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概括分析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以便于为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综述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类型、作用机制以及促渗方法,对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研究情况做一个总结。结果与结论非甾体抗炎药透皮吸收制剂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特点,此药物的研究对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透皮吸收制剂 研究概况
  • 简介:摘要考察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对Alzheimer病中炎症反应、外周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测定了各刺激剂及药物对U251人源星形胶质瘤细胞生成NO的影响。分别用RT-PCR法和ELISA法测定了IL-1β对U251人源星形胶质瘤细胞表达和分泌IL-6的影响。结果表明LPS(10ng/ml至10μg/ml)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细胞释放NO,100μg/ml的Aβ25-35可明显刺激刺激NO的释放;非甾体抗炎药双氯酚酸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1μg/mlLPS刺激的NO释放,IC50分别为1×10-5mol/L和3.62×10-10mol/L。而IL-1β(5ng/ml至125ng/ml)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U251胶质瘤细胞分泌IL-6,也可明显诱导IL-6mRNA的表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6的分泌及mRNA表达。1×10-5mol/L的双氯酚酸钠也可抑制IL-6的分泌及mRNA表达。综上表明双氯芬酸钠及地塞米松均可抑制Alzheimer病中炎症反应、外周炎性细胞浸润。

  • 标签: Alzheimer(AD) 双氯芬酸钠(DS) 地塞米松(DEX) 一氧化氮 IL-1&beta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非甾体抗炎药——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效果。方法将白内障术后60名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为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对照组为玻璃酸钠滴眼液,观察期为28天。对术后第1天和第28天时BUT和Schirmer’s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60名术后干眼患者在经过治疗28天后,治疗组BUT和Schirmer’s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和人工泪液联合能够有效改善白内障术后干眼。

  • 标签: 人工泪液 非甾体类抗炎药 干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泪液与非甾体抗炎药物联合使用治疗干眼症的具体效果。方法将本院眼科100例干眼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人工泪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联用人工泪液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基础上,加入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快速帮助患者消除结膜炎症,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干眼症 人工泪液 非甾体类抗炎药 治疗
  • 简介:摘要讨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方法。以126例NSAIDs常被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类疼痛,发热,骨关节炎,抗凝,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容易损伤胃粘膜,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我们对近5年来收治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做出了临床分析,加强对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 标签: 非甾体类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非甾体抗炎药对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并总结相关对策。方法对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高血压症状的患者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其血压变化特点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结果及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会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不利于其治疗与康复,因此临床严格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十分关键,同时应对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可提高总体用药安全性,更利于患者的健康。

  • 标签: 高血压 非甾体抗炎药 影响及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其产生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国内外资料为基础,随机筛选收集60例发生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非甾体抗炎药存在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多种不良反应,并存在过敏反应。结论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为减少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应严格把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甾体抗炎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预防黄斑囊样水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6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患者作为对象,患者均于2017年7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进行治疗,设为研究C组。另选同一时期收治的6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患者作为B组,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再取同一时期收治的6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患者作为A组,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就三组患者的临床术后情况以及指标数值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对三组患者术后情况进行比较,C组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B组低于A组,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患者预后指标进行比较C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幅度更小,眼压水平改善幅度更大,优于其余两组,B组优于A组,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实施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对患者术后恢复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黄斑囊样水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进行解热镇痛治疗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NSAIDs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类型分布、药品分布。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31例,发生率为26.2%;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以26~60岁人群最高,其次为≥61岁,≤10岁、11~25岁发生率较少;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恶心、腹痛、轻微出血)发生率最高,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皮肤变态反应及皮疹、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伤等发生率较低;药物分布中,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接着依次为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阿司匹林、布洛芬。结论NSAIDs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警惕26~60岁年龄段人群用药,尽量减少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肠粘膜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与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前10天内服用NSAIDs类药物的76例(观察组),未服NSAIDs类药物的86例(对照组),两组之间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6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98例(60.5%),女64例(39.5%);平均年龄(35.35±13.67)岁。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60岁以上者、多个溃疡者;既往有心脑血管、溃疡出血病史者;发病前临床症状不明显;内镜检查显示胃粘膜损伤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多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年龄≥60岁、溃疡出血史、心脑血管病史和服NSAIDs为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服NSAIDs患者发病前症状隐匿,内镜检查显示胃粘膜损伤多见。年龄≥60岁、溃疡出血史、心脑血管病史、服NSAIDs为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性因素。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非甾体抗炎药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注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急性胰腺炎(PEP)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ERCP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清淀粉酶水平以及PEP发生率。结果术后24h观察组血清淀粉酶水平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EP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2.74)。结论为预防ERCP术后PEP的产生,建议术后于患者肌内注射NSAIDs,而且该类药物还可有效抑制血清淀粉酶水平的上升,值得临床采纳并推广。

