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贝伐单抗、VEGF-trap治疗方式,并针对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花考中的应用做出深入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权威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法,所选病例均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对其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贝伐单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一定疗效,VEGF-trap治疗方式,患者有效率反应率为3.8%~7.8%,使用高剂量TSU-8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可行性。结论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血管生成以及靶向治疗,对病情具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不记名筛选方式,对我院进行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过程进行观察与跟踪随访,并结合相关医疗设备对治疗前后进行病理评估,为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提供相关理论支撑。方法采取不记名筛选法与医师提供的病例资料的方式选取30位在我院进行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9月15日-2016年3月15日时间段内完成治疗,观察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治疗后进行详细的病理评估。结果经过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有效控制20人、部分控制6人、4人控制无效,病理评估治疗后子宫上皮细胞细胞核、子宫内膜厚度、腺体结构复杂性、腺体变化等逐渐改善。结论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控制良好,病理评估各指标明显改善,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按照患者的病理特征,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简称原发组)25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组(简称恶变组)27例,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18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临床特征。结果①恶变组患者的特征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腹部胀痛;原发组特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盆腔包块;恶变组、原发组的阴道不规则流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②在所选取的52例病患中,有21例(43.75%)患者为双侧性质,患者的肿瘤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的肿瘤切面性质为囊实性。利用显微镜检查,发现有2例(8.00%)患者存在宫内膜间质肉瘤。结论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腹部胀痛发生率高,临床医师通过了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利于准确诊断患者病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对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阴式子宫切除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86例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腹腔镜联合阴式子宫切除微创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腹腔镜治疗,分析治疗后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清除数目、肛门排气时间和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清除数目、肛门排气时间均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显著P<0.05;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对女性的身体和生活存在较大的威胁,给予腹腔镜联合阴式子宫切除微创治疗效果明显,用时短、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实验组A(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24例,实验组B(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病)21例,实验组C(子宫内膜癌)25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A肿瘤组织病理分级优于实验组C,肌层浸润浅于实验组C,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肿瘤组织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淋巴转移、病理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多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组织分化、较浅的肌层浸润,无较严重的高危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超判断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超声图像下内膜均匀程度、血流指数及子宫内膜厚度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10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4.89±2.58)mm,其中不同疾病患者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也有明显差异。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正常子宫、子宫内膜炎及子宫内膜增生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与正常子宫、子宫内膜炎及子宫内膜增生者内膜均匀程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RI(血流特征)≤0.4的患者比例明显大于正常子宫、子宫内膜炎及子宫内膜增生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彩超判断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癌术前诊刮病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选取时间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患者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结果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经过术前诊刮病理诊断后,肿瘤组织学分型检出率为86.00%,其中I型子宫内膜癌检出率为96.00%,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检出率为50.00%,其与术后病理诊断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术前诊刮病理和术后病理组织学类型不一致,患者诊刮病理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而术后病理分别诊断为混合型腺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患者经诊刮病理是浆液性乳头状腺癌、而术后病理诊断则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由此提示,术后病理诊断和术前诊刮病理诊断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前诊刮病理诊断,对肿瘤组织学检出率较高,特别是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46例,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均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放射治疗方案,试验组则采用放化疗联合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的毒性作用、复发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对照组G3级以上毒性反应率30.43%明显高于试验组13.04%,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47.83%),死亡率(34.78%)均明显高于试验组复发率(13.04%),死亡率(4.35%),组间对比,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后,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作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失败超过2次且子宫内膜薄弱的患者,共30例,均给予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治疗,观察和对比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结果术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增加、PI提高、RI降低,子宫内膜形态学分型以佳型为主,术后胞饮突数量激增且发育程度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有助于子宫内膜的分型及血流分布情况的有效改善和佳型子宫内膜的增加,有助子宫内膜胞饮突发育情况的改善,从而对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提高十分有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活检的诊断结果。方法择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者均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活病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70例患者中,58例子宫内膜异常,占比82.86%,其余12例患者子宫内膜正常,占比17.14%。其中,功能性子宫出血占据比例最高——51.72%。临床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符情况,以子宫肌瘤诊断的符合概率最高。结论子宫异常出血诊断中,子宫内膜病理活检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针对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出血的诊断;对于其他卵巢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诊断来说,需联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下内膜息肉切除术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4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术式将受试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接受常规的诊刮术治疗,研究组20例患者接受宫腔镜子宫下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下内膜息肉切除术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值得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