梦惊醒2566人(26.65%)。468名ADHD儿童中,64.32%儿童存在睡眠障碍;ADHD与睡眠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3.13%。ADHD儿童睡眠状况不好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儿童,两组儿童睡眠状况分布的差异显著(χ2=35.451,P<0.001);ADHD儿童夜间上床需要超过30分钟才可以入睡的比例远高于非ADHD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54,P<0.001)。结论ADHD儿童存在入睡困难及睡眠质量降低等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早进行治疗干预,降低因疾病给儿童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