  • 标签: ERCP 急性胰腺炎 NSAIDs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二种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镇痛组(Ⅰ组)、氯诺昔康镇痛组(Ⅱ组)、对照组(Ⅲ组),于手术前15min分别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氯诺昔康16mg,评估术后4、8、12、18、24h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舒适评级(BCS评级),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嗜睡、颈肩部疼痛。结果术后4、8、12hⅠ组Ⅱ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Ⅲ组(p<0.05);术后18hⅠ组评分明显低于Ⅲ组(p<0.05)。术后4、8、12hⅠ组Ⅱ组BCS评级优于Ⅲ组(p<0.05);术后18hⅠ组优于Ⅲ组。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Ⅰ组5例,Ⅱ组4例,Ⅲ组3例,颈肩部疼痛Ⅰ组Ⅱ组明显小于Ⅲ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和氯诺昔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疼痛。其中氯诺昔康效果更好,但氟比洛芬酯时效更长。

  • 标签: 超前镇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2—2014年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使用情况。为今后临床正确用药提供依据。结果在所有销售药品中,阿司匹林、布洛芬、美罗昔康一直稳居销售金额排序前三名,占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销售额的56%。结论各种新型的COX-2倾向性抑制剂和COX-2特异性抑制剂都能够有效的对COX-2活性进行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抑制,副作用小,是目前最理想的NSAIDs药物。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环氧酶 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依那西普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5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非甾体类药物联合依那西普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非甾体类药物联合抗风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实验室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腰部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BASDAI、BASFI评分以及ESR、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依那西普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有助于缩短晨僵时间、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依那西普 非甾体类药物 C反应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非甾体抗炎药与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为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症状者,对照组为单纯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消化性胃溃疡并发出血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具有消化道出血史,具有心脑血管病史,以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在进一步多因素分析中发现,造成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具有心脑血管病史,具有消化道出血史,具有消化道溃疡史,HP感染以及HP感染联合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非甾体抗炎药均是造成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防治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甾体抗炎药 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到2016年2月间住院的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甲、乙、丙共三组,每组均为38例,其中甲组患者采用布洛芬治疗,乙组患者采用双氯芬酸钠治疗,丙组患者采用美洛昔康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服用NSAIDs治疗后,其消化道与心血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治疗的六个月期间,丙组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甲、乙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造成心血管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2的药物对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但是对于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情况尚不明确,临床上选择NSAIDs的使用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非甾体类消炎药 不良反应 消化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服非甾体和肌注复方吡唑酮类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近5年来对139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发热患者的退热处理及效果,根据处理方案不同,将样本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口服非甾体类药物,以布洛芬混悬液为代表,共72例;B组为复方吡唑酮类药物,以复方氨林巴比妥为代表,共67例,比较两组退热治疗事件的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A组93.1%、B组8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8,P=0.032)。平均退热时间A组(2.93±1.34)h、B组(3.57±2.1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1,P=0.045)。A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B组6例。结论相比肌注吡唑酮类药物而言,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热的疗效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非甾体类和吡唑酮类 发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