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主要选取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采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肿瘤性骨髓缺损的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2月到48个月,平均为30.5个月,功能均得到恢复,其中有2例患者骨巨细胞瘤局部复发后再次进行了手术,其余患者局部未发作。且全部患者经过治疗后未出现病理性骨折。结论对于肿瘤性骨缺损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抑制法临床效果显著,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进行广泛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外固定技术的治疗。方法分别运用骨端一端加压、EEL或EBIT方法,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85例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并一期完成肢体延长。结果85例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均获骨性愈合,并一期完成了肢体长度的重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压量为自身体重的l2/一l倍较适宜;术后1周内应每天在传感器的监测下将压力量调整至初始值;对单纯性骨不连仅需骨端一端加压即可;伴有患肢短缩的骨不连,骨缺损幅度小于骨原长度15%时,可安全采用EECL方法,骨缺损幅度为15-20%时,需在脉冲多谱勒血流测定仪监测下谨慎采用;若骨缺损幅度大于20%时则必须采用SBTL方法治疗。骨外固定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的重要手段,在牢稳固定下,感染易于得到控制。
简介:目的总结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表现,并探讨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的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临床和X线资料,并与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位于股骨下干骺端13例、胫骨上干骺端4例、腓骨下干骺端1例,且病灶多位于病骨后缘;多呈圆形、椭圆形,大小约0.3~3.2cm,边缘硬化;切线位呈皮质“陷入”髓腔或缺损之表现。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中,位于胫骨上干骺端4例、胫骨下干骺端1例、股骨下干骺端1例,且病灶多位于病骨前缘或前侧缘;呈多囊状或分叶状,大小约2.0~6.5cm,病灶向髓腔深入较著,皮质膨胀变薄但无缺损表现。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切线位摄片显示皮质凹陷缺损是其特点;非骨化性纤维瘤之病灶呈多囊状或分叶状,骨皮质膨胀变薄但无明显缺损是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鉴别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5-08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的下肢大段骨缺损59例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结果59例均获得平均25(13~48)个月随访。未出现再次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出现膝关节受限23例,踝关节受限22例,断端不愈合11例,对线不良8例,皮肤软组织嵌顿7例,钉道感染7例,疼痛难以耐受4例,固定钉松动3例,成骨不良2例。并发症经过手术调整和积极护理均得到对症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和严重后果。结论骨搬运技术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术后护理也较复杂。术前积极宣教,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术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预防并发症发生。如出现并发症,积极护理。而骨搬运患者出院后患者及其家属较高的依从性是手术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对其实施Ilizarov骨搬运技术,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对患者实施Ilizarov骨搬运技术之后进行6-24个月随访,有1例对接端愈合不良,有1例胫骨远端感染,有2例对线不良,有4例钉道感染,所有患者在实施针对性治疗之后均恢复.结论:给予胫骨骨缺损患者Ilizarov骨搬运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期间还是存在疗程长,操作复杂以及复查次数多等症状,因此需要加强对该治疗技术的研究,降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创伤性骨缺损采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7月-2021年8月;32例患者均接受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对32例患者治疗前后生理功能维度评分及精神健康维度评分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维度评分(PCS)以及精神健康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创伤性骨缺损采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治疗终末的生活质量。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长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患者应用带血管腓骨复合异体骨进行修复的效果。 方法:以 201 6 年 1 月 -201 9 年 6 月在在我院接受长骨恶性骨肿瘤治疗保肢手术的患者 18 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肱骨 6 例 、 股骨 4 例 、 胫骨 8 例,对肿瘤切除后出现的节段性骨缺损采用带血管腓骨复合 异体骨 修复。通过骨扫描评估腓骨移植后的成活情况,采用 X 片观察和评估移植后骨结合部的愈合情况,针对肿瘤结果和影像学结果进行随访评估,应用 保肢 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使用的 93 评分标准对于保肢后的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 28 个月,最少 22 个月,最长为 34 个月,扫描结果显示移植 患者 异体骨 与宿主骨的愈合时间 为胫骨 部位为 ( 14.2 ± 3.2 ) 个月,股骨部位为 ( 11.5 ± 2.7 ) 个月,肱骨部位为 ( 6.7 ± 1.3 ) 个月。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且结果显示,上肢功能评分结果为 9 4.9% ,下肢功能评分结果为 9 1 . 7 % 。 13 例患者随访 2 年以上, 11 例患者无复发转移, 2 例患者带瘤生存。 结果:长骨出现恶性肿瘤切除后出现的骨缺损在重建的过程中采用带血管自体腓骨 复合 异体骨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通过带血管腓骨有效地促进了异体骨与 宿主骨 的愈合,表现了良好的重建效果。