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到本院进行诊治的所有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当中选取其中的60例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观察与分析对象,将这6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普通振动排痰机进行治疗,观察组的30例患者采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前三天总排痰量为(141.24±32.41)ml,对照组患者的前三天总排痰量为(108.26±33.02)m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指尖血氧饱和度没有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为(98.74±1.05),对照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为(94.58±1.0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能够显著增加患者前三天的排痰量,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与普通振动排痰机相比疗效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将16例新生儿气胸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高频组和常频组各8例,高频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常频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情况以及O2和CO2的分压,治疗情况包括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X胸片恢复正常时间。结果经各自通气治疗以后,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高频组在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X胸片恢复正常时间以及O2和CO2的分压方面,均远优于采用常频通气治疗的常频组,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结论在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治疗中,通气治疗疗效显著,与常频通气治疗相比,高频通气治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肺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上机时间(3.90±0.55d)、住院时间(26.45±5.50d)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0hOI值(35.25±6.10)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组5hOI值(22.05±4.15)、10hOI值(16.15±4.15)、24hOI值(12.25±3.10)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存活率(98.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KG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患者120例,选择时间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为对照组按照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2018年7月—2018年2月60例为观察组采用EKG技术进行PICC尖端定位后置管,再到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85%,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置管时间5±1.1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6%、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置管时间7±1.3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外测量方法,置管时间大于体外测量方法。结论EKG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52例早产儿NRDS,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76例。对照组实施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观察组予以HFOV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气指标以及氧合指数(OI)、吸入氧浓度(FiO2)。结果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各项治疗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FiO2、OI水平低于对照组,氧分压(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在早产儿NRDS治疗中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患儿各项治疗时间,改善各项血气指标和OI、FiO2水平,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网式”控制管理应用于三级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抽签两组均分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医疗管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网式”控制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为4(11.7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32.35%)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式”控制管理应用于三级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疗管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对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术式采用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的对照组(n=20例)和实验组(n=20例)。将颞肌下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术给予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则采用颞肌外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术。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对于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患者采用颞肌外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揭示为急性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实施三孔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和单孔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62例急性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为参照组行三孔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针对研究组实施单孔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指标,手术持续时间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指标、术中出血量指标、术后初次排气指标,以及持续住院时间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指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研究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指标、术中出血量指标、术后初次排气指标,以及持续住院时间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为临床中收治的急性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实施单孔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能获取较好临床结果,值得临床结果。
简介:摘要中风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因素之一。中风后存活的患者约60%~8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中风后遗症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此病多因脑血管意外引起,如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外伤等疾病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语言不利等症状。我自2013年以来应用点揉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所收治的15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检查,证明该疗法能降低患者血液粘度,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证实该疗法在改善病情方面,有其内在的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液的原因及其相关处理对策。结果经过心理干预与对症处理,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的穿刺点渗液均痊愈并带管出院。结论在PICC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做好术前宣教;在PICC置管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动作轻柔,减少反复穿刺和破皮过大;PICC置管后,进行规范的导管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理解、关心、包容患者,倾听患者的诉说,解释渗液的原因及治愈的案例,鼓励主动配合治疗;加强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饮食以增加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加快破损组织的修补;积极对症处理,如换药、抬高置管侧肢体、调整导管的位置、药物治疗等措施不仅降低了穿刺点渗液的发生率,还提高了患者置管期间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拔牙后利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复合人工骨粉(bio-oss)应用于牙槽窝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与单纯牙槽窝滞留血凝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患牙不能保留并有种植修复要求的病人22例,实验组利用PRF复合人工骨粉进行位点保存;对照组拔牙窝内滞留血凝块,不做其它处理。分别测量患者术后及术后3个月牙槽嵴顶宽度和高度的变化。结果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得到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PRF复合人工骨粉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